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到西漢,郡縣制和分封制的斗爭持續了上百年。在秦朝,許多儒家都還認為分封制比郡縣制優越,結果引發了“焚書”事件。可見,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斗爭是殘酷的。到了西漢,推行郡國并存制,分封制出現了反復。歷史的潮流是永遠向前的,郡縣制最終在西漢中期戰勝了分封制,不過這個過程卻是異常的艱辛。
前209年,秦朝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隨后六國貴族紛紛響應,戰國的各國似乎又復興了。秦朝滅亡后,項羽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分封,形成了十八個諸侯。項羽是楚國貴族后裔,傳統思維濃厚,他對秦朝的中央集權不理解,因而選擇開歷史的倒車,以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自己成為一代霸主,自稱“西楚霸王”。他在進入關中之后就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喪失了民心。隨后,他便衣錦還鄉,回到徐州建立了西楚王國。
項羽分封不久,諸侯國就開始了兼并戰爭,項羽難以制止這種局面。于是劉邦趁機派遣韓信進攻三秦,奪取了關中之地,開始和項羽爭霸。在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最終擊敗了項羽,于前202年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
然而,西漢初期直接控制的土地也就是巴蜀、關中等十五郡,關東的大部分土地都歸屬于各諸侯國控制。為了得到諸侯國的支持,劉邦只能承認諸王的地位,實行郡國并行制。當時主要的諸侯有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韓王信等。其中韓信原本是漢朝的將軍,屬于中央核心集團的人物,然而他在攻陷齊國后自立為齊王,演變為了諸侯,也為后來悲慘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西漢的統治稍微穩定之后,劉邦就通過各種方式消滅這些異姓王。最初是燕王臧荼謀反,劉邦帶領大軍將之平定。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劉邦帶領30多萬大軍出征,反而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于白登山,史稱“白登山之圍”。經過這次事件后,韓國也就滅亡了。
不久,呂后又用相同的方法處死了彭越。聽說韓信、彭越被處死,英布意識到自己大難將至,于是在前196年謀反。當時劉邦處于生病狀態,但是也抱病征討,最終在第二年平定了英布。經過此戰,西漢初期的七大異姓王諸侯就只剩下長沙王了,長沙國地處偏遠,可以作為抵御南越國北上的屏障,因而得以存留下來。
馬王堆漢墓陳列館
前195年,劉邦的凱旋而歸,他在路過家鄉沛縣時,將親朋故友召集,歡飲十數日。在這期間,劉邦想到自己風起云涌的政治生涯,隨口唱出了著名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打下了天下,但是感受到了守江山之難,他在尋求守衛江山的人才,那么誰會成為了守四方的猛士呢?
劉邦消滅異姓王后,認為只有宗族子弟才能屏藩皇室。于是,他選擇大規模分封劉氏諸侯,并殺白馬為盟,立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一共分封了九大同姓諸侯,分別是荊王劉賈、楚王劉交、齊王劉肥、代王劉喜、吳王劉濞、淮南王劉長、趙王如意、梁王劉恢、淮南王劉友、代王劉恒。
這些諸侯占據了漢朝一半江山,當時西漢一共有五十四個郡,諸侯國占據了其中的二十九個郡,其中齊國就占據了七個郡,而西漢只控制了十五個郡。有學者推算,漢朝中央控制的戶口為450萬,而諸侯控制的戶口則有850萬。在劉邦時期,諸侯地位還不穩固,并未對中央造成威脅。
呂后時期,大量的劉氏諸侯被消滅,全國只剩下了吳王劉濞、楚王劉交、齊王劉襄、淮南王劉長,以及一個異姓諸侯長沙王吳芮。呂后勢力被消滅后,漢文帝被宗族和大臣扶立上臺,漢文帝勢力單薄,不僅不敢削弱現存的諸侯王,反而還要分封新的諸侯,例如分封劉遂為趙王、劉澤為燕王、劉辟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劉興居為濟北王、劉武為代王(后來徙為梁王)、劉參為太原王等。
文帝時期發生的劉興居和劉長叛亂,已經證明了地方的諸侯對中央產生了威脅,于是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提出一些方針來削弱諸侯,其中以賈誼為代表。賈誼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認為分封的諸侯越多,每個諸侯王控制的土地越少,如此“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
漢文帝接受了賈誼的意見,開始利用特殊的機會來削弱諸侯。前164年,齊王劉則去世,無子,于是漢文帝將齊國拆分為了膠東、膠西、成陽、甾川、濟北、濟南、齊七部分。在南方,由于淮南王謀反,淮南國被拆分為了衡山、廬江、淮南三部分。而南方的長沙王吳著去世后,也因為沒有兒子而被除國。另外,中央管轄的郡也在增加,如山東半島的瑯琊郡、趙國河間郡一帶都劃給了中央直轄。
不過,漢文帝的政策只是能在特殊情況的使用,無法直接推廣,因此對諸侯的削弱也是有限的。由于諸侯國的羽翼已經豐滿,漢朝想要削弱諸侯的困難就增加了。
漢景帝時期,眼見諸侯王的威脅越來越大,開始立志進行削藩。當時的御史大夫晁錯提出了削藩策,他認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不削之,其反遲,禍大。”然而,削藩策就會直接得罪諸侯,諸侯則會聯合起來對抗中央。其中以吳、楚為首,形成了七國聯盟。
七國之中,以吳國最為強盛。吳王劉濞在前196年被封為吳王。此后,劉邦似乎有所后悔,他對劉濞說:“漢后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也就是警告劉濞千萬不要造反,劉濞立即頓首說不敢。沒想到,劉邦的這次預言竟然成真。
劉濞就國后,利用吳國的魚鹽、銅鐵之利,通商全國、制造貨幣、坐收暴利,“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眾”。到了漢文帝時期,吳王劉濞長子在長安被太子(后來的漢景帝)所殺,因而對中央產生了怨恨,開始“稱疾不朝”。漢景帝時期,中央和吳國的關系越發緊張,而晁錯的削藩策也直接將矛頭對準了吳王。
前154年,吳王劉濞見削藩快輪到吳國了,于是和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秘密謀反。當年冬天,漢景帝下令削除吳國的會稽等郡,這可是吳國最繁榮的地方,于是吳王劉濞起兵,帶領七國的軍隊向長安進攻,史稱“七國之亂”。然而,諸侯軍隊只是烏合之眾,他們很快就遭到了失敗。
平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后,漢景帝繼續推行削藩策,將諸侯的許多郡劃給了中央直接管轄,并新增加13人為新諸侯,削弱了舊諸侯。其中叛亂的吳國被廢除,其中的廣陵和故鄣新分封了江都王,楚國的沛郡、東海也劃給了中央。在北方,燕國和代國被大幅度削弱,燕國只剩下了廣陽一個郡,而代國則只剩下太原一個郡。
經過漢景帝的削藩,漢朝的諸侯問題已經基本被削弱。西漢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最終糾正了劉邦的錯誤,實現了內部的整合。正是因為漢景帝基本解決了諸侯問題,才給漢武帝的反擊匈奴、對外擴張提供了條件。漢武帝繼位后,推行了“推恩令”,該政策就是建立在平定七國之亂的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