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兩朝金銅觀音拍場受寵
在金銅佛像收藏板塊,出自明代,特別是永宣兩朝,由宮廷鑄造的佛像歷來為人們所看重,觀音造像也不例外。目前位列金銅觀音造型成交排行第一位的即是一件明宣德十年制作的鎏金銅“南海觀音”坐像,在2011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這件高約78厘米的罕見精品以3314萬港元成交。
明代十分推崇藏傳佛教,藏傳佛教造像的制作在帝王的扶持下,在宮廷中得到了大力發展。仿效元朝,明代在宮廷專設造像機構,稱“佛作”,隸屬于“御用監”,制作藏式佛像。在當時賜封和西藏僧侶的朝覲活動中,朝廷便經常以宮廷制作的金銅佛像作為重要禮品賞賜或饋贈給西藏宗教上層人士。在明代宮廷佛教造像中,以永宣兩朝的制品為最佳。從現存實物看,這兩個時期造像的藝術風格和手法基本一致,都是在西藏定型的造像模式基礎上融入內陸傳統審美情趣、表現手法和工藝特點,是漢藏藝術完美融合的藝術模式。
其具體表現為:造像軀體渾厚,造型敦實,體態優美大方,面相寬平,雙目平直。衣紋都采取內陸傳統的寫實手法,有較強質感,工藝上采取內陸傳統的失蠟法鑄造,胎體厚重,表面都鍍金處理,金質純厚,亮麗悅目。蓮座處都有封藏。
明成祖朱棣是否誠信藏傳佛教,《明史?西域傳》謹以“兼崇其教”(指藏傳佛教)一筆帶過。治史諸家雖各有斷,但因史料見絀,迄今尚無定論。不過出于政治目的,成祖以推崇藏傳佛教為名,設法籠絡藏僧上層則是不爭的事實。其中金銅佛像作為回賜入貢藏僧首領的貴重禮品,把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造像元素精心整合,使之成為漢藏佛教信眾都能認同的造像藝術,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山企業家鄭華星花2.36億多港元請了一尊明代銅佛像,其實他本人并不是為了收藏,更不是為了投資!他本人信仰佛教,這尊佛像有它特殊意義:它屬于大明永樂宮廷造像。永樂皇帝在當時從鞏固自身政權考慮,為了增進中華文化的融合和民族的團結,召集了尼泊爾、蒙古、中原各地最頂尖的工匠,用最好的合金來鑄造這尊佛像,因此這尊佛像的誕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再一個它從美學角度來說,永樂時期的造像在整個佛像歷史長河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佛像制作水平達到了歷史巔峰。
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雖幾經興廢,仍在變革中發展。在影響中國的文學、藝術、哲學、建筑甚至生活習俗的同時,佛教造像也逐步淡化梵像風貌,展現出本土造像的神韻,顯示出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汲納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