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晚會,央視節目組選擇把外景地放在了名不見經傳的江蘇小縣張家港,其實前兩天我剛剛從張家港回來,張家港這個地方真是有一些傳奇故事。
也借這個機會給大家講講張家港的兩個冷知識。
【冷知識1:張家港的港不是港口的意思,而是河流的意思。】
【冷知識2:張家港市可能是中國最年輕的縣級市!】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在長江泥沙堆積下,原先散落在長江中的數十個小沙洲才逐漸合并為南、中、北三個大沙洲;這也是張家港北部地區的雛形。
張家港的得名始于清朝康熙二年。
當年江陰縣衙打算修路,在勘探的時候發現這里有一條人工河卻沒有具體名稱。
當地人說明朝萬歷年間有一戶張姓人家搬遷至此;為了方便繁衍生息,張氏開圩塘,拓寬流漕,最后形成寬3丈,底寬1丈,長300余米的河道。
到了清代,河面已經寬達7丈,底寬3丈,重載木船可進出自如。
為了紀念張氏功績,于是江陰縣衙將此河命名為張家港,港是河流的意思。
張家港地處長江要道,交通以及軍事地位都非常重要。
1962年,常熟劃出14個公社和常陰沙農場,江陰劃出9個公社,建立沙洲縣,隸屬于蘇州地區。
1986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沙洲縣,以天然良港——張家港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隸屬于蘇州市。
那么問題來了:從62年算,張家港建縣不過60年,憑啥在全國縣域經濟排名中張家港能連續多年排在前三?
在上世紀90年代,張家港的書記秦振華直接說張家港要“三超一爭”,即“工業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建超昆山,各項工作爭第一”。
此言一出,當時有些老同志勸他說:“你已經干得很好了,把'超’字改為'學趕’,不要將來被動,騎在馬上下不來。”
秦振華直接說:“如果不爭第一,第二、第三都不可能得。”
在他的帶領下,張家港爭創了28個“全國第一”:取得了全國第一個長江內河港口開發權,建成了全國第一個內河型國家級保稅區,在全國第一個實施了城鄉社會保障統籌……
張家港也從蘇南“邊角料”完成了跨越式發展,成了明星城市。
1995年,領袖為張家港題寫了“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此后張家港傳遍全國。
現在張家港在打造江海第一灣,剛剛舉辦了長江文化節,我也有幸受邀參加,希望大家有機會都去張家港看看。
#2022中秋晚會##中秋傳統習俗知多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