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入口+文化傳媒”這兩個曾經炙手可熱的概念推動下,二三四五的股價從3.56元/股(前復權)暴漲到2014年1月的21元/股附近。如今,二三四五的第二個大故事——互聯網金融已經展開。自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25日,僅僅18個月,其股價累計漲幅已高達20倍,其運作手法值得關注。
楊智全/ 文
在互聯網概念的一片燥熱中,2014年1月上市的全通教育,僅用14個月股價就上漲了10倍,以每股320元成為史上第一高價股,讓投資者再次見證了A股的神話。近日,其又以持續下跌的過山車走勢,引發矚目。
但全通教育的瘋狂,與A股另一個互聯網概念股二三四五(002195,海隆軟件改名而來)相比,卻大為遜色。自二三四五展開資本運作前的2013年7月,到2015年3月25日,僅僅18個月,二三四五的股價累計漲幅高達20倍。
根據二三四五最近的定向增發方案,如果加上即將定向增發的股份,按3月26日收盤價計算的話,其股票市值接近900億元,一舉超越樂視網。在A股市場,樂視網的故事如同小米一樣傳奇,難道二三四五更加傳奇?
說起二三四五,不得不提奇虎360,因為它們的業務結構頗為相似。奇虎360導航是國內PC端用戶數量最多的導航網站,此外,奇虎還擁有國內最大的免費安全平臺,包括360安全衛士、360殺毒軟件和360安全瀏覽器。而二三四五自稱為國內排名第三的導航網址,其產品布局和奇虎360有些類似,也包括瀏覽器、2345安全衛士等。但二三四五與奇虎360相比,無論在業績上,還是活躍用戶上,都有著巨大的差距。
2014年度,二三四五僅有1.2億元凈利潤,而奇虎360(QIHU.NYSE)凈利潤約合14億元。奇虎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手機活躍用戶就高達5.38億,而二三四五卻只有0.4億用戶,二者利潤和活躍用戶都是10倍的距離。但匪夷所思的是,二三四五本次增發后的市值將是目前奇虎360市值的二倍有余。
為二三四五股價上沖添最近一把火的是其定向增發48億元,用于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項目。互聯網金融是2015年最為火爆的題材,東方財富、同花順、大智慧股價的飆升就是見證,即便是地產股的中天城投因為沾上了互聯網金融概念,股價也一飛沖突,最近4個月翻了4倍。
據二三四五的估算,其本次募集項目的內部收益率為24.16%,投資回收期為6.67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個項目和東方財富網不完全類似,但如此高的回報率的確讓有大數據和互聯網金融概念的東方財富網有點無地自容。財報顯示,成立9年的東方財富2014年利潤才1.7億元,ROE及ROIC大約為9,而ROA 不到4%。同屬互聯網入口+互聯網金融概念的二三四五,如今市值相當于東方財富網與奇虎360之和,令人不得不感嘆A股中有些神邏輯。
沒有多少人會料到二三四五的股價會如此火爆。要知道,其本次定增的發行價為16.64元/股,而按其3月26日的收盤價75.4元/股計算,這意味著,這筆尚未開始的投資,認購者潛在回報率就高達354%。
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核心是其金融產品的競爭力和平臺安全體系的控制,為何二三四五有如此大的信心?據其項目可行性報告披露,公司“已儲備了大量金融及金融軟件研發領域的人才,在金融運營、風險控制、信用評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擁有龐大的互聯網用戶基礎及海量的用戶上網行為數據,并具備較強的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為下一步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推廣奠定了制勝的基礎”。除了BAT三巨頭,在國內還有不少公司都意欲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之時,二三四五要快速實現超高回報,并非易事。
其實,當下的互聯網金融故事是二三四五繼互聯網入口概念之后的第二個大故事。如果時間倒回2013年7月之前,那時二三四五的前身——海隆軟件只不過是A股里面默默無名的一個軟件外包商,收入規模4億元,業績乏善可陳,2013年凈利潤不足3000萬元。但是與二三四五的親密接觸,卻使之搭上互聯網的快車。
海隆軟件收購二三四五,正好趕在了企業搶占互聯網入口最狂熱的時候,海隆軟件由此成為“A股互聯網入口第一股”。同時,海隆軟件又巧妙地和浙富控股聯手運營中國好聲音。互聯網入口+文化傳媒這兩個當時炙手可熱的概念,將海隆軟件的股價送上了天,從收購二三四五停牌前的最低3.56元/股,一直暴漲到2014年1月的21元/股附近。值得一提的是,海隆軟件收購二三四五堪稱資本經典,其與浙富控股一道,上演了一出資本“雙簧”(詳見下文)。
借著互聯網的狂熱,在一個接一個的熱點中,二三四五的故事被推向了高潮,最終成就了A股罕有的上漲,其運作手法值得關注。在二三四五市值將逼近900億元、高處不勝寒之際,人們不僅會問,其互聯網的連環故事能夠支撐這短期20倍的暴利嗎?
瑞創股份旗下的2345網址導航曾一度野蠻成長,2011年深陷盜版案件,瑞創股份因此提前終止IPO進程。此后,其核心資產被重組置入二三四五。在對歷史污點進行切割后,二三四五帶著互聯網的光環和業績承諾,開啟了曲線入市的進程。
它先繞道浙富控股,溢價1870%向其出讓38%的股權,二三四五控制人龐升東由此初步套現7.6億元。與此同時,浙富控股控制人孫毅精心布局“一魚多吃”計劃,借此收購利好,提前拋出定向增發募集資金計劃,而后推出“10轉10”方案,并精確踩點,在股價高位套現10億元。之后,海隆軟件再通過定向增發收購方案,按更高溢價全盤接手二三四五,其股價也由此最高上漲260%。這場“一魚多吃”的“雙簧”游戲讓三家公司的控制人都將獲得數十億元的收益。
此后,浙富控股又聯手海隆軟件醞釀一場更大的行動。2014年4月,浙富控股砸下8.4億元,收購運營《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的夢響強音公司40%股權,夢響強音的估值由此將升至38億元。目前,夢響強音計劃與海隆軟件就互聯網和投資計劃再次合作。這次新的攜手,將會消解相關公司的泡沫,還是制造出新的泡沫?
重組并購向來是最能刺激A股投資者的題材,近一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并購大潮催生了一幕幕資本神話。一些標的公司在層層推手的運作下,被上市公司溢價數十乃至百倍收購,同時,這些上市公司的股價也一飛沖天。而在一個個資本大佬獲得暴利、完成套現后,留下的往往是一地泡沫。
二三四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二三四五”)就是這波大收購中一個令人拍案的經典案例,透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到一塊本有瑕疵的資產,如何通過各種資本的層層運作,最終完美“曲線”上市。
2012年底,二三四五的凈資產還不足3000萬元。2013年8月,其開始與A股市場親密接觸,先后轉手于浙富控股(002266)和海隆軟件(002195),并帶動海隆軟件的股價從2014年初的15.78元/股一度暴漲至最高的56.78元/股,按最后增發股本計算,其市值一度達到200億元,比宣布收購前整整多了180億元。
2014年6月17日,海隆軟件定向增發收購二三四五事項獲得批準,這意味著,這場資本的饕餮大餐已近完成。短短一年多時間,二三四五網的市場估值就較原賬面凈資產溢價200倍,這個“高成長”神話是如何演繹而成的?
重組背后的歷史
如果標的資產存在嚴重瑕疵,那么通常情況下,其不可能獲準進入上市公司的重大重組范圍,而二三四五卻是一個“幸運兒”。
據海隆軟件的收購草案(簡稱“草案”)披露,二三四五的核心資產是2345網址導航和2345瀏覽器,這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表1)。A股市場上,互聯網企業是稀缺題材,具備互聯網入口概念的導航網站更是少見,因此,海隆軟件并購二三四五導致了市場的瘋狂表現。
但二三四五的前身卻是3年前轟動一時的“蘿卜家園”盜版軟件案的主角—上海瑞創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瑞創網絡”)。2011年4月,該案曾名列公安部通報的“亮劍”行動偵破的10大典型案件之榜首。公開報道顯示,2008年起,瑞創網絡總經理韓猛、副總經理韓紅昌為推廣公司旗下的2345網址導航,指使員工非法復制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軟件,制成“蘿卜家園”等版本的盜版操作系統,并通過在其中捆綁、集成惡意代碼等手段,提高2345網站瀏覽量及牟取巨額非法利益。
2012年11月,瑞創網絡在旗下2345.com發表聲明,就軟件侵權道歉,并賠償微軟3600萬元。2013年2月,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判處瑞韓猛和韓紅昌等人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至三年不等,瑞創網絡原本直接IPO的進程也因此戛然而止。
這樣的經歷無疑是二三四五的一個硬傷,因為這涉及二三四五網站導航的用戶基礎及黏性,從而影響到到其競爭地位和獲利能力,但草案似乎在極力回避這一段歷史,對“蘿卜家園”案、韓猛的創始人地位、韓紅昌在瑞創網絡的大股東地位均未提及,有的只是龐升東為瑞創網絡和二三四五的實際控制人。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簡單。所有公開資料顯示,韓猛為2345網址導航創始人。而新財富經調查得知,瑞創網絡成立于2010年8月(目前已被注銷),注冊資本5392萬元,韓猛和韓紅昌都為大股東;從持股比例看,二人直接控股瑞創網絡47.74%,此外還通過瑞度投資持股4.19%(圖1),無疑,從這樣一個股權結構設計上看,韓猛和韓紅昌是瑞創網絡的實際控制人。
那么,龐升東又是何人,他是如何成為二三四五和瑞創網絡控制人的?
公開資料顯示,1977年出生的龐升東很早就通過互聯網賺得人生第一桶金,但讓其聲名鵲起的是2005年創辦51.com社交網站。2007年,51.com獲得英特爾1500萬美元風險投資,2008年7月,巨人網絡出資5100萬美元收購其25%的股份。而2345.com由韓猛于2005年9月建立,與51.com同一年創辦,坊間有傳言稱,韓猛和龐升東本是一同創業的朋友。因為龐升東很早就成為億萬富翁,因此,他很可能后來以投資人身份,用2400萬元投資獲得了瑞創股份45.11%的股權。
2012年2月,龐升東等人設立啟合網絡,2013年3月,啟合網絡改名為“二三四五”,之后瑞創網絡的2345網址導航及其他業務全部被轉至二三四五。為了保證二三四五的“清白”,韓猛和韓紅昌必須出局,因此,在啟合網絡和二三四五中,已不見二人的名字。但草案中并沒有披露韓猛和韓紅昌與龐升東之間的股權轉讓和相關事項,以當時的情況看,這或許是一個很低的價格。
業績造勢
要將二三四五在短短兩年內曲線運作上市,除了緊鑼密鼓地“去韓化”,還必須要有漂亮的業績單,投資者才會買賬。根據收購草案的披露,二三四五2013年取得了5億元的收入,較2012年增長幅度高達260%,此外,預計其2014年有6.5億元的收入。這一切看上去都非常完美。
實際上,仔細研讀這份草案,可以發現二三四五在2012年3月才成立,當年度只是承接了部分瑞創網絡的業務,直到2013年才全盤接入瑞創網絡原所有業務,因此,二三四五2012年的收入基數相對較低。當然,也不排除經歷“蘿卜家園”事件后,2345網址導航業務受到較大沖擊。顯然,這個高成長數據并不具備實質性參考意義。
那么,2345網址導航和瀏覽器這些年的收入增長情況究竟如何?由于草案并沒有提供瑞創網絡2012年及之前的財務數據,因此無法與同行比較,但是根據2012年9月工信部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收入前百名企業的名單,可以推算出瑞創網絡2011年的收入逾3.3億元(該名單中,瑞創網絡后一位的世紀佳緣2011年收入為3.3億元)。加上韓猛在過去的一次公開采訪中,透露出瑞創網絡的收入在2010年就過億元了。透過這些數據,我們就可以分析其成長性及競爭力。
奇虎360導航是國內PC端用戶數量最多的導航網站,與二三四五具有非常強的可比性。從2010至2013年它們的收入對比來看,奇虎的收入增長速度遠超過二三四五(表2)。而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數據看,奇虎2014年很可能又保持非常高的增長速度。與行業領導者的差距越拉越大,或也反映出二三四五的相對競爭力在過去數年有所衰退。
二三四五的核心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未來的競爭力和成長性,其發展前景如何,取決于其未來在PC端和移動端入口的占領和用戶黏性。但無論從那個端口看,其競爭形勢都不容樂觀(詳見附文)。
繞道浙富控股,一魚多吃
2013年6月,一度有消息傳出,360導航將以8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二三四五,但此后不久,龐升東就對此進行了否認。龐升東為何不愿落袋為安?或許因為,一場龐大的資本騰挪計劃已醞釀成熟。
當然,這次騰挪不是龐升東一人能玩得轉的。臺面上,還有另外兩個資本大佬,一個是浙富控股的實際控制人孫毅,另一個是海隆軟件的實際控制人包叔平。
浙富控股在2013年8月10日宣布,收購二三四五股東之一的瑞信投資(圖2)。瑞信投資持有二三四五網址導航38%股份,它此前是龐升東設立的一人有限公司,最終被浙富控股及孫毅溢價1870%、分別以6.5億元和1.1億元全部收購。收購后,龐升東還直接及間接持有二三四五22.73%的股權。按7.6億元收購二三四五38%的股權推算,本次二三四五整體作價20億元。
2013年8月20日,也就是在宣布收購瑞信投資的10日后,浙富控股又公布重大“利好”,推出較為罕見的半年度“10轉10”分配方案,其股價由此從2013年7月的不足10元/股,飆升到9月的17元/股。在股價大漲的時段內,孫毅精確踩點,前后4次大量賣出股票,按當時的市價估計,其累計套現10.8億元。目前孫毅還持有浙富控股24.78%的股權,依然是實際控制人。
巧合的是,浙富控股宣布收購二三四五38%股權之際,海隆軟件創始股東、也是最大的機構股東歐姆龍和第三大股東上海彗盛創投,此時也大筆密集減持海隆軟件的股份。接著,海隆軟件在2013年11月停牌謀劃“重大事項”;12月,其實際控制人包叔平及一致行動人向全體股東發出部分要約收購,以15.06元/股的價格要約收購總股本的43%、合計4900萬股。
2014年1月16日,海隆軟件突然宣布,擬以15.06元/股的發行價向二三四五原股東置換全部股權,并向信佳科技、動景科技(UC)、秦海麗、李春志定向增發募集配套資金8.83億元。令人不解的是,在消息公布之日,歐姆龍就決定按15.06元/股的“地板價”將手中剩余的1790萬股海隆軟件股份全部轉讓給包叔平,而上海彗盛創投如法炮制,也決定將手中540萬股按同一價格轉讓給包叔平,目前其持股僅剩下不到280萬股。
由于當時這些轉讓有可能存在變數,為了保住海隆軟件控制人的地位,包叔平控制的企業信佳科技認購了定向增發配套融資的8.13億元。
并購完成后,海隆軟件的股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二三四五的原股東龐升東、孫毅、張淑霞等人和浙富控股共持有其51.3%的股份,而包叔平通過其控制的信佳科技和一致行動人按增發后股本計算,一共持有27.02%的股權,仍為大股東(2014年4月8日,海隆軟件第一大股東歐姆龍已將所有股份轉給包叔平,彗盛創業同日也完成轉讓540萬股,因此,包叔平及行動一致人持股將達33.74%,圖3)。
海隆軟件自2014年1月16日復牌后,股價開始瘋狂上漲,一度在一個多月內沖到最高56.86元/股,較停牌前收盤價漲幅高達260%。而這場“盛宴”的主角們又有什么樣的收獲呢?
龐升東在快速套現7.6億元后,剩下22.73%的二三四五股權兌換成了11.7%的海隆軟件股份,按每股40元計算,這部分股權價值逾16億元。而二三四五的股東秦海麗和張淑霞的持股市值分別為18億元和10億元。這樣,2010年8月以5392萬元創立的瑞創網絡,此時的價值高達70億元,如果按海隆軟件的最高價56.86元/股計算,其價值更高達百億。
對經歷“蘿卜家園”事件重創的二三四五而言,龐升東演繹了一個奇跡。按公開資料,這也是他到目前為止最大的一筆投資回報。
浙富控股搖身一變成為海隆軟件第二大股東后,孫毅也直接持有后者2.78%的股權。二三四五繞道僅5個月,孫毅就獲利不菲,其暴利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浙富控股買入時二三四五的估值是20億元,5個月后賣出時估值變成27億元;其次,來自二級市場對海隆軟件的熱捧。如果按2014年7月18日收盤的40元/股推算,浙富控股起初6.5億元的直接投資變成了24億元的市值,孫毅1.1億元的投資也變成了4億元的市值。重要的是,海隆軟件的高市值成為浙富控股高估值的推力,也為其以后的再次套現奠定了極好的基礎。
海隆軟件并購二三四五之時,市值僅為17億元,而按增發后股本及最高股價56.86元/股計算,其市值最高可達200億元,即使按2014年7月18日收盤價的40元/股計算,海隆軟件市值也達到140億元。包叔平在投入8.1億元前,與其行動一致人合計持有的海隆軟件股權市值為4.5億元,目前這部分比例對應的股份市值已暴增至38億元。但這還不是全部,其在2014年5月從歐姆龍和上海彗盛創投處收購而來的2330萬股票,目前賬面盈余高達6億元,包叔平無疑是個大贏家。
相比之下,投資海隆軟件的中小散戶雖然也從中大賺,但海隆軟件定向增發后,中小散戶及二級市場其他機構投資者所占股份將由以前的50.14%攤薄為16.33%。而一年的禁售期后,將有大批獲得暴利的原始資本需要套現,而這16.33%的投資者就是他們的接棒人。
雙簧戲的背后
在龐升東、孫毅、包叔平這場三方的交易中,有幾處疑點令人感到蹊蹺。首先是海隆軟件如果當時直接并購二三四五,并且按當初的20億元估值,那么根據配套資金最多為定向增發總額25%的限制,包叔平及其他三方只需認購6.7億元的配套融資,按照最后募集資金認購的比例,包叔平個人可以少支出大概2億元,由于收購二三四五并不需要發行那么多的股票,導致總股本減少,這樣包叔平及行動一致人的持股比例不但不會下降,認購募集資金后反而有0.8%的上升,但他為何心甘情愿被“宰”一刀?
并購二三四五,海隆軟件遠比浙富控股合適,也更能激起二級市場資金的追逐。并購前,海隆軟件的市值要比二三四五的估值低,按照當時的股權結構,包叔平及其行動一致人僅持海隆軟件股權的26.82%,而龐升東控制了二三四五60%以上的股份,因此并入海隆軟件后,龐升東將成為新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甚至可能成為實際控制人,這樣將導致二三四五的借殼上市。由于借殼上市的審批遠比定向增發資產重組嚴格,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也為了保住實際控制人的地位,包叔平必須要讓龐升東套現部分股權,這樣,龐升東在進入海隆軟件時股權就大幅下降了。
但并購二三四五之時,海隆軟件賬面現金一直都非常有限,從2007年開始,其年末現金余額從未超過3億元。實際上,海隆軟件本身盈利能力有限,其年收入也不足4億元,凈資產不足5億元,其融資能力有限,資產抵押能力也不足,通過大舉融資或許并非所有大股東都會同意。由于這種“蛇吞象”的并購本就類似“借殼上市”,股權置換是對雙方最為合理的方式。如果耗費大量資金,海隆軟件的股東是不會樂見其成的。此外,考慮到二者的盈利能力都有限,那樣做也會給合并后的公司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因此,海隆軟件假手于他人或許是無奈的選擇。
而浙富控股也并非“有錢人”,其長期賬目資金不足3億元,但巧合的是,在2013年二季度,浙富控股成功實施首次定向增發,募集資金8.6億元,其中本就包含1.8億元的流動資金。這些資金入賬后,浙富控股立即置換出2億多元,又將8500萬元暫補充為流動資金,從而大大緩解了資金壓力。
浙富控股本次定向增發的認購方中,除了一個自然人,其他都是清一色的基金和信托公司。這些機構當初以7.55元/股(除權后對應3.78元/股)認購的股份在2014年5月10日已經解禁,如果這些機構集中拋售,則他們一年的收益率將高達80%。
浙富控股在二三四五的收購中,耗費了6.5億元現金,為了補充流動性,其在2013年三、四季度創紀錄地融入10億元。此外,非常“巧合”的是,早在2013年8月10日收購二三四五前3日,浙富控股又推出了二度定向增發融資計劃,擬募集8.6億元的流動資金,目前這一計劃已獲批。按協議規定的認購價格,這批幸運的“小伙伴”如果認購的話,目前賬面將獲利35%。
值得一提的是,孫毅并沒有參與浙富控股的這兩次定向增發。“買的沒有賣的精”,在信息不對等的市場中,作為普通投資者,除了研究投資標的的競爭力和發展前景外,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及高管行為永遠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從整個二三四五的案例看,還有一個疑點:在海隆軟件收購二三四五時,其前十大股東中有3個機構投資者,其中,古德投資是包叔平的一致行動人,而另兩家機構—歐姆龍和上海彗盛創投,面對如此利好,為何卻都急流勇退?其中根由或只有當事人更清楚。
收購“好聲音”:下一個二三四五?
2014年3月26日,浙富控股突發公告,以4.2億元收購2012年12月才成立的夢響強音20%股權。夢響強音目前核心業務為《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的品牌管理及衍生產品開發。2014年4月,浙富控股再次耗資4.2億元買入其20%股權。根據協議規定,在夢響強音2014年度審計報告出具后6個月內,浙富控股有權以現金或股權方式收購另外至少11%的股份,屆時,夢響強音整體估值可能達到38億元之巨。目前浙富控股實際上通過托管控制了夢響強音,進一步大舉并購或許勢在必行。
按浙富控股的說法,這是公司“大能源+互聯網等新興領域戰略投資”的轉型升級戰略規劃。和收購二三四五一樣,夢響強音為本次收購作出業績承諾,如業績沒有達到標準,按照相應的股權比例進行補償。但稍有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這種標準版本的對賭機制并沒有太多意義。
而通讀收購協議,也可以發現,如同二三四五一樣,這并非是一塊唾手可得的餡餅。
首先是《中國好聲音》的授權問題。夢響強音獲得“The Voice”版權擁有方荷蘭Talpa International BV排他性獨家授予在大中國地區于2018年12月31日前運營“中國好聲音”附加及衍生業務的權利。此筆協議并沒有提及2018年后的事項,如果此后夢響強音失去“The Voice”版權,其價值或將大打折扣,除非其運營的《中國好歌曲》和《出彩中國人》能夠補缺。
二是夢響強音的收入并不等于《中國好聲音》節目的全部收入。根據協議資料,夢響強音2013年收入為3.3億元,利潤僅5000萬元。而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好聲音》第二季(2013年)的廣告總收入就達10億元。其第一季的成本在6000萬元左右,由于2013年沿用第一季的設備,成本實際更少。如果是這樣,相比夢響強音,浙江衛視毫無疑問擁有巨大的收入主導權和分配權。同樣道理,對于《中國好歌曲》和《出彩中國人》,夢響強音的收入分配權又有多少呢?
三是《中國好聲音》或《中國好歌曲》能紅多久,在大眾娛樂節目創新層出不窮的情況下,讓觀眾審美不出現疲勞的確是個挑戰。
浙富控股表示,要利用《中國好聲音》等品牌,把市場關注變成流量、形成利潤。要變流量,合作方當然是海隆軟件,為此雙方會就移動娛樂社交應用、互聯網音樂搜索和投資展開合作,同時不排除設立合資公司從事上述業務。
既然《中國好聲音》與二三四五的業務有更大合作空間,那么,為什么不是海隆軟件直接購買夢響強音股權呢?而且,按照海隆軟件增發完成后的股本計算,其目前的股價(40- 56.86元/股)對應2016年的市盈率才降為45-66倍,泡沫可謂不小,與《中國好聲音》合作,或許是其消減泡沫的有效之道。不過,考慮到海隆軟件目前的財務狀況,直接收購的可能性確實不大。
有資本人士認為,將《中國好聲音》放在浙富控股而非海隆軟件名下,也是一個深思熟慮的布局。首先,浙富控股需要支撐高估值的好故事,二三四五賣給海隆軟件后,浙富控股的股價想象力自然減退不少,而其自身的業績遠不能支持目前的高股價,有了《中國好聲音》加盟,或可以填補這個缺口。
更為重要的是,“一魚多吃”的故事可以繼續上演。互聯網+文化傳媒兩個炙手可熱的概念,不但是海隆軟件的好故事,也是浙富控股的好故事,不排除未來雙方股價可能還有大漲的機會。孫毅日后要進一步減持浙富控股或海隆軟件,都有機會賣個好價錢。但“理工男”的浙富控股能否跨界掌控一家成立僅一年多的娛樂傳媒公司,這無疑是個巨大挑戰。大幅減持之后的孫毅,這次又有什么好財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