“前幾天我在高鐵上搶救的那位患者,才40多歲,已經裝了兩個支架,術后還不按照醫囑吃藥,所以又發生了急性心梗。如果他的身體也能得到像汽車4S店那樣的保養,那么就不至于年紀輕輕就到了屢次大修的地步”。胡大一教授在今天上午的報告中,提起前幾天高鐵上他搶救的那位患者,仍然心痛不已。
今年長城會的主題是“彌合裂痕,應對挑戰”。對此,胡大一教授解釋道:“所謂彌合裂痕,就是要彌合公共衛生/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裂痕;應對挑戰,是指應對非傳染性疾病(NCD)的嚴峻挑戰。”
胡教授首先分析了產生“裂痕”的原因。他指出,我們國家過去學習前蘇聯的防疫站體系,今年又學習美國的疾病控制中心體系,這都是在面對傳染病威脅時,把公共衛生/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分離; 面臨非傳染性疾病的挑戰,防與治的“裂痕”日益加深,弊病日益凸顯。
胡教授指出,非傳染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病,所以生活方式治療是一級預防的基石,也是二級預防的基礎。然而我們現在的局面是:醫院坐堂行醫,等人得病,前不防,后不管,得了心肌梗死救治晚,攀比毛收入,局限于高成本生物技術——藥片、支架、手術刀、機器人,不重視、不會也不用生活方式治療措施;公共衛生/預防醫學領域有大量生活方式治療的研究成果、技術、證據、指南,卻無法用于臨床醫學,實現其價值;醫療保險僅支付生物技術費用,未形成生活方式治療的保險付費機制,心肺腎為代表的臟器康復服務屬二級預防,毫無醫保支持。這就是裂痕所在。
如何彌合這個“裂痕”?如何架起健康教育和行為改變的橋梁?如何將生活方式治療融入臨床實踐?胡教授認為,這就需要顛覆醫療。需要對醫學體系進行“顛覆性創新”,進行新的變革。顛覆包括三個方面:醫學目的、醫學模式、醫療健康服務體系。
胡教授指出,醫學的目的是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用世界衛生組織一份報告中的話說:“錯誤的醫學目的必然導致醫學知識和技術的誤用。”所以,他認為,應該把醫學發展的優先戰略從“以治愈疾病為目的的高技術追求”,轉向“預防疾病和損傷,維持和促進健康”,只有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為首要目的的醫學才是供得起、可持續的醫學,才是公平和公正的醫學。
胡教授說的第二個顛覆是醫學模式的轉變。他認為,現代醫學“顛覆創新”的根本出路是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成社會--生物--心理模式。他指出,單純生物模式在征服傳染病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成就,非常令人興奮,這是因為傳染病的發病規律是病源單一、因果關系明確、有明確傳播途徑,所以防控途徑依靠抗菌或抗病毒藥物、疫苗、隔離。但是這種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面對非傳染性疾病的挑戰是非常無奈和蒼白的。因為非傳染性疾病發病規律是由不健康社會環境和不健康生活方式、行為等多重危險因素導致,所以它的防護途徑主要是通過健康促進、健康教育,來改變社會環境,改變生活方式。
最后,胡教授提到了第三個顛覆,即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的顛覆。他指出,現在的醫療機構是“斷裂”的碎片式體系,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前缺防,后缺管,得了心梗救治晚”。因此他認為支架、搭橋是姑息治療,治標不治本,應該建立一體化健康服務體系,好比汽車的“4S”店。胡教授表示,心肺腎三個臟器面對三個人群:高危人群、肥胖的人需要健康管理;患病人群需要康復,預防疾病復發;老年群體,需要醫養結合;這三個人群都需要五個處方,即藥物、運動、營養、心理(含睡眠管理)和戒煙限酒。
胡教授展示了2014年北京疾控中心報告的數字:男性期望壽命80.22歲,但是健康期望壽命只有61.40歲;男性期望壽命84.50歲,但是健康期望壽命只有62.06歲。這說明我們有20年處于非健康狀態,是帶病生存。這種帶病生存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胡教授以美國為例,說明了醫療服務體系的改變,使得更多的患者減少了急性發作,減少了醫療資源的占用,從而也就控制了成本。他指出,心血管醫學發展轉型的要點是:V2V,從盲目增加醫院規模、病床數量轉向醫學的價值職能;Q2Q,從病人數量、介入手術數量轉向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I2P,從干預轉向預防。
胡教授指出,要探索心肺腎為代表的臟器康復中國夢、中國路,大辦慢病管理的4S店,落實五個處方藥物、運動、營養、心理(含睡眠管理)和戒煙限酒,以患者為中心,以全新團隊為基礎的全面全程管理、服務、關愛模式,包括臨床醫生領導下的護士、運動治療師、營養師、心理治療師、社工和志愿者、患者家庭成員;建立整合化一的平臺,對CVD患者提供全面、全程醫療管理、關愛和服務,最大程度減少心血管疾病對身心的不良影響,降低猝死或再梗死的危險、控制心臟癥狀、穩定和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改善心理社會和職業狀態,最重要的是通過對患者的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話語權和參與決策的能力。
胡教授認為,要實現這些新理念、新實踐,需要各方聯動,形成合力。這其中包括民營資本投資、二級醫療機構、體檢中心、綜合性醫院、大學附屬醫院等。
胡教授認為,當前的政策也給了我們以機遇。如:促進康體結合,加強體育運動指導,推廣“運動處方”,發揮體育鍛煉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積極研發運動康復技術;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體質測定和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
胡教授總結道,通過心臟康復/二級預防的整合醫學模式,架起健康教育和行為改變的橋梁,把碎片式的醫療模式轉變為覆蓋生命全程的系統化醫療保健體系,將有助于彌合防與治的裂痕,實現非傳染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前防后管、防治康養,使得醫學回歸人文,推動醫患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