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
【譯文】秋雨時節(jié)來到了,千百條溪流都灌注到黃河,使水流大大加寬,兩岸之間及河中小洲之上,遠(yuǎn)遠(yuǎn)望去連牛馬都辨認(rèn)不清。于是乎河神歡欣鼓舞自滿自足起來,以為天下之壯美盡在于此了。他順河流東行,到達(dá)渤海,往東面望去,看不到水的邊際,于是乎河神開始改變自滿自得的神態(tài),望著浩瀚無邊的大海對海神感嘆說:“俗語說,‘聞知許多道理后,自以為沒有人能及得上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啊。我曾聽說有人以仲尼之聞見為少而以伯夷之最佳行為方式為輕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現(xiàn)在我看到你這等難于窮盡,我若不到你這里來就危險了,我將長久為深明大道的人所笑話。”
北海神說:“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講大海,因其被居住的土井所限制;夏天的蟲類不可以同它講冰,因其被季節(jié)很深地困住;拘泥之士不可以同他講說道路,因其為所受教育束縛。如今你走出河流兩岸,看見無邊的大海,于是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講說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再大的了,千萬條河都流歸于它,不知道何時停止而不盈滿;從尾閭往出宣泄,不知道何時停止而不空虛;不因春秋季節(jié)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變化,陸上的旱澇大海沒有感覺。大海超過江河的水量,沒有辦法估量計算。而我未曾以之為多,因為我從天地那里具足了形體,從陰陽那里秉受了生氣,我在天地之間,如同小石塊小樹木在大山之中,正有自以為少的想法,又哪里會自以為多呢?約計四海在天地之間,不也就象蟻塚在大藪澤中一樣嗎?約計中國在四海之內(nèi),不也就象一粒稗米在大谷倉中一樣嗎?稱謂物類數(shù)量叫作萬,人只居其中之一;人盡數(shù)住滿九州之地,凡谷物可以生長,舟車可以通行之處,皆有人居,個人只是眾人中之一;人與萬物相比,不也就象一根絨毛末梢在馬身上一樣微小嗎?五帝是以禪讓相遷徙的,三王是以武力相爭奪的,仁人所擔(dān)憂的,賢能之士所操勞的,完全都在這里了。伯夷辭讓以博得好名聲,仲尼談?wù)撘燥@示博學(xué),這種自滿自足,不就象你以前自夸黃河之水為多一樣嗎?”
【說明】秋水,即秋天的雨水。《莊子》中聞名于古今的幾個主要寓言,都集中在本篇。河伯以秋水之大而自滿自傲,及順?biāo)畡莸胶_呉豢矗胖雷约旱拿煨 6焙I駞s認(rèn)為自己很渺小,因為他知道天地之大,大得不可想象。我們現(xiàn)代類似河伯的人非常多,都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從而不愿意再改變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