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第16條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導讀:《金匱要略》編輯按照劉渡舟編著《金匱要略詮解》中分類方法,按照第幾章第幾條標注。注釋多選清代、近現代醫(yī)家著作,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名家論述或者發(fā)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試注
虛勞病,氣血陰陽皆有不足,風邪易襲而致病。治療選擇薯蕷丸。薯蕷丸以山藥配四君補氣,以四物加阿膠、麥冬滋陰養(yǎng)血,合桂枝湯調和陰陽營衛(wèi),加柴胡、防風、豆卷以祛風;杏仁、桔梗開宣肺氣,白蘞散結氣、神曲解諸藥滋膩。
清·尤怡《金匱要略心典》
虛勞證多有挾風氣者,正不可獨補其虛,亦不可著意去風氣。仲景以參、地、芎、歸、苓、術補其氣血,膠、麥、姜、棗、甘、芍益其營衛(wèi),而以桔梗、杏仁、桂枝、防風、柴胡、白蘞、黃卷、神曲去風行氣,其用薯蕷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兼擅補虛去風之長,故以為君,謂必得正氣理而后風氣可去耳。
清·吳謙《醫(yī)宗金鑒》集注
【注】
虛勞諸不足者,謂五勞。諸虛、百損也。上條以熱傷干血為言,此條以風氣百疾立論。熱傷其上之血分,則病肺癰;熱傷其下之血分,則病干血。風中其外之氣分,則病肺痿;風中其內之氣分,則病百疾。主之以薯蕷丸,散諸風邪,補諸不足,滋諸枯槁,調諸榮衛(wèi),故其藥溫潤共劑,補散同方也。
【集注】
徐彬曰:虛勞不足證,多有兼風者,正不可著急治風氣,故仲景以四君、四物,養(yǎng)其氣血;麥冬、阿膠、干姜、大棗,補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開提肺氣;桂枝行陽;防風運脾;神曲開郁;黃卷宣腎;柴胡升少陽之氣;白蘞化入營之風。雖有風氣未嘗專治之,謂正氣運而風氣自去也。然以薯蕷名丸者,取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脾腎兼宜,故多用以為君,則諸藥相助以為理耳。
清·黃元御《金匱懸解》
虛勞之病,率在厥陰風木一經。肝脾陽虛,生氣不達,木郁風動,泄而不藏,于是虛勞不足,百病皆生。肺主收斂,薯蕷斂肺而保精,麥冬清金而寧神,桔梗、杏仁,破壅而降逆,以助辛金之收斂。肝主生發(fā),歸、膠,滋肝而養(yǎng)血,地、芍,潤木而清風,芍穹、桂枝,疏郁而升陷,以助乙木之生發(fā)。土位在中,是為升降金木之樞,大棗補己土之精,人參補戊土之氣,苓、術、甘草,培土而瀉濕,神曲、干姜,消滯而溫寒,所以理中而運升降之樞也。木位在左,是為克傷中氣之賊,柴胡、白蘞瀉相火而疏甲木,黃卷、防風,燥濕土而達乙木,所以剪亂而除中州之賊也。
清·曹穎甫《金匱發(fā)微》
虛勞諸不足,是為正虛。風氣百疾是為邪實。正虛則不勝表散,邪實則不應調補,此盡人之所知也。若正虛而不妨達邪,邪實而仍應補正,則非盡人之所知也。仲師虛勞篇于黃芪建中、八味腎氣丸已舉其例,復于氣血兩虛,外感風邪者,出薯蕷丸統(tǒng)治之方。所用補虛凡十二味,舍薯蕷、麥冬、阿膠、大棗外。實為后人八珍湯所自出,去風氣百疾者凡九味,白斂能散結氣,治癰疽瘡腫,斂瘡口,愈凍瘡,出箭鏃,止痛,大率能通血絡壅塞而排泄之力為多。蓋風之中人,肌腠外閉而脾陽內停,方中用白斂,所以助桂枝之解肌也。風中皮毛,則肺受之,肺氣被阻,咳嗽乃作,方中用桔梗、杏仁所以開肺也。氣血兩虛,則血分熱度愈低,因生里寒,方中用干姜,所以溫里也。風氣外解必須表汗,然其人血虛,設用麻黃以發(fā)之,必致亡陽之變,故但用防風、柴胡、豆卷以泄之。且風著肌肉,脾陽內停,胃中不無宿垢,胃納日減,不勝大黃、枳實,故但用神曲以導之。要之補虛用重藥,懼不勝邪也。開表和里用輕藥,懼傷正也。可以識立方之旨矣。
清·沈明宗《張仲景金匱要略》
此治肝虛致病之方也。諸不足者,因肝臟血虛,木盛生風,乘吸胃中津液,以致營衛(wèi)不生,五臟皆虛,故為諸不足、風氣百疾。所以四君、四物平補肝脾氣血。麥冬、阿膠以養(yǎng)肺腎之陰,兼驅伏風,姜棗宣行營衛(wèi),桔梗、杏仁開提肺郁,使治節(jié)有權,則風木得平,桂枝、防風行陽化郁,使肝氣上升而不凌土,以神曲去濕,健脾開郁。白蘞引肺藥補肺,而生腎水。豆黃卷引脾藥補脾而生營血。柴胡升發(fā)少陽之氣,而為轉運之樞。薯蕷獨多者,肝虛用甘味之藥,培土濟肝之義也。
清·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
此方虛勞,內外皆見不足,不止上節(jié)所謂里急諸不足也。不足者,補之。前有建中、黃芪建中等法,又合之桂枝加龍牡等法,似無剩義,然諸方補虛則有余,去風則不足。凡人初患傷風,往往不以為意,久則邪氣漸微,亦或自愈,第恐既愈之后,余邪未凈,與正氣混為一家,或偶有發(fā)熱,偶有盜汗,偶有咳嗽等證,婦人經產之后,尤易招風,凡此皆為虛勞之根蒂,治者不可著意補虛,又不可著意去風,若補散兼用,亦駁雜而滋弊,惟此凡探其氣味化合所以然之妙,故取效如神。
劉渡舟《金匱要略詮解》
本條論述氣血兩虛又感風邪的辨證論治。虛勞病人,由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則易被風邪所襲,因而肺氣閉郁,則心中郁煩,腰酸骨節(jié)煩疼;風邪擾于上,則頭暈目眩;脾胃虛弱,則食少不化;氣血虛損,故少氣乏力,羸瘦,驚悸失眠。本證若單純補益氣血則有戀邪于里之弊,若單純攻邪則又有傷正之慮,必以正邪兼顧之法,才能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薯蕷丸,君以薯蕷健脾益陰,治在扶正;臣以人參、茯苓、白術、甘草、生姜、大棗佐薯蕷健脾以益氣;當歸、川芎、芍藥、干地黃、麥冬、阿膠養(yǎng)血而滋陰;配以柴胡、桂枝、防風祛風而散邪;桔梗、杏仁、白蘞則利肺開郁,以行治節(jié);佐以豆卷、神曲運脾氣,行藥力,有補而不膩之功。
胡希恕《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
這個方子應用的機會是不太多。他說這個虛勞的人啊,因為體弱,他容易招受外感,所以風氣百疾,就是時有寒熱,他用這么一個方子。那么這個方子咱們看一看,他用薯蕷,薯蕷這個藥,就是山藥了,這是一個健胃的藥,甜藥嘛。那么這里面,這個建中、健胃藥很多,你像理中湯,人參、白術、干姜、甘草,這不是理中湯嗎,他理中湯又加上薯蕷,胃喜燥不喜濕,加利水的藥也是健胃的辦法,所以他用理中的基礎,主用薯蕷,更健胃建中。那么另外呢,他在這里頭又加上茯苓,這一系列的啊,都是健胃。
他另外呢,就是滋陰補血藥,你像地黃、川芎、芍藥、麥門冬、阿膠、當歸,這一系列都是一個滋陰補血。滋陰補血、理中健胃,這就是他所說的虛勞諸不足,治虛勞的。那么再有呢,就是治寒熱有些藥了,曲、豆黃卷、柴胡、桔梗、杏仁,這一系列的藥,就是治這個時而寒熱。
用的機會是不太多,不像前頭那幾個方子,做個參考吧,這個方子就是理中健胃、滋陰補血、養(yǎng)血,加點解熱、去寒熱的藥,這個方意倒挺清楚,挺好明白。
其他醫(yī)家
《金匱要略論注》:“此不專言里急,是內外皆見不足證,非獨里急諸不足也。然較黃芪建中證,前但云里急,故主建中,而此多風氣百疾,即以薯蕷丸主之,豈非此丸似專為風氣乎。不知虛勞證,多有兼風氣者,正不可著意治風氣,故仲景以四君、四物養(yǎng)其氣血,麥冬、阿膠、干姜、大棗補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開提肺氣,桂枝行陽,防風運脾,神曲開郁,黃卷宣腎,柴胡升少陽之氣,白蘞化入榮之風。雖有風氣,未嘗專治之,謂正氣運而風氣自去也。然薯蕷最多,且以此為湯名者,取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脾腎兼宜,故以為君,則諸藥皆相助為理耳。”
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內容摘自《金匱要略詮解》,作者/劉渡舟;《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y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xié)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全章內容
第1條: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第2條: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第3條: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第4條: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脈浮者,里虛也。
第5條: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jié)M,此為勞使之然。
第6條: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第7條: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第8條: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第9條: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
第10條: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夾背行,苦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第11條: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jié)M,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第12條: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第13條: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第14條: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第15條: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第16條: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第17條: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第18條: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wèi)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蟲丸主之。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肘后》獺肝散。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熟讀成誦
第16條: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