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高潮部分要數1948年9月-1949年1月的三大戰役,國軍主力150萬部隊盡數被殲滅。而我軍的四大野戰軍中,有三支參與了遼沈、淮海和平津戰役,分別創造了驚人的殲敵戰績。但是有一支主力部隊全程沒有參加三大戰役,那就是西北野戰軍,為什么呢?
首先,是戰區位置的因素。一場戰役由哪支部隊來打主攻,需要結合地理環境來決定,遠水解不了近渴。遼沈戰役發生在東北戰場,不光西野沒有參加,甚至中野華野也沒有份,是東野憑借100多萬部隊,占據優勢的火器,獨力消滅了關外的國軍主力;淮海方面則是以華野為主,分別消滅了黃7兵團和杜聿明集團,并且派出三個縱隊截擊南面的劉汝明和李延年兩支援軍,并且支援了中野消滅黃維兵團的雙堆集戰役。中野除了殲滅黃12兵團外,也做出了攻擊宿縣截斷徐蚌鐵路等重要行動,有力協助了華野,可以說淮海戰場上華野和中野是互為犄角,相互幫助的關系;至于平津戰役理應由地理上最靠近傅作義集團的華北兵團來解決,但由于敵強我弱,20萬華北部隊是不夠的。因此我們才從關外調來了東野80多萬部隊,東西合擊促使平津戰役取得勝利。因此,地理上處于西北地區的西野夠不著其中的任何一場大戰,這是客觀地理因素決定的。
其次是作戰任務的需要。西北方面的敵人錯綜復雜,西野在1946-1949年期間的作戰任務很重。在日本戰敗之后,國軍的中央軍勢力又分為三大體系,陳誠系、湯恩伯系和胡宗南系。其中胡宗南率50萬部隊開進西北,實力可想而知,給我軍西北方面造成的壓力是巨大的。尤其西野還肩負拱衛軍委的職責,當時延安是我們的中央所在地。由于胡宗南部隊數量龐大,我軍于1947年甚至一度放棄延安,雖然是主動留給對方一座空城,但如果不是軍事壓力巨大的話,怎么會有這樣的主動撤離呢?雖然胡宗南軍事水準一般,連連損兵折將,但應該說西北敵人的硬實力還是很強的。西野同時還要面對與我軍有歷史淵源的青海和寧夏兩支馬家軍。因此作戰任務的緊迫使得西野無法揮師向東支援三大戰役,但是牽制住胡宗南的大軍,使其困在西北,對其他三支野戰軍本身就是一種有力的支援。
最后是客觀實力的限制。要知道,西野是四大野戰軍中家底相對比較薄的,僅僅與1947年大別山之后的中野相當,而在這之前可以說是四大野戰軍中實力排名第四位的。西野在三大戰役之前的部隊總數為15萬人,不足以獨力擊敗西北的敵人,而西野真正壯大起來并采取主動進攻,解放陜甘寧青新廣大區域,是在華北第18第19兵團劃撥進來之后,兵力接近30萬之后,西野才有了進擊敵人的本錢。因此在1948年,西野自然是不會貿然東進,去打三大戰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