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A
經過長時間的征戰,羅馬帝國(the Roman Empire)擁有了廣袤的疆域。北部原先的都是蠻族統治的部落,絲毫沒有文明的跡象。羅馬人把文明帶到了北方高盧和日耳曼(Germanic)地區。
阿米尼烏斯概念圖
不過,文明的羅馬人卻并沒有很快獲得當地人的廣泛認可。首先,異族統治在日耳曼人心里留下了仇恨的種子。而更讓蠻族部落無法接受的,是文明人帶來的一種新的稅收制度(Taxation)。
在日耳曼人的眼里,稅收只有奴隸才用繳納,自由民(Freeman)則永遠免稅。羅馬統治者一到,就立刻把當地的“奴隸賦稅”改成了“全民賦稅”。
這一改動讓原先的日耳曼自由民大為不滿,覺得自己和奴隸成了一類人。用他們的話說,羅馬人的賦稅“太高了”。
公元12年羅馬帝國疆域
一個拉丁名叫阿米尼烏斯(Arminius)的日耳曼人,于公元1年加入了羅馬輔助大隊(Auxiliary Cohort)。
羅馬軍團雖然驍勇善戰,但并非萬能的。除了紀律嚴明、肉搏強悍,羅馬軍團的騎兵一直處于弱勢。為了彌補這個弱勢,奧古斯都(Augustus)專門建立了輔助大隊協助軍團作戰。
這個日耳曼人不是普通的平民,而是切魯西部落(Cherusci)的酋長的兒子。
切魯西部落伏擊羅馬巡邏隊
他加入輔助大隊不是為了獲得榮耀,也不是為了給羅馬效忠,而是給整個部落,甚至于給整個日耳曼部落當人質。他的任務,就是要讓羅馬人相信,日耳曼人已經被牢牢束縛在帝國的枷鎖之中。
這個日耳曼人漸漸成長為輔助大隊的指揮官(Lieutenant),帝國賦予了他完整的羅馬公民權。
可是在這個日耳曼人的心里,這些只不過是浮云罷了。他始終記得阿米尼烏斯只是個拉丁文代號,他的真名在日耳曼語中叫赫爾曼(Hermann)。
羅馬軍團入侵路線
當年羅馬的十萬大軍血洗了萊茵河(the Rhine river)以西的日耳曼部落,殺害了一個又一個族人。
為了復仇,他一直在反復研究羅馬軍團的戰斗方式,希望能發現他們的弱點,直到有一天……
公元9年,羅馬將軍瓦盧斯(Varus)帶領第十七、十八、十九軍團,六支輔助大隊和三支騎兵大隊,共計3萬人,越過萊茵河,希望能征服河東岸的日耳曼部落。
瓦盧斯率軍進入條頓堡森林
瓦盧斯這個人在日耳曼部落中眾人皆知,不是因為他的驍勇善戰,而是因為他對當地人起義的無情鎮壓。膽敢反抗,瓦盧斯都會把這個部落的男女老少一并屠殺。
所有日耳曼人都害怕這個瓦盧斯,害怕他下一秒就把劍插入自己的胸膛。
就是這么一個無情冷酷的將軍,卻十分信任阿米尼烏斯。他相信這個擁有完整羅馬公民權的日耳曼戰士,已經成了羅馬帝國的忠實擁護者。
這種信任要了瓦盧斯的命。
形成一個整體的羅馬軍團才能所向批靡
羅馬軍團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卻有并非不可戰勝。他們依靠戰斗時擺出的專業的陣型,依靠整體素質碾壓毫無軍事訓練的部落戰士,一個軍團就是一個整體。
如果他們擺不出陣型呢?
羅馬軍團浩浩蕩蕩地開進了條頓堡森林(the Teutoburg Forest)。
森林植被茂密,道路崎嶇,羅馬軍團就在這種泥濘的道路中行進,完全喪失了紀律性,隊伍綿延15到20公里,更別提短時間內擺出戰斗陣型,成為一個整體了。
小A不懂德語,但這是伏擊示意圖
形不成一個整體的羅馬軍團,只是一幫散兵游勇罷了。就在這行軍途中,阿米尼烏斯跑回了部落,跑回了自己的家。
日耳曼人的數量并沒有準確的記載,但是現代歷史學家估計應該在1.2萬至3.2萬之間。雖然軍隊數量并沒有優勢,然而精通羅馬戰法的阿米尼烏斯卻巧妙利用地形,集中優勢兵力猛攻分散開來的羅馬軍團。
野蠻人沒有制式武器,長劍、大槍、短矛,甚至是石頭、木棒,只要能用的武器都用上了。羅馬人最愛用的標槍也被日耳曼人學去,一個個軍團士兵都被扎成了刺猬。
條頓堡森林血戰
關于戰斗細節,沒有更多的記載。我們很難想象一群衣不遮體的部落戰士是怎么樣對付武裝到牙齒的羅馬軍團的。
損失慘重的羅馬軍團開始嘗試夜間突圍,可是突圍成功的羅馬軍團卻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被追上來的日耳曼輕騎兵逮了正著。
最終,羅馬軍團慘敗,曾經血腥鎮壓日耳曼部落的瓦盧斯也被一個不知名的小兵斬首。堂堂三個軍團的統帥,死得這么不明不白,真的很諷刺。
2萬人在這場伏擊戰中被殺,其余活下來的人成了野蠻人的奴隸。消息傳到奧古斯都的耳中,這個羅馬皇帝大怒,喊道:“瓦盧斯,還我軍團。”
阿米尼烏斯率眾伏擊羅馬軍團
條頓堡森林伏擊戰被后代德國史學家稱為日耳曼的立國之戰。此戰之后,羅馬軍團再也不敢繼續大規模北上。
指揮官阿米尼烏斯雖然最終被自己人所害,但他不為羅馬的利益所動,毅然率眾抗擊的行為被德國人永世傳頌,是德國人心目中的大英雄。
阿米尼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