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書體,如果從甲骨文開始算起,則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篆書一度成為官方的應用文字,并且在藝術上也曾達到了高峰。
對篆書的定義不同則帶來了分類的不同,有人把篆書和甲骨文、金文對立起來,把它作為甲骨文和金文以后的一種書法形態,這是對篆文狹義的理解。從漢字的發展來看,我們認為隸變之前的古文字應該都屬于篆書,因此我們所說的篆書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包括先秦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簡帛文字、璽印文字、錢幣文字、石刻文字、秦的小篆,漢的篆書碑及碑額,以及后來所有的篆書形態。本書所選取的作品也正是這些作品中的代表。
甲骨文主要是指商代的文字,因其刻在龜甲或獸甲骨上而被稱為甲骨文。從古代的記載和商代文字的實際情況來看,商代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接近成熟的文字。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它已經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體、章法三要素,是中國書法最初的藝術形態。
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吉金文,是鑄于青銅器上的文字。早期與甲骨文并行于商代,后來一直延續到秦漢時期。商器銘文字數較少,文字多記載器主的名字,有的還附有圖案,《小臣艅克鼎》是商朝金文中的長篇。周器字數漸多,乃有多至數百字者,結構或嚴謹,或生動,各具風采。《大盂鼎》、《墻盤》、《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都是金文中之名品。
戰國秦的《石鼓文》是先秦最著名的石刻文字,其結構嚴謹,書法古雅,因而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開小篆之先聲,許多字寫法與小篆相同,筆勢亦同于《泰山刻石》等秦代石刻。《石鼓文》是先秦石刻文字中的極品,被稱為書家第一法則,近代很多大家皆是從石鼓文乳化出來,吳昌碩所寫的石鼓文更是把石鼓書法推向了極至。
盟書與簡帛文字是先秦人親筆所書之文字,較金文結構靈活而筆意流走,別有天趣。陶文、幣文、古璽文等因文字支離而且地域性復雜,故書家很少宗法,唯篆刻家一時取之。這些載體上的文字,主要還是篆書的形態,同時包含著楷書、行書、草書等因素的萌芽。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廢除混亂的六國文字,推行秦的小篆,因此小篆也被稱作秦篆,秦篆以《泰山刻石》與《瑯琊臺刻石》為典范。《泰山刻石》文字結體肅穆嚴整,《瑯琊臺刻石》則稍生動而磨滅過甚。《嶧山刻石》原石已佚,現拓本為宋代復制,篆法多唐代李陽冰筆意,不及秦原刻蒼厚。《秦詔版》因制作時間緊迫而匆匆鑿就,故文字大小錯落,筆法瘦勁,甚具跌宕生動之致,漢代之金文、碑額等均是其風之延續,為后世學者開一新境。從漢字的形體演變來看,秦代是極其重要的一代;從書法的發展來看,秦代小篆光耀千古。
到了漢代,隸書以其方折簡便的寫法取代了篆書而成為通行文字。但篆書仍在許多重要和莊嚴的場合下應用,并留下了對后事影響極大又極豐富而饒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漢之碑刻以《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石闕銘》為代表。《袁安碑》繼承秦篆而有所發展,作風圓勁清朗,變秦小篆的縱勢為方勢,后世對其評價甚高。《祀三公山碑》許多文字漶漫不清,從可辨文字來看,其篆法是很特殊的。《少室石闕銘》篆法輕松自如。上述三種石刻字數較多,便于學習者把握其風格。漢碑額上的篆書風格多樣,以《張遷碑》篆額為最有特色,其結體寬扁,布局密集穿插,頗有法無定法之感。除此之外,漢還有大量的金文留世,文字較多者是新莽時期的《嘉量銘文》,其緊縮中宮而伸長垂筆之文字結體,與清代鄧派小篆不謀而合。漢篆是篆書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漢篆博大、雍和、舒緩,鄧石如、楊沂孫、齊白石都是從漢篆中吸取營養而形成其獨特的風格的。
魏晉南北朝至元朝可以說是篆書的衰落時期。通用文字已發展到比隸書實用性更強的楷書與行書。篆書早巳不被一般人所熟悉。雖然唐代出現了篆書大家李陽冰,元代的書畫家趙孟頫等亦擅篆書,但篆書都沒有成為這一時期書法的主流,其水平也不可能與篆書流行的時代相抗衡。
明代因文字獄盛行,金石學得以昌隆,篆書便產生了復興的萌芽,產生了李東陽、趙宦光等篆書家。到了清代,金石學高度發展,乾嘉以后掀起了篆書史上的另一個高潮。較早的王澍和錢坫、洪亮吉、孫星衍等都是名家。因為當時多以《泰山刻石》、《嶧山刻石》及李陽冰篆書之勻圓靜穆為學篆準則,而毛筆有鋒,做到完全勻圓是比較費事的。為方便起見,他們將筆鋒燒禿,甚至用綢卷作書,以達到勻圓的目的。這種篆書毫無筆意,生趣索然,好像用儀器畫出一般,不能體現用筆之妙。同時代的鄧石如,被稱為『四體書國朝第一』,他用羊毫筆、生宣紙,在篆書中的融入隸書的筆意,結構上緊縮中宮,拉長垂筆,用筆強調一個『寫』字,既來自傳統又完全是自己的風貌,因此其篆書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他的再傳弟子吳熙載,繼承其衣缽,作風更加清秀。書畫篆刻大師趙之謙篆書亦宗鄧氏,用筆更樸茂生動。清末另一位大師吳昌碩亦受鄧氏影響,而以其篆法入石鼓文,用筆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渾厚蒼雄,自具氣象。另有楊沂孫、吳大澂等專工金文的書家,同時又融入了漢篆的因素,他們的篆書方圓相間,清麗典雅。近人王褆,金文小篆皆能,獨創了『鐵線篆』,清理雋永,圓秀貞靜,在篆書領地亦占一席地位。
如今篆書沒有多少實際的應用意義,更多的是以一種藝術的形式而存在。但在書法藝術的各種書體中,它將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以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勃發出奇光異彩。
(文章節選自《中國歷代篆書名作鑒賞與臨習一本全》 主編:鐘明善)
傳承·創新·發展
微信號:fengheyuanyi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