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太湖海綿城市論壇
海綿城市生態經濟>鏈接:
4.水養綠---綠凈水
海綿城市建設二個主要素,一是水系,二是綠地。上海內環線以內黃浦江面積占了3%,小河道只占1%,上海郊區的河網面積還有10%。盡管城區水面積很少,但還有很多綠地,這是上海內環內的高程圖,
公共綠地加上小區綠地超過16 平方公里,如果能夠25%下凹,就是4平方公里,可以對應至少40平方公里周邊硬地的雨水導入下凹的綠地,進行積存、消納、滲透和凈化。
再舉一個例子這是徐家匯公園,原來的大中華橡膠廠,
拆了建成公園綠地,代價非常大,徐家匯公園面積8.47公頃127畝,按照上海地價值200億。所以公園綠地不能純粹為了景觀,必須發揮市中心綠地的綜合功能。
徐家匯明代得名于三條河交匯,
所以開挖匯金湖。
很可惜的是徐家匯綠地,只是公園里面的雨水匯入進來,周邊道路的雨水沒有匯入進來。
早在2013年9月,國務院36號文件就有要求,提升綠地功能,
這是江蘇南京的天保街海綿道路,這個項目我準備下周四(12月1日)上午去現場看一看,
這是成玉寧教授提供的天保街海綿道路斷面圖,
但是我覺得他做得有點過頭了。
應該可以更簡單,比如西咸新區秦皇大道,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的雨水導入機非隔離帶,
這是昨天11月24日趙江院長給我的海綿道路設計圖,跟天保街對比,道路的機非隔離帶綠地不下凹,
他沒有正確理解“三個自然”,這條生態路不自然,道路的面源污染問題也沒解決好。
其實我要講的是水和綠的關系。水和綠是夫妻關系,“水綠相依”:
這是上海的綠地下凹率表,下面是南寧、武漢等城市的綠地下凹率指標,
上個月我去廈門評審,我說廈門綠地下凹要求50%也太高了,綠地不是為了下凹而下凹,只有把周邊硬地的雨水導進來,你下凹才有價值,因為綠地本身幾乎不產水;一個平方的下凹綠地雨水花園可以消納10到20多平方硬地產生的雨水。你看武漢25%的下凹率比較恰當,所以指標的適宜配置非常重要。
這是溫嶺東部新區工業廠房的海綿生態設計,溫嶺的我講過多次,詳見我的微信公眾號。
工業廠房的海綿城市怎么做?這是一個挑戰,為什么?
因為廠區的建筑用地面積大,圖中兩層樓的廠房占地55%,綠地只有15%,還有廠區道路停車及堆場用地。
關于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也有一刀切的問題,南方降雨豐沛地區不宜太高,
其實透水鋪裝要考慮多種需求,比如鎮江舊區海綿改造為了增加停車位而加了透水鋪裝,其實道路及兩側不要太多透水鋪裝(河湖邊上更不要透水鋪裝),因為透水路面成本高維護更難;而道路的機非隔離帶和兩側的下凹綠地,足以消納硬路面的雨水,做法簡單、造價低而且管養方便。
我再簡單地說一下,海綿城市的費用效益問題,其實海綿城市的關鍵問題是投入產出和績效考核,以上海鞍山小區的LID改造為例。
但用LID改造后,除了排水標準提高還有一個附帶效益是溢流次數減少,從13次減少到6次,但是傳統改造沒有這個效益。
佘年把美國的傳統排水和生態排水做了比較,
我放這張圖的意思是什么呢?美國的海綿城市改造,真的是生態放在第一位,景觀設計很簡單,兩邊的雨水花園用草溝連起來,雨水花園怎么做?
下挖后土換掉,上面堆點碎石,你看雨水花園的植物也不講究,而且美國有規定的,選種的植物一年澆水不能超過兩次,這樣才是真正的生態優先,才是真正的生態文明;而我們是好看放在第一位。
我提出7個問題跟大家討論。
第一個問題就是10%的城市海綿能解決什么問題?
第二做海綿城市目標是什么?我們是不是被這些指標所困?
第三海綿城市是大拆大建?還是挖地三尺?
我認為局部確實需要挖地三尺,土壤改造非常重要。
第四“好看、好種、好管”,還是好的生態?我們更需要好的生態。
第五個問題海綿城市貴不貴?我還有一個觀點貴的就不是海綿城市,因為海綿城市主要是自然生態工法。
第六個問題監測,我們光正這兒講一天都沒用,最重要是實踐,實踐以后你要把數據測量出來,用數據說話,海綿城市要看究竟是什么績效,它是綜合績效,需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
最后一個問題,也是最難的,就是按效付費。這是海綿城市能夠良性循環的推動力。我講一個觀點:
海綿城市包含兩個循環,一個是自然的良性水循環,另一個是社會的經濟循環,如果經濟循環不起來,那自然的良性水循環也無法實現。
我提出這七個問題供大家我們一起來思考。
請看 5.海綿生態又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