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干貨文章 戳上邊藍色按鈕吧
謚 號
1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據說謚號是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其實這往往是虛偽的,不符合實際的。但是一個人有了謚,就等于在名字之外又多了一個名字
1、謚法是給予謚號的標準,謚號是固定的一些字,這些字被賦予特定的涵義,用來指稱死者的美德、善惡等,謚號大致可分為三類:
①表揚類 例如:
經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叡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
圣聞周達曰昭 圣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知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義曰穆
②批評類 例如:
亂而不損曰靈 好內遠禮曰煬
殺戮無辜曰厲
③同情類 例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國遭憂曰愍
慈仁短折曰懷
2、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也有用兩三個字的
例如
周平王 鄭武公 齊桓公
秦穆公 魏安熙王 趙孝成王 貞惠文子
3、后世謚號除皇帝外,大多用兩個字
例如:
宣成侯(霍光) 忠武侯(諸葛亮)
文忠侯(歐陽修) 武穆王(岳飛)
廟 號
2
廟號是皇帝于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周王朝廢除了廟號制度,而在漢朝建立之后又重新啟用了廟號,例如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皇帝死后都能供奉在太廟之中,也有的君主死后,會有多個廟號,廟號并不唯一,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除了某些亡國之君,另外廟號一般開國皇帝曰“祖”,守城曰“宗”,也有追尊自己祖先的,有“祖”、有“宗”
例如:
漢高祖的全號是太祖高皇帝
漢文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文皇帝
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
魏文帝的全稱是世祖文皇帝
隋文帝的全稱是高祖文皇帝
尊 號
3
從唐朝開始,皇帝還有尊號,這是生前奉上的。例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受尊號為應天廣運仁圣文神武皇帝
尊號可以上好幾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詞,都是阿諛奉承。也有死后上尊號的,例如:唐高宗死后,到天寶十三載上尊號為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這種死后加的尊號也可以說是謚號,這樣謚號的字數就加多了,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簡稱謚號,不稱廟號,唐以后由于謚號加長,不便稱呼,所以改稱廟號
附1:明代皇帝廟號、年號、謚號
姓名 | 廟號 | 年號 | 謚號 |
朱元璋 | 明太祖 | 洪武 | 高皇帝 |
朱允炆 | 明惠宗 | 建文 | 讓皇帝 |
朱棣 | 明成祖 | 永樂 | 文皇帝 |
朱高熾 | 明仁宗 | 洪熙 | 昭皇帝 |
朱瞻基 | 明宣宗 | 宣德 | 章皇帝 |
朱祁鎮 | 明英宗 | 正統 | 睿皇帝 |
朱祁鈺 | 明代宗 | 景泰 | 景皇帝 |
朱見深 | 明憲宗 | 成化 | 純皇帝 |
朱佑樘 | 明孝宗 | 弘治 | 敬皇帝 |
朱厚照 | 明武宗 | 正德 | 毅皇帝 |
朱厚璁 | 明世宗 | 嘉靖 | 肅皇帝 |
朱載垕 | 明穆宗 | 隆慶 | 莊皇帝 |
朱翊鈞 | 明神宗 | 萬歷 | 顯皇帝 |
朱常洛 | 明光宗 | 泰昌 | 貞皇帝 |
朱由校 | 明嘉宗 | 天啟 | 悊皇帝 |
朱由檢 | 明毅宗 | 崇禎 | 烈皇帝 |
年 號
4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即位的一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叫建元二年,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例如漢武帝曾經改元為元光、元朔、元封、元鼎、太初、天漢、太始等
明清兩代的皇帝基本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號來稱謂皇帝,例如明世宗被稱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稱為乾隆皇帝等.(清代溥儀沒有廟號和謚號)
附2:清朝皇帝的廟號、年號、謚號
姓名 | 廟號 | 年號 | 謚號 |
努爾哈赤 | 清太祖 | 天命 | 高皇帝 |
皇太極 | 清太宗 | 崇德 | 文皇帝 |
福臨 | 清世祖 | 順治 | 章皇帝 |
玄燁 | 清圣祖 | 康熙 | 仁皇帝 |
胤禛 | 清世宗 | 雍正 | 憲皇帝 |
弘歷 | 清高宗 | 乾隆 | 純皇帝 |
颙琰 | 清仁宗 | 嘉慶 | 睿皇帝 |
旻寧 | 清宣宗 | 道光 | 成皇帝 |
奕詝 | 清文宗 | 咸豐 | 顯皇帝 |
載淳 | 清穆宗 | 同治 | 毅皇帝 |
載湉 | 清德宗 | 光緒 | 景皇帝 |
下面舉例說明一下這三個稱呼,以康熙皇帝為例,愛新覺羅·玄燁廟號圣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年號康熙
唐山十一中學 方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