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片細觀之一
史愛平
這一小塊元青花瓷片,雖然很小,僅有拇指大小,但特征明顯。這是20多年前于包頭民間藏發現的其中之一。經分析,它應該是元青花瓷器玉壺春瓶瓶脛的一部分。包頭博物館也陳列有類似瓷片。
從它的斷層片面看,胎土潔白晶瑩,用30倍放大鏡觀察可見其呈糯米白粘稠狀,較堅致,有一定的瓷化度。相比現代瓷瓷化程度還是稍弱一些。重量明顯輕于現代瓷。在胎體中還夾著手工拉坯時形成的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汽泡坑、孔之類。
釉質為青白釉,白中泛青略有藍,幽雅古氣。另外從胎內可看出,所施為浪蕩釉,未施滿釉。
玻質層中厚,0.3毫米,亮潤光滑,玉質感中等。
釉內汽泡30倍放大鏡下為彌漫密集型小汽泡及針點霧態,泡壁略薄,底層不深,有零星中汽泡,大汽泡只見2個,均在青花筆道附近。
青花顏料為淡雅型,不是蘇料,為國產料。可排除浙江、云南、回青等料。因其中不帶紫也不見紅,黑也不多。這種顏色在包頭所發現的元青花瓷器遺存中為多,即淡雅中略含翠。但其翠不同于清代珠明料的感覺。所以考慮為江西料為妥。盡管如此,也不能為據。因為元代青花瓷青花顏料無工藝流傳記載。
在青花筆道如圓點的集中端有積青現象。積青處沒有形成褐斑,顏色以深點狀呈現,很集中很小。集出的顏色為藍發黑,帶深綠泛出。這種情況符合元青花瓷器在積青處的表現。即有的地方為褐斑,有的地方為深點。而此一瓷片,恰好為深點。
畫風可見既仔細又隨意,中峰運筆,速度不像太快,也不太慢,也不光是中速,難說透。出現的筆道連貫勻凈。透過釉質可見顏料有古風蒼老味。
特別是其火石紅態從內胎壁燒出,十分濃溢,也在大多數瓷片中少見。其火石紅為在沒有施釉處的露胎處和胎釉結合處表現。火石紅為桔紅色,有半金屬光澤,仍很新鮮但屬舊紅。
瓷片整體給人的感覺挺新,可惜僅為一瓷片還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