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方證
蕷丸見于古代醫書《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補虛名方,名薯蕷丸,薯蕷就是山藥。張仲景取其氣血陰陽四補、扶正祛邪的功效,常用她治療“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該方可調理脾胃,對氣血陰陽四虛、脾肺不足引起的身體瘦弱、自汗畏風、咳嗽氣短、痰中帶血、精神倦怠、四肢麻木、健忘失眠、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關節屈伸不利等癥很有療效。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當歸、桂枝、神曲、干地黃、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參七分,川芎、芍藥、白術、麥門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干姜三分,白蘞二分,防風六分,大棗百枚為膏。
上21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1丸,100 丸為劑。
薯蕷丸證,張仲景講的特別簡單,“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9個字,方子21味藥,我們前面復習過鱉甲煎丸,那個是23味藥,數量上位居經方第一,薯蕷丸屈居老二。
虛勞諸不足,虛勞,比較統一的共識是氣血陰陽俱虛;諸,就是所有,在這里可以理解為氣血陰陽營衛臟腑,不足者就是虛弱也。
風氣百疾,風氣指的是外感;我們來查查張仲景的書中提過多少次“風氣”,我記憶之中至少有1次,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原文“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這正說明,生長萬物之“風氣”則為自然之氣,為正氣;害萬物之“風氣”那是客氣,不是客客氣氣的客氣,而是指客氣邪風,是致病的邪氣。百疾指的是多種疾病。風氣百疾暗指與風邪相關的多種病證。
整句話理解:薯蕷丸用于治療氣血陰陽俱虛病證,兼或不兼有太陽病。由于張仲景對本方敘癥至簡,后代的醫生多以“氣血陰陽雙補”、“扶正祛邪”而籠統表達薯蕷丸的功效。
這張方子21味藥,用量最大山藥、甘草、大棗,用量非常之大,主要作用補脾胃,您看張仲景治療虛勞病是非常非常重視脾胃的,與張仲景比較,后面的李東垣那就小兒科了。
我前面說了,這是一張氣血陰陽四補的方子,用四君子湯補氣之虛;用理中湯甘溫扶陽,干姜甘草辛甘化陽;用四物湯養血和血,再加上大棗補血之虛;再用阿膠麥冬滋陰,芍藥甘草酸甘化陰,補陰之虛。這就體現氣血陰陽四補,達到扶正的目的。
既然講這是一張扶正祛邪的方子,那么必須要有驅邪的藥物。張仲景他老人家認為外邪傷人,首先侵犯陽位,如果能在陽位將外邪驅散,那么就不會出現外邪內侵引起陰證表現了。對于虛人外感,張仲景最慣用的藥物是桂枝,用于發散太陽之邪,防風散陽明之邪,柴胡散少陽之邪,三藥合用,使得在三陽經的邪氣得以消散。這就是驅邪。
桂枝和防風的配伍妥妥的,經方之中有五張方子用了桂枝防風配伍,薯蕷丸、防己黃芪湯、竹葉湯、桂枝芍藥知母湯、侯氏黑散。您去看看,這五張方子是不是都治療虛中夾風之證!桂枝和防風同用可以暢行周身內外,祛風散邪。妙哉!
脾虛會消化不良,中醫講運化不能,此時谷入為滯、水入為濕,就會產生食積和水濕。所以用大豆黃卷、茯苓和中滲濕,神曲消食化積。
最后,我們再看,虛的人還容易怎么樣,容易“因虛致實”,出現氣滯;再來還有,那么一大堆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藥物,如果沒有好好管理,沒有秩序,那么勢必加重病情。就好像聯合國把美國兵、英國兵、日本兵、埃及兵聯合起來作戰,如果沒有一套強有力的引導勢必亂套,作戰力下降。所以薯蕷丸,張仲景加入了桔梗、杏仁、白蘞起什么作用?您看桔梗加上柴胡,配伍白蘞加上杏仁,桔梗柴胡藥性升提,白蘞杏仁降氣,一升一降恢復氣機升降出入,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虛人不受補的情況出現,因為虛人最怕補藥引起氣滯的并發癥了。張仲景這雙慧眼一見正虛邪侵就想到氣機升降出入會有異常,從而加入調理氣機升降出入之藥,補中寓散,補而不滯。細膩啊!張仲景組方之妙,處處想到預防并發癥,體現“治未病”精神(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治未病,絕不是所謂的健康體檢),足以令后人望其項背,我是只能嘆為觀止!
后面服藥方法,用酒送服,還要空腹吃藥,為啥?酒辛散溫通,能助藥力發揮。但是,如果患者不敢喝酒就別勉強,用溫開水就行了。再來,“一百丸為劑”,一個療程要吃到100粒藥丸。就說一天3丸,也就是一個月一療程。告訴我們,慢性病的預防需要長期的用藥,但考慮到患者的依從性而選擇丸藥特別合適,假如100丸之后仍然虛弱可以繼續服用。
對于薯蕷丸的臨床運用小編沒有經驗,因為醫院藥房沒藥,漳州各藥店也沒有藥。查了一下文獻,她可以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體質虛弱容易感冒者的預防、腫瘤后期、各種虛弱性疾病。老一輩醫家把薯蕷丸作為結核病的基礎方。臨床運用薯蕷丸主要抓住病機:氣血陰陽俱虛,兼或不兼有太陽證。
清代醫學家鄒潤安在《本經疏證》一書中對薯蕷丸證作了非常精辟的闡述,小編強烈推薦朋友們閱讀。
大牛高老師的人物畫在線的節奏感和力度上表現的非常牛×,高老師的筆鋒對人物精氣神的刻畫入微,您看那眼神,神與形俱!畫中人物的神態與姿勢,威風凜凜,賞心悅目,反映著人物多方的情感,構思巧妙,畫面栩栩如生、生動感人,我似乎聽到了劈刀的風響,處處充滿著美的感受和力量的美。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