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感覺自己起床越來越難起,刷牙的時候嗓子不舒服,口里面又干有苦的,每當自己洗漱完看著鏡子里的自己的時候都感覺自己有滄桑了一點,有憔悴了一些,這皮膚根本就沒有打光的皮鞋,皺皺的。
在某一天,你偶然之間伸出你的舌頭,你會看見自己:舌頭邊緣有鋸齒狀,白白的舌苔鋪滿了整個舌頭,舌頭中間還可能有裂紋......
同樣的一天你在上廁所,你突然發(fā)現自己的大便不成形,需要很多手紙才能擦干凈屁股,還有便秘的癥狀了...
你以為你生病了,你身體出事了,你去大醫(yī)院檢查,但是大醫(yī)院,大醫(yī)院說你一切都正常,沒有什么疾病。但是你聽到這個結果并沒有放心,因為你還有下面那些癥狀的好幾條:
1、頭發(fā)愛出油、面部油亮,皮膚粗燥,長痘長斑;
2、身體乏力,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
3、舌頭邊緣有鋸齒,俗稱“裙邊舌”;
4、女性私處潮濕(瘙癢異味)菌類腐敗,男性私處濕冷;
5、機能衰退,夫妻生活不和諧、質量不高,男性問題;
6、打呼嚕,痰多,咳嗽;
7、大便稀黏腥臭,黏稠不成形(不易沖);
8、眼袋下垂,黑眼圈嚴重,肥胖,減肥后迅速反彈。
9、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10、肩周炎,肩痛,頸椎勞損,腰痛,風濕關節(jié)炎,變天關節(jié)就痛。
那么這究竟就為什么呢?看完小編下面這句話,也許你們會了解一下!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大邪氣”中,不管中醫(yī)跟西醫(yī)的話他們都最怕濕邪。
其實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但是 濕邪則不同,濕是最容易滲透的,總要拉攏你體內不一樣的邪氣一起狼狽為奸!
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
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
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
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
中醫(yī)將齒痕舌和舌苔黃而膩,大便溏稀不成形,滿臉油膩,睡不醒,渾身無力等等狀態(tài)稱為濕氣重。
體內濕氣重,導致水濕內阻,而造成舌頭胖大,因為舌頭太過龐大口腔已經慢慢的容不下他了,所以舌頭會緊貼著牙齒,久而久之,就成為了齒痕舌。所以舌頭邊緣如果有鋸齒,就說明其體內長期有濕氣。
濕氣重并非只是引起齒痕舌這么簡單,畢竟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濕氣重的其他癥狀會越來越加重,最終會引發(fā)一系列的疾病。那個時候我們想挽救也許太遲了。
起初濕氣重的人只是感覺舌像異常,大便溏稀不成形、皮膚起疹起痘,稍重時胸悶乏力、體態(tài)困乏、咽喉腫痛;進一步發(fā)展,會出現關節(jié)疼痛,體型肥胖;久而久之還會引發(fā)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
濕氣還會極大的影響一個人的容貌,表現在皮膚上會出現長斑長痘,暗黃無光;表現在體型上就是水腫肥胖,大腹便便;表現在精神氣色上就會出現無精打采,困乏無力。
那么濕氣竟然那么嚴重,為什么那么多人還有濕氣,還不在少數,基于大多數。
因為現代人因為工作需要往往需要熬夜,還有習慣不良,不忌生冷,暴飲暴食,風吹日曬。即使知道自己濕氣重了,也不會在意,而導致體內濕氣越來越重,最后導致的了某種頑疾,才收斂。
如果讀者你患有小編上方所說的癥狀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話趕緊祛濕氣了,如果你符合很多條,那么肯定說明你正在備受健康惡化的困擾,祛濕就刻不容緩。
中醫(yī)是如何正確的祛除
體內
濕氣呢?
1、拍打人體3大排濕口。
排濕口一:極泉穴
腋窩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郁火毒素,應常常按揉、拍打,以疏通這口井。
排濕口二:肘窩
在肘窩的位置連續(xù)拍打5分鐘。每1—2周一次,可保這口“排污井”的通暢,排出心肺淤毒。
排濕口三:膝窩
膝窩又稱腘窩,在膝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濕通道。所以平時可拍打此處5分鐘,每一兩周拍打一次。
2、勤運動
通過運動排汗:適度的運動可增強體質,還能助消化、促進氣血流通,從而防止內濕的產生;出汗是好的排濕的方法。但是運動當中不主張游泳,以防外濕入侵肌表進而在體內形成濕邪。
保持健康心態(tài):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樂觀積極,不可過分的壓抑自己。
避免呆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huán)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如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水分攝取要適量等。
3、食療法
我們應該在運動的同時輔于食療進行輔助,使祛濕行動獲得最大的程度的效果。那么我們食療法該用什么食物祛濕呢?
其實中醫(yī)對濕氣的祛除有嚴密的邏輯和方法,早在東漢《傷寒論》中就有詳細的論述,金代更是出現了《脾胃論》這樣的經典書籍。正確的祛濕的方法一定會遵循這樣的原則:
1、濕為陰邪,非溫不解,祛濕以溫陽之藥為主。
濕為陰邪,非溫不解,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后世醫(yī)家推而廣之,將“濕為陰邪,非溫不解”作為祛濕準繩。濕為純陰之邪,故治之之法,當以溫藥和之,乃歷代醫(yī)家的共識。
2、祛濕的同時,要重視脾胃的調理。濕邪困脾,脾虛而生濕。
其實真正可以祛濕的食材,相信大家也曾在生活中聽說過,也是經常用的一個食材。相信說到這大家其實都已經知道,沒錯它就是:薏米!
古時有《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薏米能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F在有民謠唱道“薏米勝過靈芝草,藥用營養(yǎng)價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壽,返老還童立功勞。
現在市場上大部分用到的薏米的是河北的安國薏米,云南的曲靖薏米、以及福建的金沙薏米。從中醫(yī)看來,藥用好的薏米,就看顆粒大小,而在中國眾多薏米中,金沙薏米的顆粒是相對最小的。金沙薏米產于福建省仙游縣龍華鎮(zhèn)金沙村,它另有又名叫玉蘆、玉珠珠,是本地聞名的土特產之一。
金沙薏米在明代更是貴為朝廷貢品。在各種功效的薏米中,明朝皇帝偏偏選擇產自一個南方偏遠山村的薏米作為朝廷貢品,難道足以說明其營養(yǎng)價值嗎?。李時珍也曾在《本草綱目》也記載的薏米的也是金沙薏米,同樣金沙薏米也是目前國家唯一確認的糧藥兼用的薏米。
那么下面小編跟大家說下薏米的做法跟注意事項:
1、改良版“薏仁紅豆湯”
材料:取紅豆一把、薏仁一把,洗凈瀝干。
做法:
把砂鍋燒熱,將紅豆、薏仁干炒至微香。加適量水,一定要漫過薏仁和紅豆,浸泡3小時。蓋上蓋子大火煮開,關火,燜10分鐘。此步驟重復3次。最后一次煮開時,加入肉桂粉,再關火燜半小時即可。
2、薏苡仁赤豆鯽魚湯
材料: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陳皮5克,生姜3片,鯽魚1條(約400克)。
做法:
鯽魚去鱗及腸肚,洗凈,入油鍋煎熟備用。薏苡仁、赤小豆、陳皮、生姜洗凈,與鯽魚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1.5小時,加入適量料酒,煮沸片刻后即可食用。
3、芡實蓮子薏米湯
材料:
排骨500克,芡實30克,蓮子20克,薏米30克,陳皮5克,姜1小塊。
做法:
1、先把芡實、蓮子和薏米等,用清水洗凈,然后,隔夜浸泡備用;2、小排洗凈后,剁成小塊,再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水;3、陳皮用溫水洗凈并泡軟后,切成絲備用;姜洗盡切成絲備用;4、把處理干凈的排骨,以及事先浸泡一夜的芡實、蓮子和薏米一起放入燉鍋中,同時放入陳皮絲和姜絲,大火煮沸,改成小火燉兩個小時左右。最后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注意事項:
1、我們在用紅豆薏米準備去煮粥的時候,因為紅豆薏米比較難煮爛,我們先炒一下薏米紅豆所以我們可以在煮之前先泡在面盆里2個小時左右。因為如果你沒有浸泡就拿去煮的話,紅豆薏米很難把其中的功效發(fā)揮出來。
2、在熬薏米的時候,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因為大米長在水里,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薏米是祛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么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y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于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就稠了。雖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對于養(yǎng)生來說并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結語:
大家喜不喜歡吃薏米呢?
大家對于薏米有沒有不一樣的做法呢?
--------------------------------------
更多的異鄉(xiāng)美食、不一樣的美食做法,更多的精彩請關注我的頭條號
與你逛遍世界各地、享受人生!每天一個新菜色,簡單易學又好吃!
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