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了很久的三個名詞,參考資料對知識結構做梳理。
略長,分了上下兩篇,各位老師多多交流指導??
一、創造性戲劇
起源:Winifred Ward-Creative Dramatics
戲劇性扮演(dramatic play)
——故事戲劇化(story dramtization)
——從創作扮演到戲劇演出[初中階段]
——運用創作性戲劇于正式演出
發展:
Siks Macaslin
[兒童是戲劇的參與者]—[肢體與聲音的表達運用]
[兒童是戲劇的制作者][以故事戲劇為主的戲劇創作]
[兒童是戲劇的欣賞者][透過戲劇欣賞來增進審美能力]
創作性戲劇的課程與教學:以戲劇本質的學習內容為主,強調透過聯系、游戲以目標導向的角色扮演,激發創意的表達和想象式回應,從戲劇扮演到創作到演出。
這個體系影響了美國戲劇教育的課程設計。從美國到臺灣:
張曉華(1999)提出的程序包含:1.計畫>2.解說與規範>3.演練>4.評論>5.複演五個階段;
林玫君(2005)則就故事和戲劇之間的交織與轉化分析,分析其進程是:
1.故事之導入—引起動機、暖身活動、介紹故事>2.故事之發展—討論與練習>3.戲劇之分享—計畫與呈現>4.故事之回顧—反省與檢討>5.故事之再創—二度計畫與戲劇呈現。
——《推本溯源探究竟—創造性戲劇、教育戲劇與過程戲劇》陳韻文
創作性戲劇從初階的放松練習、感官練習、戲劇性游戲、想象
到進階的角色扮演、默劇、即興表演、說故事、偶戲與面具、戲劇扮演 到創作性戲劇成果的示范演出。
教學實用:
一些戲劇性游戲可以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感官練習可以打開學生觀察感知能力,通過想象定格、活動塑像等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把握住一些場景的主要特征等等。許多活動形式在課堂上較為方便操作和延伸。
二、教育戲劇
圖表整理得很清楚,簡單梳理一下。
起源:
芬雷-強生《Dramatic Method of Teaching》
[課程主題戲劇化]
漸進式的戲劇教學(安排角色-游戲練習-故事介紹-發展內容)
戲劇化的教學法:從學科提煉主題—游戲—收集資料—從生活經驗中找事件—選擇呈現項目—安排角色,互動—呈現完整故事
庫克《游戲方法》
游戲教學方法切入—戲劇化結構表演—漸進式戲劇扮演
學習者中心:
彼得.史萊徳《兒童戲劇》 持續性表達
——投射性扮演(projected play)和人物扮演(personal play)
操作:音樂/肢體動作—故事、建議之后[what happened next]兩人一組做對話、討論、角色互換等—分組角色—編排
布賴恩.威《透過戲劇成長》 生活的演練(practicing living)
操作:專注&暖身練習(加入大量表演訓練的練習到暖身活動)—單人到多人—小組排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