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走進那家的祠堂,首先映入您眼簾的即是大堂上方中央的堂匾。堂匾上的三個大字,就是這個家族的“堂號”。譬如我們廖姓家族的“武威堂”、“崇德堂”、“世綵堂”等等。
傳統意義上的“堂號”,實際上是家族門戶的代稱。用官方的語言來表達,即“徽號”、“名號”。
現實之中的“堂號”,已基本上失去了傳統意義的特有功能和作用,當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范疇。假如有人用家族“堂號”去搶注私企“商標”,那就另當別論了。
古老的“堂號”,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宗族符號標志,作為中國宗法社會的產物,其產生、發展,多與修譜、建祠堂有關,而且與這個家族的“人丁、經濟、文化、社會勢力、社會地位”緊密相聯系。
以士大夫家族而言,他們對“堂號”的宗旨有著深厚的內涵、色彩要求。第一: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第二:顯示家族宗親的特點;第三: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余烈;第四:同族人必須共同遵守“徽號”。其作用:一、表明源流世系,區分宗族支屬派別,維護、鞏固宗族團結,穩定家庭關系。二、促進敦宗睦族,傳承及弘揚祖德宗功和孝道,啟迪后人奮發向上、勇猛精進;
對于眾多的普通家族來講,他們對“堂號”的認知及所賦予的文化內涵,與前者相比,肯定膚淺的多。長期處于戰亂、災禍、饑荒的逃難族群,居無定所,謀生存的念頭高于一切。只有當他們在獲得長期、穩定的生活處所之后,才可能會去思考建祠堂、修族譜之類的大事。這樣的背景下,他們對“堂號”的遴選、設定,顯然沒辦法那么慎重,故不排除有崇拜、仰慕,或跟風、盲從,或攀附、同化之現象,而這些無奈的歷史,卻成為今天某些人詆詬他人“堂號”的話柄。
由此可見,國人對“堂號”的認知、定義和詮釋,不同的家族,由于文化底蘊的差別,存在不同的解讀和表達方式,是合情合理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能以一概全。
世綵堂,是中華百家大姓極具影響力的“堂號”之一,早已被廖姓家族廣泛使用,(當然不排除他姓也使用或許比廖姓家族早使用的可能,)經久不衰,難能可貴!究其原因,不外乎有兩個方面:一是“世綵”典故祥瑞,字面吉利雅致;“世代華發”、“五世同堂”的價值取向,正符合人們的心理向往。二是廖剛公的崇高聲望和深遠影響力。
世綵堂之榮耀,千百年來,廖姓家族相互守護、協力弘揚,流傳著許多懿行佳話。然而近年來有不少無事生非者,不斷拿“世綵堂.堂號”說事,挑釁族群關系,導致宗親反目,凡此種種,皆與敦宗睦族背道而馳,實屬我廖氏家族興旺之大忌。為厘清紛爭,幹忠愿將多年來對世彩堂.堂號的研究情況,分享給廣大宗親。清者更清,濁者不再濁!讓理性之風、祥和之氣洋溢在我廖姓族群之中。
一、“世彩堂”釋義。
世:累世、世世代代。綵:彩色的綢子。堂:家族中崇宗祀祖、辦理(嫁娶、添丁、科考)喜事的廳堂。
世綵:本義:世代華發奉養,五世同堂娛樂。引申義:積德行善、福澤蒼生,健康長壽、子孫滿堂。
世彩堂:本義:清.名經進士廖鶴梅先賢云:“世綵’之義大矣哉!世濟其美,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俾子孫,保世滋大,結彩相慶于未艾。”引申義:廖鶴梅云:“若夫‘世綵’云者,必忠如文山衣帶垂纓、孝如萊子戲彩娛親、節義如我恭敏公黼黻文章抗節帝廷,世彩之義其重大為何如耶!”
二、世綵堂,典出“戲彩娛親,老萊子之孝。”
中華《二十四孝》中的第七則孝行故事“戲彩娛親,老萊子之孝”載:“春秋戰國時期的杰出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萊子,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七十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姿態手持撥浪鼓如小孩搬戲耍,以博取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假裝自己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哭,二老大笑。”故老萊子奉養二親的典故,被千古流傳和頌揚。
世綵堂,典出“戲彩娛親”。相傳,廖剛家里原來有個“綵戲亭”,后來拆除“綵戲亭”,又在舊址建造了“世綵堂”。也就是說,“世綵堂”源于“綵戲亭”,因“老萊子‘戲彩娛親’”而得名。
廖剛《與黃思賢侍郎書》云:“‘世彩’名堂為是也。然敝居舊為‘彩戲亭’,中奉大夫劉會元為作記,昨任秀州(江西)儀曹時又嘗以名官舍之軒,故黃秀實作詩序,止道加禾彩戲軒事,后以‘彩戲’無相繼見高元(即上見高祖、下見玄孫共九代)意,而軒亭似非燕老之地,故更建堂而以‘世彩’名焉!前后題詩者皆主賦此事,而記序異詞,軒亭異所,若不足考,愿得數言。”
陳宗彝有《世彩堂記 》:“堂何以‘彩’名義?蓋取乎世彩以娛親也。夫老萊子娛親已為千古盛事,而中丞堂更以‘世彩’名,蓋世以繼世、華發奉親,較萊子而有進。嗟乎!古今來,有以祿名世者,有以富名世者,更有百工技藝名世者,皆足垂名千載。何居乎中丞之堂,不尚世祿、不侈世富、更不耀乎百工技藝,而惟以‘世彩’名堂?期世世子孫如萊子之‘戲彩’焉,足矣!故斯堂之名,至今傳頌而不沒。”
三、順昌廖剛公祖上,累世以華發奉養,因而自名其堂,曰“世綵”。
廖剛《與黃思賢侍郎書》云:“某(廖剛)曾祖母(即廖隱妻)享年九十有三,方無恙時,家兄有子女二,是為五世孫。大父(即祖父廖丕)享年八十有八,方無恙時,家兄(即廖冽)復有兒孫各二,亦五世孫也。今大人(即父廖懋)八十歲,家兄之孫十四五矣,加數年,見元孫(即玄孫)不難。”
顯見,廖剛公的祖父輩、父輩享年都在八十歲以上。長輩三代,皆見玄孫,累世以華發奉養。故而自名其堂,曰“世綵”。
四、宋高宗“金口玉言”,“世彩堂”千古盛名。
廖剛公自北宋至南宋,三朝為官,歷經徽宗、欽宗、高宗三位皇帝,身居要職,勤政敬業,剛正不阿,德高望重,名震一時。當時士大夫爭相撰文、賦詩為其歌功頌德,并將詩文編輯成冊,名為《世綵集》。當時趙鼎剛封清獻公,故而取《世綵集》進奏,高宗謂剛曰:“觀‘世綵集’,誠為人間美事也。”因而有“世綵堂”御封之說,故歷朝歷代都有文人名仕為之贊美,所以廖剛公的“世彩堂”自然千古盛名。
至于宋高宗御封“世彩堂”一說,真實與否!那是史學家之事。大凡歷朝皇帝(或朝廷、政府)對我廖氏宗親之點贊,皆是我廖姓大家族之榮耀,理當頌揚。
五、廖剛公的功德美譽及《世綵堂記》,諸多地方的《廖氏族譜》都有記載。
因編撰《中國廖氏通史》之故,幹忠所見所讀的《廖氏族譜》不下百家,(當然這里面有許多是非剛公家族的,)而這些譜書里都記載著廖剛公的功德美譽,而謳歌剛公及世綵堂的楹聯,基本上每家的《廖氏族譜》都有編錄。可見“天下了廖一家親”,不僅不是一句客套的空話,反而展現出了廖氏先賢的偉大格局和寬廣境界。
六、《世綵堂記》,不是剛公家族的戶籍檔案。
《世綵堂記》,不僅剛公家族之《族譜》有載,而且非剛公家族的《族譜》也有載,雖然字句或立意有別,但所表達的意義和目標是一致的。如果僅以《世綵堂記》(某篇文章)來證明“‘世綵堂’‘萬石廖氏’的來歷與出處”及劃分“萬石廖氏”、非“萬石廖氏”之派別,顯然其認知與做法都是錯誤的。
龍巖市廖延斌宗親《佐證“世綵堂“萬石廖氏”來歷與出處(一)》一文,援引江西撫州崇仁縣巴山鎮羅視村下廖自然村《廖氏族譜.宋高宗皇帝預覽廖氏世綵堂記》,其不僅佐證“‘世綵堂’為宋高宗皇帝御封”,而且還把瀛洲廖氏家族劃入順昌剛公家族之列,既牽強又草率!
《瀛洲廖氏族譜二修自序》載:“吾宗來自臨邑新淦縣之長牌與彼芳草、青草、黃草諸族同葢。”
《撫樂芳草廖氏族譜》記載:崇德生蘭階、蘭芝、蘭得,蘭芝生光祿、光堯、光景,光堯生德宏、德隱、德忠,德隱生友福、友禎,友福生昌信,昌信生仁、義、禮、智、信,信生元季,元季生子二:邦善于宋乾興元年壬戌由贛州市寧都縣麻田遷徙撫州市樂安縣金竹鄉芳草村象形下居住。邦錫于宋景佑三年丙子由寧都縣麻田遷入樂安芳草,后棄徙吉水老山開基,配謝氏、生子四:良器、良才、良升、良位。良器徙居吉水木柵,良才留居吉水老山,良升遷徙新淦長牌,良位復遷樂安芳草。吉安市萬安縣匡坊廖氏為廖良升公之后,由長牌遷徙至五云(今萬安)匡坊。
依據近些年來樂安縣廖氏宗親會和吉安市廖氏宗親會的族史研究情況分析,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是明確的:(一)、昌信公五個兒子仁、義、禮、智、信的后裔,起先基本上是散居在寧都、樂安、永豐、吉水、宜黃、石城等周邊地區;(二)、撫樂芳草只有信房公后裔邦善、邦錫入居;(三)、宋末至元初,由撫樂芳草入新淦長牌居住的只有廖良升。(四)、新淦長牌(今之新干長排)廖氏有兩支族,一支是廖爽公的后代,另一支是(撫樂芳草系)廖良升的后裔,(也有說是寧都廖凝公之后,與新余廖氏同系。)
據撫州市樂安縣廖氏宗親會反映,崇仁瀛洲廖氏自古以來就屬于武威廖氏,后因“《佐證“世綵堂“萬石廖氏”來歷與出處(一)》一文”之故,而出現祖源歸屬之爭議。
七、“世綵堂”與其他祠堂堂號一樣,不具排他性。
堂號,不是專利號,從來就不受朝廷及后來之政府的法律保護。因此,它不具有唯一性、也不具備排他性。廖氏最古老的堂號“汝南堂”,除廖姓使用外,至今尚有不下十個其他姓氏在使用;“武威堂”,是廖姓家族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但石、安、賈姓等也同樣在使用;同理“世綵堂”也不例外,除了廖姓剛公家族使用“世綵堂”,也還有不小比例的廖姓非剛公家族在使用“世綵堂”堂號;另外不排除他姓家族也在使用“世綵堂”堂號,或許還有他姓家族先于廖姓家族使用“世綵堂”堂號的可能。只是“此‘世綵堂’堂號”和“彼‘世綵堂’堂號”各有不同的解讀并代表不同的家族或族姓而已。
八、“世綵堂”、“武威堂”,為廖姓家族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廖姓家族共用“世彩堂”、“武威堂”堂號,是“天下廖氏一家親”的具體表現,是廖姓家族共享祖上榮耀、弘揚先賢功德的具體體現。
據古譜載廖剛公之祖鎮公為“閩順龍池廖氏五世孫”;而新編“閩順龍池廖氏族譜”記載,一世祖“前”公之遠祖(武陵尉)“權”公,為三國時期蜀國名臣廖立公之后裔;而《寧都廖氏族譜》載,廖立公為叔安公第六十三世孫。如此追溯,“世彩堂”和“武威堂”就是名正言順的“一家親”!理當相互尊重、相互珍惜、相互呵護!
九、典出“世綵”,寓意深遠。
祥瑞典故,世綵名堂,必定蘊藏著其特殊且深厚的歷史內涵及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如邦錫公世系(吉安)《廖氏族譜》云:“我陽嘉莊廖氏,亦以‘世綵’名堂,殆取法用中公之守正不阿,至眉齊鴻案、膝繞鳳毛,非敢僥致也。雖然‘世綵’之義大矣哉!世濟其美,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俾子孫,保世滋大,結彩相慶于未艾。彼不義之富貴,僅一時霞彩,不足以言‘世’;無知之嗣積,雖屢世相繩,不足以言‘綵’。若夫‘世綵’云者,必忠如文山衣帶垂纓、孝如萊子戲彩娛親、節義如我恭敏公黼黻文章抗節帝廷,世彩之義其重大為何如耶!”
清.名經進士廖鶴梅的上述《世綵堂記》,從“戲彩娛親”的孝親之道,上升到“忠孝節義”的“民族魂”高度,這是廖氏先賢一代又一代的智慧之集大成,也是我們廖氏家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有祖聯為鑒:忠孝節義傳家久,禮樂詩書繼世長。
十、結論
堂號,是中國宗族社會用來區分宗支族別、血緣親疏的一個文化符號。隨著改朝換代,到今天以社會主義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新時代,象征意義已大于實際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賦予古老“堂號”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紐帶。
還是廖家這副祖聯寫得好:世綵堂高歷代多賢傳祖訓,武威望重傳家有道起人文。
天下廖氏一家親!愿廖氏家人共生、共榮、共發達興旺!
跋語:
深圳廖忠波宗長、四川廖文倫宗長、浙江廖振南宗長等對本文的寫作提出了許多指導性意見及史學觀點,幹忠在此表示感謝!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高度與境界不夠,文章中難免會存在一些瑕疵,敬請各位宗親提出批評指正!
2019年7月16日廖幹忠于鷺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