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戰役的傷亡情況估計
1、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余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反正及投誠6.49萬人,起義2.6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
(解放軍陣亡14009人,傷53328人,失蹤1874人,共69211人)
2、平津戰役:共殲滅、改編國民黨軍52.1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余人。(其中平津戰役紀念館有解放軍方面陣亡名單6639人)
3、淮海戰役:淮海戰役中,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國民黨軍被俘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雙方傷亡比為4.06:1。
由以上資料可見,三大戰役中,解放軍方面共傷亡24.4萬人,其中陣亡4.66萬人;國民黨方面估計總傷亡25萬左右,陣亡人數應該在5-7萬人左右(基于國方是敗方,傷員救治條件遠差于解放軍方而估算)。
雙方合計共傷亡50萬人,其中陣亡10萬人。以上估計均不包括老百姓的傷亡情況。
二、解放戰爭的傷亡情況估計
由于戰爭跨度大,自然難以估計。只能根據三大戰役情況推算。據官方記錄,解放戰爭共消滅國民黨軍807萬人,其中斃傷171萬人,根據上面經驗推算,其中陣亡約30多萬人。解放軍方面傷亡130萬人,其中,犧牲26萬人,失蹤和被俘19萬人。
估計解放戰爭期間,國共兩軍共有300多萬人傷亡,軍人死亡60多萬人。平民直接死于戰爭的人數估計在50-100萬之間。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顯著變化,全國的政治和軍事形勢對我軍都十分有利,黨中央、毛澤東決定從東北戰場開始同國民黨軍隊展開戰略決戰。這三次大的戰略決戰結束后,蔣介石國民黨集團賴以維護其反動統治的主要精銳部隊基本消滅殆盡,國民黨反動集團從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國革命已處于勝利的前夜。
解放東北全境——遼沈戰役
東北人民解放軍經過艱苦的轉戰,到1948年夏秋,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北戰局。東北97%的土地面積和86%的人口已獲解放,東北解放區工農業生產發展。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100余萬人,裝備改善,士氣高漲。
而東北國民黨軍由于連連受挫,損兵折將,55萬余人被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長春、沈陽的陸上補給線全被截斷。軍心動搖,士氣低落。力量對比,東北人民解放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超過了國民黨軍,已經有實力爭取一戰而消滅全部敵軍,解放全東北。
面對東北非常不利的形勢,蔣介石很焦慮。為了保存力量,曾考慮放棄長春、沈陽、打通鐵路交通線,把沈陽主力轉移到錦州,伺機轉用于華北、華東戰場;但是又顧慮放棄東北,將會在政治上、軍事上產生嚴重后果,因而,是撤是守舉棋不定。
在蔣介石對東北抉擇猶豫不決的時候,毛澤東從有利于全國戰局的發展,有利于東北早日解放著眼,做出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路,把作戰重心放在錦州,而置長春、沈陽兩地于不顧,并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由沈陽來援之敵的戰略決策。并號召東北人民解放軍,要樹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沈陽敵軍全軍來援時敢于同他作戰,將其就地殲滅。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至山海關段鐵路發起攻擊,至10月1日,攻克錦州北面屏障義縣和錦州南面的高橋、塔山、興城,孤立錦州。錦州是山海關內外陸上交通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蔣介石接到東北'剿匪'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杰的告急電后,立即從南京飛到北平、沈陽,經過精心謀劃,決定集中22個師,組成東西兩兵團,分別從錦西、沈陽出動,東西對進,夾擊圍攻錦州的東北野戰軍。
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獲悉國民黨軍增兵錦西后,擔心擔負阻擊任務的兵力太少,阻擋不住,因為兩錦之間距離僅為50公里,擔心打錦州的部隊陷入敵人內外夾擊之中。于是在10月2日22時致電中央軍委,提議回師打長春。但過了不多時,他又報告中央,決心仍然打錦州,并調整了兵力部署。
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收到林彪的報告后,立即復電,重申必須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錦州,'對此計劃不應再改',并且指出,'回頭打長春那更是絕大的錯誤想法,因為你們很快就放棄了,故在事實上未生影響。'
按照新的部署,東北野戰軍以2個縱隊7個師和炮縱主力,組成北突擊集團,以2個縱隊6個師組成南突擊集團,以1個縱隊組成東突擊集團。從10月9日開始,從北、南、東三個方向對錦州發起攻擊,掃清外圍后,于10月14日10時發動總攻,經過31小時激戰,攻克錦州,全殲守敵10萬人,俘虜范漢杰。
在攻擊錦州的同時,東北野戰軍擔任阻擊任務的部隊,分別在彰武、新立屯和塔山地區,進行了防御作戰,尤其是塔山阻擊戰,激戰6晝夜,擊退'東進兵團'數十次猛烈進攻,堅守住了陣地,涌現出了'塔山英雄團'、'白臺山英雄團'等英雄戰斗集體,為攻克錦州贏得了時間。
錦州解放后,東北戰局急轉直下。10月15日,蔣介石又飛到沈陽,嚴令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部向沈陽突圍,鄭洞國迫于蔣介石的壓力,決定10月17日行動。但他沒有料到,在人民解放軍的爭取下,第60軍軍長曾澤生率所部于這天起義了,突圍計劃破產。19日,新7軍軍長李鴻率部放下武器。鄭洞國被迫于21日凌晨走出指揮部中央銀行大樓向解放軍投誠。長春和平解放。
與此同時,'西進兵團'司令官廖耀湘,在蔣介石督催下,于10月20日由彰武、新立屯地區南下,企圖在'東進兵團'配合下,重占錦州,掩護沈陽國民黨軍沿鐵路線撤入關內。10月21日對黑山、大虎山發動攻擊,遭遇解放軍的頑強抵抗。
毛澤東電告林彪、羅榮桓,蔣介石仍然不改變錦西沈陽兩路向你們尋戰的方針,對我軍來說是很有利的,在此種情形下,你們采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甚為正確,'望即本此方針,即刻動手部署,以全殲廖兵團為目的。'
黑山、大虎山阻擊戰鏖戰正急之時,東北野戰軍攻錦州得勝之師迅速回頭,猶如飛將軍從天降,從南北兩翼鉗擊合圍廖耀湘兵團。廖耀湘進攻黑山、大虎山受阻后,乃改變計劃向營口方向撤退,企圖從海上逃走,但途中又遇解放軍的攔截,不得已分成兩股向沈陽方向突圍。由于指揮錯亂,部隊來往調動,陷入一遍混亂。這時坐在北平指揮的蔣介石獲此消息后說:'東北全軍,似將陷于盡墨之命運。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嫡系部隊被圍殲而無可奈何。
從10月26日4時起,東北野戰軍在繞陽河以西、大虎山以東、無梁殿以南、魏家窩棚以北約120平方公里區域內,展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空前大規模的圍殲戰,至28日5時,殲滅廖耀湘兵團5個軍12個師10萬余人,其中包括蔣介石'五大主力'中的新編第1、第6兩軍,俘虜廖耀湘,取得了遼沈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驚悉廖耀湘兵團被圍殲,知道大勢已去,乃匆忙乘飛機逃離沈陽,由第8兵團司令官周福成統一指揮沈陽殘部14萬人繼續頑抗。東北野戰軍乘勝于11月2日解放東北最大城市沈陽和營口。錦西、葫蘆島地區的國民黨軍,在廖耀湘兵團被圍殲時,未敢北進增援,沈陽解放后,于11月9日乘船從海上逃走。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遼沈戰役,東北人民解放軍以傷亡近7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2.7萬人,取得震驚中外的勝利。從此,東北野戰軍成為人民解放軍一支強大的戰略預備力量。遼沈戰役,加上當時其他戰場上的勝利,使中國軍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良,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劣。
據此,毛澤東指出,原來預計從1946年7月算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1948年11月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夠實現了。
東北野戰軍之所以能在52天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就其戰役組織指揮來說,主要是堅決貫徹執行了以主力南下北寧路的作戰方針;集中兩倍半于敵的兵力,迅速攻克了戰略樞紐錦州;攻錦州后迅速回師合圍了廖耀湘兵團;在合圍的同時,乘敵慌亂,猛烈進行穿插分割;同時把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密切結合起來,爭取了一部分敵軍起義,加速了戰役勝利進程。
奠定全國戰局——淮海戰役
戰略決戰的第一個大戰役--遼沈戰役剛剛結束,第二個大戰役--淮海戰役,又在黃淮平原展開了。
集結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鐵路鄭州至連云港段,津浦鐵路薛城至蚌埠段的國民黨軍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集團,是蔣介石的最大、最強的戰略集團,擔負著拱衛首都南京的重任。
自從東北衛立煌集團全軍覆滅后,蔣介石發現華東、中原人民解放軍有聯合作戰,求殲劉峙集團的動向,又鑒于該集團當時所處態勢不利,于1948年11月4日派其參謀總長顧祝同到徐州,研究作戰方針,決定'暫取戰略守勢',進一步收縮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間,并把原歸'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指揮的黃維兵團東調,增加徐蚌戰場兵力,準備同人民解放軍會戰,如果形勢不利,則依托淮河阻擋解放軍南進。蔣介石在徐蚌地區集中的兵力,連同戰役中調來的,為7個兵團、2個綏靖區、34個軍、82個師,總兵力達80萬人。
殲滅劉峙集團,奪取徐州,人民解放軍統帥部早就籌劃了。1948年7月,提出'冬春奪取徐州'的設想。9月攻克濟南后,同意華東野戰軍乘勝舉行淮海戰役,殲滅劉峙集團右翼勁旅,位于徐州以東新安鎮地區的黃百韜兵團,進而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連云港之敵,為奪取徐州創造條件。
由于遼沈戰役勝利,由于中原野戰軍攻克鄭州后東進,即將與華東野戰軍會合,這些全局的、戰役的有利條件,于11月上旬,決定擴大淮海戰役的原定規模,由華東、中原兩軍聯合作戰,全殲劉峙集團于淮河以北。
毛澤東說,現在不是讓敵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長江以南,而且第一步殲滅該敵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殲敵余部于長江以北。他指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毛澤東要求華東、中原人民解放軍參戰的23個步兵縱隊、1個特種兵縱隊,及中原、華東、華北一部分地方部隊,共60萬人,在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的指揮下,爭取全勝。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華東野戰軍按照預定計劃,向新安鎮地區的黃百韜兵團發起攻擊,但該兵團已離開新安鎮沿鐵路西撤。華東野戰軍立即改變部署,展開猛烈追擊、截擊。就在黃百韜兵團要縮回徐州的關鍵時刻,國民黨軍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根據華東野戰軍的布置,于8日率3個師在徐州東北的賈汪、臺兒莊起義,為人民解放軍迅速截斷黃百韜兵團的退路創造了有利條件。
至11日,黃百韜兵團4個軍被包圍在以碾莊圩為中心的1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另一個軍在運河窯灣被殲滅。黃百韜依托工事頑強抵抗。華東野戰軍適時采取'先打弱敵,后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戰法,從11月16日開始發起總攻,激戰至22日,全殲黃百韜兵團,兵團司令官黃百韜自殺身亡。
在圍殲黃百韜兵團的同時,中原野戰軍在徐州以西、以南發動攻勢。11月16日凌晨攻克徐蚌間戰略樞紐宿縣,隔斷徐蚌兩敵的聯系,使徐州劉峙集團陷于完全孤立。
黃百韜兵團被殲,徐蚌交通被截斷后,蔣介石為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決定以徐州的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沿津浦路向南,以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由蚌埠向北,以黃維兵團由蒙城向宿縣方向進攻,三路會師宿縣,打通津浦路徐蚌段。
黃維兵團約12萬人,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裝備好,戰斗力強,其中的第18軍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是蔣介石用來解徐州之圍的生力軍。11月23日,兵團司令官黃維不待徐州、蚌埠兩路同時行動,就迫不及待地揮師向澮河南岸南坪集解放軍陣地發起攻擊,形成單獨前進的孤立突出態勢。
淮海前線總前委常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認為殲擊黃維兵團的時機很好,決心先打黃維兵團。毛澤東完全同意先打黃維,指示'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11月25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戰軍全部和華東野戰軍一部,將黃維兵團包圍殲滅以雙堆集為中心的地區內,俘虜黃維。
當黃維兵團陷入重圍,蔣介石精心策劃的三路會師宿縣計劃破產后,11月30日蔣介石把徐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召到南京,經過密商,決定放棄徐州,由杜聿明指揮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繞經蕭縣、永城大路南下,接出雙堆地區的黃維兵團,退守淮河以南。但是,杜聿明集團30萬人一出徐州,就亂成一團,爭相逃命。華東野戰軍立即展開圍追堵截,12月4日將其合圍于永城東北的陳官莊、青龍集、李石林地區。
12月6日,孫元良按照杜聿明制定的突圍計劃,在邱清泉、李彌臨時變卦不突圍的情況下,單獨突圍,結果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孫元良只身脫逃。杜聿明集團陷入內缺糧彈,外無援軍的絕境。
這時,戰略決戰的第三個大戰役--平津戰役已經開始。為著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地區國民黨軍南下,淮海前線人民解放軍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對杜聿明集團實行'困而不殲'。從12月16日起至1949年1月5日止,全軍進行戰場休整,同時對被圍困之敵,展開猛烈的政治攻勢。
1月6日16時,華東野戰軍集中10個縱隊,編成東、北、南三個突擊集團同時對敵發起總攻。至10日16時,全殲杜聿明集團,擊斃兵團司令官邱清泉,俘虜杜聿明,李彌乘天黑化裝潛逃。
淮海戰役歷時66天。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少于國民黨軍的情況下,自己傷亡13萬余人,取得殲敵55.5萬余人的偉大勝利,就其組織指揮而言,主要是及時把握了決戰時機;正確選定了主要突擊方向;先分割,后集中兵力,逐個圍殲;根據戰場情況變化,替換作戰樣式,實行大規模運動戰與大規模陣地戰相結合。
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獲得解放,使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上海,完全置于人民解放軍的炮火之下,使蔣介石的精銳兵團喪失殆盡,從而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勝利進程。
改寫平津歷史——平津戰役
遼沈戰役結束后,東北全境獲得解放,強大的東北野戰軍已成為戰略機動力量,隨時都可參與其他任何戰場作戰。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時刻都面臨著東北、華北兩大野戰軍的聯合打擊,因此,傅作義集團猶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是堅守還是撤退,徘徊不定。
1948年11月4日,蔣介石電召傅作義到南京商討華北作戰方針,蔣介石想叫傅率部南撤,以加強長江防線,于是以委任傅為'東南軍政長官'相誘。然而傅作義則顧慮重重,擔心南撤后自己的嫡系部隊被蔣介石吞并從而成為光桿司令,遂提出堅守平津的主張。
同時,蔣、傅都估計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后需經3個月至半年休整方能入關。于是蔣、傅商定在華北采取'暫時固守平津,確保塘沽海口,以觀時局變化'的方針。傅作義根據這一方針,將其42個師(其中傅系17個師,蔣系25個師,總兵力約50余萬人),作了如下部署:以8個師(傅系)在第11兵團司令官孫嵐峰指揮下部署在張家口防區,以保持西撤綏遠的通路;以18個師(蔣系、傅系各9個師)在傅作義直接指揮下,部署于北平防區;以16個師(全是蔣系)在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下,部署于天津塘沽防區。
這樣,傅作義的全部人馬,便在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長達500公里的鐵路沿線,擺成一字長蛇陣,這個長蛇陣的特點,蔣系部隊控制北平以東,傅系部隊控制北平以西,必要時可以各自撤逃。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軍委,根據遼沈決戰后的形勢,估計傅作義下步行動有三種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棄平津,傅系部隊撤逃綏遠,蔣系部隊撤江南;三是放棄平津,所有部隊都撤至南京一帶。
1948年11月中旬,淮海戰役已經發起,黃百韜兵團將迅速被殲,在人民解放軍勝利威脅下,中央軍委又判斷傅作義所部有可能將其全部或一部海運江南,如果真如此,則將增加爾后作戰困難。于是軍委決定:應抑留傅作義集團于華北地區就地殲滅;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會同華北軍區部隊共百萬人發起平津戰役。
戰役的基本方針是:抑留傅作義集團于平津、張地區,先完成戰略上的包圍和分割,爾后先打兩頭(張家口、新保安和塘沽)、后取中間(北平、天津),以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手段,就地全殲傅作義集團。實現這一方針的關鍵是抑留傅作義集團于華北地區。
為此,中央軍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是令太原前線徐向前兵團緩攻太原,使傅作義不致感到孤立;二是令華北軍區楊成武兵團撤圍歸綏,包圍張家口;三是令華北楊得志兵團由阜平進至涿縣,準備出擊平綏線;四是令東北野戰軍不顧疲勞,結束休整,立即入關作戰。
1948年11月23日,東北野戰軍80余萬之眾,以蔭蔽動作開始入關,部隊分兵三路,夜行曉宿,邊開進邊動員,于12月初越過長城后分別由喜峰口、冷口和山海關入關。為了迷惑國民黨軍,新華社及東北廣播電臺,兩周內不斷播發四野在遼沈決戰后祝捷、慶功、練兵和林彪尚在沈陽的消息。
11月29日,楊成武兵團3個縱隊包圍了張家口,從而拉開了平津戰役帷幕。緊接著,各部隊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關于'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的方針,華北楊得志兵包圍了新保安;東北野戰軍3個縱隊包圍了北平,2個縱隊隔斷了平津聯系。隨后,又以7個縱隊包圍了天津,隔斷了津、塘聯系。從12月21日開始平津戰役進入了各個殲敵階段。為了統一指揮東北、華北兩大野戰軍作戰,中共中央于1949年1月10日決定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總前委。
12月22日,華北第2兵團在楊得志指揮下,攻克新保安,全殲傅部嫡系第35軍。軍長郭景云自殺斃命。35軍的覆滅,使張家口守軍聞風喪膽。23日至24日,楊成武兵團和東野第4縱隊,一舉攻克張家口,殲敵5.4萬余人。1949年1月初,東野集中5個縱隊和特種兵,共34萬人,在劉亞樓指揮下,準備攻克天津。
天津守軍為該城警備司令陳長捷所部兩個軍10個師共13萬余人。攻城部隊在充分的準備后,采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圍殲的戰法,將主攻方向選擇在天津城中部的東西兩側。為了迷惑敵人,劉亞樓和陳長捷斗智斗勇。他在接見陳長捷派出的談判代表團時,有意將談判地點選在城西北的北倉,佯示指揮所設在城北。入夜,又在北郊組織重炮試射,進行威力偵察。還派出部隊在談判代表經過之處構筑工事。這些措施,給陳長捷造成了錯覺,使他確信解放軍主攻方向就在城北,并將防守主力置于津北地區。敵人的錯誤判斷給攻城突破創造了條件。
1月13日,陳長捷拒絕和平解決天津問題,攻城部隊于14日至15日一舉攻克天津,全殲守軍并活捉陳長捷。17日,解放塘沽。
天津解放后,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將云集北平地區,使北平傅作義集團陷入絕境。這就是說,對天津有力的軍事打擊,為和平解決北平創造了有利形勢。此時,傅作義一再派出代表和平津線前線司令部代表談判。
經過三次談判于1月21日雙方草擬并簽署了《關于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協議書規定:從1月22日起雙方休戰,北平城內駐軍25萬人移駐城外,到達指定地點實行整編。至1月31日,傅部全部開出城外,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最后一個戰役,此役共殲滅、改編國民黨軍52.1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余人。這一偉大勝利,是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結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業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從此寫就新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