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導致城市內澇的問題如何解決?國務院辦公廳今天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從今年起,城市新老城區要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努力消除一雨就澇、污水橫流的“頑疾”。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滯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建設發展方式。
《意見》明確指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要最大限度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陸克華介紹,“海綿城市的核心是什么?實質上就是合理地控制降在城市的雨水徑流,使雨水就地消納和吸收利用。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現在人工建設破壞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匯集到一起,形成積水。”
《意見》指出,各地要將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城市規劃的剛性控制指標,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作為城市規劃許可和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從今年起,城市新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老城區要以解決城市內澇、黑臭水體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為突破口,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
此外,《意見》指出,中央財政要積極引導海綿城市建設,地方人民政府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目前,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已經選擇了廈門、濟南、武漢等16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而全國也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打造海綿城市 從道路做起
簡單來說,“海綿城市”就是要把城市里的雨水留下、收集、凈化并利用起來,有人形象的將它形容為未來城市健康發展所應擁有的“海綿寶寶”。那么,這些被寄予厚望的“海綿寶寶”到底什么樣呢?它有幾種類型呢?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個專門針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凈化、利用的“寶寶”。
在中國建筑文化中心,正在籌建中的海綿城市建設中心在這里搭建了一個縮微版的“海綿城市”,馬路、停車場、綠地、步行道一應俱全。
現在這套系統模擬的是10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雨水落到地面之后,并沒有出現積存的情況。如果用水瓶倒點水在地磚上,這種效果更為明顯,一秒鐘的功夫,水就消失不見了。
原來,這種透水磚的透水性能,是平常陶瓷型或混凝土透水磚的六倍以上。 在這種透水磚基礎上打造的海綿城市系統,專門針對城市立交橋、人行道及車行道等路面,不僅可以實現由傳統“點式”排水向“線式”、“面式”排水轉變,同時它還具有凈化雨水的功能。
而在位于北京市萬泉河橋西北角的中關村展示中心的一片綠地下,可能誰也不會想到,這里實際上隱藏著一個7000多立方米的“隱形水庫”。據介紹,這個“隱形水庫”是由800口六邊形的滲水井組合排列而成,結構上類似于蜂窩。井壁是用高科技的透水材料制成,每一口井的水都是相通的。更奇妙的是,井底鋪了一層透氣防滲砂,收集來的雨水不會下滲到土壤里。
按照設計規劃,雨量小的情況下,雨水會被滲透到地下,蓄積在地下隱形水庫當中。當遇到大暴雨時,隱型水庫也蓄滿了,多余的雨水則可以通過導水管進入濾水滲水井回補地下水。而當遇到特大暴雨時,濾水滲水井中多出的雨水,則可以排入現有的市政管網,從而實現迅速排洪排澇,解決城市內澇排水難題。
其實,此次公布的《意見》要求,各地要推進海綿型道路和廣場建設,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增強道路綠化帶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廣場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減輕對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
破解逢雨就澇 排水理念發生變化
今年以來,全國已經至少有超過150個城市因暴雨洪水發生內澇,而打造“海綿城市”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要解決城市逢雨內澇的問題。
北京南二環左安門橋東北角,有兩處毫不起眼的灰色小房子,面積不過五六平方米。但是,路過的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這兩處小房子的下方卻“別有洞天”。
打開門,順著樓梯邁下,四周漆黑一片。打開手電筒,偌大的地下空間躍然眼前,幾十根方形柱子筆直林立,整個蓄水池好似一個空蕩蕩的“宮殿”。不大的房子下面,其實各隱藏著一個上下三層的蓄水池,能存水8000多立方米,說它是個小水庫都不為過。據介紹,這個容積2000余立方米的池子,用來收集降雨初期15毫米左右的雨水。初期雨水就好像是第一遍拖地的墩布水,路面上的垃圾、灰塵、樹葉等等都會被初期雨水沖刷帶走,因而是最臟的雨水,含有大量有機污染物。
碰上雨量大的時候,初期池里的雨水滿了,剩余的雨水就會自動流入一墻之隔的調蓄池,也就是另一間小屋子下面的水池里,而這里面積更大。
別小看這兩個水池的建成,這意味著左安門雨水泵站,在雨天的抽升能力由原來1.5立方米/秒提高到了2.61立方米/秒。
據介紹,目前北京改造完成了75座泵站,可以應對十年一遇強度的降雨。同時,還在下凹式立交橋雨水泵站建起了34個調蓄設施,蓄水能力達到了14萬立方米。根據計劃,北京今年年底前,將修建61個調蓄池,蓄水能力將達到21萬立方米,這接近一個陶然亭湖的蓄水量。越來越多的調蓄池的建成,意味著北京的排水理念也在發生著變化。
技術創新 身邊的“海綿”無處不在
除了專門應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和解決積水問題的“海綿寶寶”,其實我們城市需要的海綿寶寶還有幾種,尤其是針對路面硬化比較明顯的城市建筑、小區以及廣場等人工設施。
北京市海淀區的牡丹園東里小區,是比較常見的北京老舊小區,但是最近剛剛改造鋪裝的透水地磚,卻讓這里的住戶很滿意,因為他們下雨天出門再也不用為路面積水而發愁了。
北京市通過改造建設蓄水池、滲水井、鋪設透水磚道路,可以迅速排放和滲透空地和道路的積水,達到了方便小區居民雨天出行。同時,在蓄水池和滲水井采用了雨水過濾系統,實現了過濾、凈化、儲存和保鮮一體化,保證了水系水質,這也減輕了市政管網的壓力。
此外,打造海綿城市,也涉及到我們城市當中的河湖、濕地。作為海綿城市的試點之一,貴州貴安新區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貫穿到城市發展過程中,在建的月亮湖公園建成了生態砂基透水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所有地面不僅鋪設了透水磚,還在湖泊的沿岸修建了蜂巢結構,可以對雨水進行收集凈化,僅此一項,就可為月亮湖增加水質可達地表水III類標準的新水11.8萬立方米。這樣的模式,在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秦升益看來,特別適用于富營養化的湖泊治理。秦升益介紹,湖泊底部是一種透氣不透水的生態保水技術,替代傳統的土工膜那種防水不透氣的材料,并且不會破壞湖泊地下水微生物。
專家表示,通過建設海綿城市在解決城市內澇的問題同時,還可以起到對于水環境的改善,特別是水系一些改善和重建,以及綠地道路的一些改造,實現微氣侯的改善,有效的緩解城市熱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