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寧市民去海邊狂吃30只生蠔 當晚痛風急性發作
南寧一市民去海邊狂吃30只生蠔 當晚痛風急性發作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報記者 徐哲
核心提示
為期3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自8月16日結束后海產品大量上市,許多市民到沿海城市游玩吃海鮮。在大飽口福之后,到醫院就診的痛風患者也明顯多起來,因為不少患者是在吃了海鮮后引發了痛風急性發作。痛風患者吃海鮮一定會痛風發作嗎?吃什么海鮮才不會引發痛風?為此,風濕免疫科的醫生為大家解答一下,看痛風患者吃什么樣的海鮮才好。
大快朵頤
飽吃海鮮后痛風發作
伏季休漁期結束后,不少南寧市民駕車到北海、防城港等地去吃海鮮解饞,40多歲的南寧市民龐先生也是其中一個。龐先生有5年多的痛風病史,一直在治療,但只是臨床控制住了,沒有完全治愈。他禁不住朋友圈天天曬吃海鮮的誘惑,9月2日,他邀請朋友一起駕車前往防城港,在飽餐了一頓海鮮之后,當晚就痛風急性發作,左手腕腫大疼痛。隨后他就近來到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經過醫院風濕免疫科醫療團隊對他進行辨證施治,經過放血+拔罐、中藥湯劑內服、膏藥外敷等中醫特色療法的治療后,目前龐先生的左腕腫痛已經大部分消除,病痛得到極大緩解,正在進一步治療。
像龐先生這樣痛風急性發作的人不少。40多歲的市民韋先生在和朋友聚餐時,見到生蠔2元一個,平時很少吃的他一口氣吃了30個。美餐之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身體關節不是這腫就是那腫,趕緊去醫院求治,醫生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
家住南寧市西鄉塘區的王女士有高尿酸血癥病史數年,一直不太在意。前幾日她去北海旅游,因連續多日食海鮮,加之與朋友久別重逢,一時高興喝了三兩杯啤酒,回來后出現了左足第一跖趾關節紅腫熱痛,疼痛劇烈難以忍受,不能行走。到醫院查血尿酸712umol/L,被診斷為痛風急性發作,由護士推輪椅送她入診室。經消炎止痛、護胃及放血+拔罐、中藥湯劑內服、膏藥外敷等中醫特色療法的中西醫診療方案治療后,患者癥狀逐漸緩解。
患者增多
痛風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
據瑞康醫院風濕免疫科李玉玲主治醫師介紹,近期“開海以來”,醫院門診及病房因食海鮮后導致痛風急性發作的患者人數,較平日翻了幾倍。
痛風是風濕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它是長期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組異質性疾病,表現為特征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高尿酸血癥、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痛風性關節炎長期反復發作可引起關節軟骨的溶解和軟組織的損傷。而關節疼痛僅僅是痛風的一個危害和表現,痛風還可以誘發腎結石導致腎功能損害,還可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多發,與高血壓、高血糖、冠心病、代謝綜合征、糖尿病等等疾病都有很大的關聯。
數據顯示,隨著現代生活的飲食習慣的變化以及攝入高嘌呤食物的增多,痛風發病率逐年上升,呈年輕化趨勢。
咋吃海鮮
含嘌呤低的海鮮痛風患者可適量食用
痛風患者難道真的是與海鮮最無緣?而“海鮮加啤酒”又是誘發痛風的最佳“黃金搭檔”?難道患了痛風,海鮮就真的成了大忌?痛風患者可以吃什么海鮮?
據李玉玲主治醫師介紹,痛風患者還是可以吃海鮮的。經治療血尿酸能長期保持在正常水平后,攝入量可適當增加。海鮮、肉類雖然嘌呤含量較高,但在臨床上,“畢竟就算限嘌呤飲食一般也只能降低血清尿酸0.5-1.5mg/dl,所以與其禁食造成營養不良,不如注意烹調方法,有選擇地食用。”
李玉玲主治醫師提醒痛風患者,海鮮應該一分為二看,像海魚、沙丁魚、帶魚等嘌呤含量最高,應該禁吃;貝類、蛤類、海蟹等含嘌呤量中等,痛風無明顯發作時,可適當食用;海參、海蜇、海藻是海鮮里面嘌呤含量最低的,海蜇、海參等每百克含嘌呤只有4-5毫克,比大米的嘌呤含量(每百克18.1毫克)還低,痛風患者是可以食用的,但要注意飲食護理。而各種動物內臟,如腸子、肚子、心、肝、肺等基本上跟海鮮里面的蝦等嘌呤含量差不多,要盡量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