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法 睹釉色
無論是彩瓷,如五彩.粉彩.素三彩.斗彩等,還是單色釉瓷器,即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等,筆者以為皆有廣義和狹義的釉色可看。如上海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館展出傳世古瓷,都顯得溫潤晶瑩,古色古香,既寶光內(nèi)含又靈氣四溢,充滿一種妙不可言的美,這種久經(jīng)摩挲難以言喻的美感,是任何高仿器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只要捕捉住傳世古瓷的廣義釉色,新舊之分,變涇渭分明。
狹義上的釉色,如藍中偏綠,為清初翠藍;藍中偏紫,則明中晚期多此特征;白里偏黃.牙黃色為宋定窯的特征;白里偏紅,明德化窯的主色;清初仿品便白里偏青,一望而知。現(xiàn)代德化窯仿品可完全達到明代水平,以假亂真,但缺乏廣義的那種韻味。白里偏青為蛋殼青,元代至清初多這種釉色,現(xiàn)代仿品多偏淡而不深沉。白里偏黃微泛綠,宋官窯有此釉色。這種釉色又有透明和失透二種,前者脫透如玻璃,如郎紅極品,后者肥厚失透如藕粉凍,幾年前以2200萬元成交的一只宋哥窯筆洗,就是這種釉是色,相對來說宋代名窯瓷釉多肥厚而仿品較薄。單色釉多肥厚,而彩瓷較薄,盡管傳世古瓷與新瓷的釉色,有時也朦朧如背影,但學會睹廣義和狹義的釉色,便可知大概!
明代永樂白瓷極其精美,而仿品胎質(zhì)較粗,沒有真品那樣細致堅實,且胎體偏重,胎壁用手撫摸,可以感覺到凹凸不平,透光度差。(民國時期的仿品,由于燒成溫度低,所以叩之聲音沒有真品那種堅硬清脆的金屬聲,這點主要針對民國時期的仿品)從造形上,仿品外形酷似真品,但靈氣不足,顯得過于呆板,整體器形的線條不流暢,不如真品柔和秀麗,有曲線美。真品足內(nèi)露胎處色澤潔白,而仿品偏灰并有均勻細密的螺旋紋,這是由于真品是用手工拉坯成型后用竹片修坯,而仿品則是由機械制作的緣故。
從釉色上看,仿品青白中閃淡淡的藍色,釉面沒有真品那樣晶瑩平滑,顯得粗糙,且釉層薄,無肥潤之感。從紋飾上看,真品花紋柔中有剛,顯得圓熟而有力,線條流暢,立體感強,且構圖嚴謹,畫意清新,花紋深處積釉較厚,呈青綠色,釉層薄處,色澤淡雅,介于青和白之間。仿品用筆顯得稚嫩,筆法生硬,拘謹刻板,缺少真品的流暢和犀利。
現(xiàn)在古玩世界似乎對白瓷缺乏興趣,原因是欠漂亮,除非有劃花。其實古代極重白色,以白為潔,要白首先要胎質(zhì)白,然后再用純凈的白釉,要求高.難度大。宋代江西湖田窯的執(zhí)壺精品,無論整體造形還是具體部分,皆精致非凡,生動傳神,釉白中泛綠,胎骨極薄,最薄處幾乎接近蛋殼,因此完全可以排除柴窯的所謂“薄如紙”指的是釉薄的估計。真正的白瓷產(chǎn)在定窯,晶瑩滋潤.純凈非凡,但大多白里泛黃,為牙白色,無紋片。另外則是福建德化窯,德化窯白瓷白里泛紅,所謂肉紅色,明代是全盛期。現(xiàn)代唐山窯白瓷跟德化窯以十分接近,而德化窯仿古瓷已跟明代制作并肩,與傳世品所不同的只是包漿和舊痕的區(qū)別。景德鎮(zhèn)在民國晚期曾生產(chǎn)一種瓷器,釉之白度幾乎出神入化達到頂峰,真正可以說似冰如血,甚至比血更潔白。筆者曾見一只紅獅白釉蘿卜瓶,不禁為其釉的潔白無比傾倒,令人贊嘆不已,除此瓶之瓶外,至今未見有類似作品。
大明宣德年間釉.胎特別精細,造型多樣,紋飾多數(shù)滿而優(yōu)美,久負盛名,被稱為我國瓷器的黃金時代。青花發(fā)色濃艷,釉里紅明顯高凸。筆者曾有機會接觸到一只“大明宣德年制”的釉里紅,器品古樸莊重,底心略下凹,為宣德年間的時代特征。內(nèi)釉不厚,釉色如蛋殼青,亦無氣泡,但外釉肥厚,且青中泛綠,氣泡密集。釉里紅的圖形如云頭,肥厚高凸,細看韻味十足,內(nèi)涵豐富,紅中又有水漬狀的紅帶,構成各種不規(guī)則的圖形或邊帶,又似古玉的沁色,非常漂亮耐看,不僅增加了美感,且豐富了層次。近年高仿宣德釉里紅瓷器,高凸效果幾可亂真,但缺乏上述這種豐富多彩的效果,釉里紅中心厚處不見氣泡,邊緣薄處有氣泡,且略有暈散現(xiàn)象,漏釉處見火石紅。器底的釉又與外釉與器內(nèi)釉有差異,比器內(nèi)釉稍桔皮紋,未泛綠色,圈足內(nèi)斂確有“抓不牢”之感,這些皆為宣德時的時代特征,新仿品常常忽視這種現(xiàn)象。
名震一時的宣德祭紅,有細微的棕眼,沒有玻璃質(zhì)感,但有較亮的寶光。棱角處出現(xiàn)潔白的“燈草邊”,為自然流淌所致,這是宣德祭紅的明顯的時代特征。不像后世仿品,白筋為人工涂抹,就顯得呆板,缺乏靈氣。宣德祭紅技術在當然很快失傳,直到康熙年間才由郎廷極督造成功,即為的“康熙郎窯紅”。郎紅脫透如玻璃,猩紅如牛血,渾身有窯變所致的牛紋毛,形如牛毛的金紅色細條隨流而下,精美異常,又氣勢磅礴,莊嚴非凡。據(jù)傳郎紅參以紅寶石為釉,因此又有“寶紅石”之稱。
與郎窯“寶石紅”齊名的則是“寶石藍”,藍大體上只有倆種,祭藍與寶石藍。祭藍和祭紅相同,沒有玻璃質(zhì)感,有明亮的寶光,而寶石藍較透,釉質(zhì)相對潤滋清亮,如同藍寶石晶瑩可人。明代的器品藍中帶紫,紫中有青,因此又有回青之說。乾隆朝的寶石藍有氣泡密集,因此多了棕眼。與同時代的祭藍相比,前者更肥厚且有透明度,而后者釉較薄,不透明。寶石藍多為官窯器,古玩界稱為天藍。比天藍釉更淡的一種,為天青,釉質(zhì)淡雅滋潤,有一種玉質(zhì)感,又有藕粉凍之感覺,非常精致高雅,也多為官窯器。這種天青瓷,近年仿制頗多,真品寶光內(nèi)斂,底足有磨損現(xiàn)象。多數(shù)傳世品底足都顯得清爽光潔,毫無涂抹作舊現(xiàn)象。
嘉靖時,青花瓷器主要采用石子青和回青配制的青料進行繪彩。《江西大志·陶書》記載:“回青淳,則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側(cè)色沉而不亮。沒兩加石,側(cè)筆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則顏色清亮。”回青鮮亮但暈散,石子青色深沉不亮,兩者摻和使用,呈色才能清亮宜人,這是瓷藝匠師們經(jīng)過長時間反復摸索試驗而形成的使用國產(chǎn)青料的經(jīng)驗,因而也就形成了嘉靖青花獨特的風采。有的同道一談起鑒定嘉靖官窯器,便追問青花中是否有青中泛紫現(xiàn)象。實際上,就目前傳世品來綜合考察,并不是所以的嘉靖青話都泛紫光,只是有一部分青花由于配料時,回青的比例略高時才會呈紫藍色,而大部分回青與石子青的比例適中,青花呈色只是較前朝清亮鮮麗些。
青花五彩是明宣德時首創(chuàng)的新品種,興盛于嘉靖以及清代康.雍.乾三朝。五彩屬于釉上彩,它是在已經(jīng)燒好的瓷器上進行彩繪后,再入彩釉中經(jīng)600°C—900°C之間的溫度烘烤而成。由于是低溫燒烤,所以能經(jīng)得住這樣溫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種類也最豐富。青花五彩是在燒成的青花器上添加各個顏色后再燒彩,確切地說是釉上.釉下兩層彩,以透明釉為中間層,釉下繪青花,釉上施五彩。釉上的彩繪部分在長久的使用和酸堿物質(zhì)的接觸中會逐漸損傷.氧化而脫落。青花五彩器經(jīng)歷了宣德時的創(chuàng)燒和嘉靖.萬歷時的風行之后,發(fā)展到清康熙時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高峰。尤其在彩料上除去明代已有的黃.紅.紫.白.綠. 等色料之外,又發(fā)明漆黑的墨彩.金黃的金彩和釉上藍彩,強烈而鮮明,亮艷無比,光彩奪目,而成為獨步一時的康熙五彩。
嘉靖彩瓷,價值藝林,清康熙朝就開始仿制,仿得十分逼真。民國時的仿品,其底釉不是明代典型的亮青釉,而是粉色的小波浪,紋釉面呈現(xiàn)出民過仿品“浪蕩釉”的特點。再看器身的紅綠彩,真品紅色是礬紅彩,紅中發(fā)紫如熟透的紅棗皮,濃稠發(fā)亮;綠色是銅綠彩,純正的綠色偏黃而透明,亮艷如翠。大紅大綠,熱烈奔放,紋飾的線條粗獷豪放,蒼勁有力,呈現(xiàn)出嘉靖紅綠彩器紅濃綠艷.大氣磅礴的獨特藝術氣息。款色藍中泛紫,沁入胎骨,有青金藍的味道。而仿品,紅彩薄而發(fā)黃,綠彩雖說是純綠透明,但夾雜許多細小的小黑點使釉面顯得很臟,款色與真品差異極大,是一種漂浮于釉表面的淺藍色,接近民國初年常見的洋藍色。
《飲流齋說瓷》云:“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這種說法很是恰當。康熙五彩中藍彩呈紫灰色,彩層特別厚,彩的四周有一層光暈,這種獨特的現(xiàn)象,是其他藍彩所沒有的,因此常作為鑒定康熙五彩的重要依據(jù)之一。黑彩有黑漆般的光澤,襯托在五彩的畫面中,不但增添了繪畫的色彩效果,而且十分醒目。
素三彩是彩色以黃.綠.紫為主,古玩界稱“黃辣子”,有時也加進孔雀藍.藕荷色等,和五彩瓷器以紅色為主調(diào)的風格截然不同,所以只要沒有紅色均稱之為素三彩。素三彩的創(chuàng)燒年代可以追溯到明代成年間。它是在唐三彩.宋三彩等低溫釉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只是唐.宋三彩皆為陶胎,而明.清均為瓷胎。清代素三彩的身價是在清末到民初間被到中國搜求古瓷的西方人哄抬起來的。特別是法國人,他們十分偏愛康熙素三彩。《飲流齋說瓷》謂“西人嗜瓷,聲價極高,一瓶之值,轍及萬金,以怪獸為最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同一年代而素三彩之品視他彩乃騰踴百倍。”所以在清末民初時出現(xiàn)了大量的素三彩仿器。光緒末年的名匠魏善成專門仿康熙素三彩,特別逼真,人稱“魏窯”。真正的康熙素三彩,彩色深濃而透明,釉厚色深,有柔和的光澤,款色青花色澤下沉而鮮麗,采用云南珠明料所寫。仿品色淡而薄,透明度差,釉表面多因經(jīng)過藥水處理,沒有光亮,光澤呆板。款識方面,由于書寫仿款謹慎,唯恐不似,愈發(fā)拘謹,字體結(jié)構松散,圓軟無力。近年電腦制版,款識以假亂真,更需綜合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