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LD和APASL指南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陽性非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的HBV DNA閾值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升高閾值均高于EASL指南。但上述指南對于肝臟組織學病變達到明顯炎癥或纖維化的CHB患者均建議治療。
與上述指南不同,WHO指南未區分HBeAg狀態,基于大型人群隊列研究結果,建議年齡>30歲,ALT水平持續異常和高HBV復制水平(HBV DNA> 20000 IU)的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療。關于ALT升高的閾值,WHO與2016年AASLD指南將其定義為男性30 U/L和女性19 U/L,但2018年AASLD指南將其更新為男性35 U/L和女性25 U/L。
EASL指南建議對30歲以上、ALT持續正常和HBV DNA水平高的個體進行治療,無論肝臟組織纖維化階段,但證據水平低,弱推薦。所有指南均不推薦對免疫耐受CHB進行抗病毒治療。免疫耐受期我們通常定義為HBeAg陽性、ALT持續正常、HBV DNA高水平以及肝組織學無或輕微炎癥或纖維化。然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ALT并非評價肝臟炎癥程度的可靠指標,很大一部分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經肝活檢評估存在明顯的肝臟炎癥,這一比例可高達35%。
所以,在上述指南的基礎上,2019年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共同制定了新的慢乙肝診療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該指南進一步將慢乙肝治療適應證擴大化(表1),著重強調了ALT正常慢乙肝人群中年齡大于30歲且有乙肝肝硬化或乙肝肝癌家族史、HBV肝外表現(血管炎、腎損害等)、無創纖維化指標或肝活檢存在明顯炎癥或纖維化的患者應接受抗病毒治療。但肝活檢畢竟是有創檢查,可重復性低,阻礙了其臨床應用,目前一些新的無創指標如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定量水平(qAnti-HBc)等可作為評估肝臟組織病變的可靠指標,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