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泥土和火焰的藝術,是“地母”和“火神”的結晶,是人類情感與智慧濤就的陶魂。傳世無數的美輪美奐、異彩紛呈的古代陶瓷器物,作為審美主體,感染世世代代,震撼著無數人的心靈。它是人類生命的藝術,藝術生命的寶庫。
古往今來,我國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器大國,青花釉里紅瓷、青花瓷、官窯白瓷粉彩開窗天球瓶等聞名于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進步,是中華民族偉大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世界瓷器的里程碑 ,藍釉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寶石藍釉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爭相收藏。
祭藍釉又被稱作霽青、藍釉等。祭藍是一種高溫釉,即在石灰堿釉中摻入適量的天然鈷料做著色劑,在窯內1300攝氏度左右與坯胎一起一次性燒制成功的瓷釉。
祭藍釉始創于元代,一直延燒到今天。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了元代祭藍瓷器,以后又發現了不少元代祭藍釉瓷器,如揚州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祭藍釉白龍紋梅瓶,景德鎮出土了大量元代祭藍釉瓷片。明代永宣時期官窯生產了不少祭藍釉瓷器,其釉水質量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后人稱為“寶石藍”釉。入清以后景德鎮民窯生產祭藍瓷器,其生產數量遠遠大于元明兩代,質量上乘的祭藍釉瓷器當數清三代的,但仍然沒有超過明代永宣時期的官窯祭藍水平。
康熙時寶石藍釉釉面有桔皮棕眼和氣泡,分布比較均勻。也有的釉面出現垂流狀,康熙和雍正年間的霽藍釉都傳世珍惜的品種,其中大清中期的“外祭藍釉內青花”瓷器最為昂貴,被譽為瓷之仙品。
根據《珍稀瓷器名錄》介紹,“外祭藍釉內青花”技術在大清中期開始聞名于世,是宮廷御用瓷器,被譽為仙品。由于制造工藝極為困難,在大清中期成品率不足萬分之一,而且是一品大臣親臨監督,嚴格的操作及檢驗更是不容懷疑,失敗品直接摧毀。據了解,最后制造7年最終成品不足百余件,極為珍貴。一般只有皇室或者富商才有資格擁有,“外祭藍釉內青花”藏品極為珍貴,舉世難尋的稀世珍寶。
天藍是高溫顏色釉。它是從天青釉演變而來,創燒于康熙時。釉色淺而發藍,瑩潔淡雅,象蔚藍的天空,故名“天藍”。其含鈷量在2%以下, 釉里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均起呈色劑的作用;呈色穩定,幽倩美觀,可與豇豆紅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