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位于蘇州市最北端,土地總面積998.48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駐楊舍鎮。
張家港市原名沙洲縣,因境內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長江中的沙洲積漲成陸而得名。境內陸地以古長江岸線為界,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部屬老長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區,成陸時間在7000年以上,散落著零星山丘。北部屬新長江三角洲,由數十個沙洲積漲連接而成,成陸時間最早的約800年,目前還在繼續積漲擴大。
市區南部成陸比較早,歷史文化悠久,曾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漢高祖五年(前202)析延陵之地為暨陽鄉。因境地有暨陽湖,鄉因湖名。西晉太康二年(281),以暨陽鄉、南沙鄉和無錫北部,合置暨陽縣。東晉咸康七年(341),劃暨陽東為南沙縣。南朝梁太平元年(556)廢暨陽縣,置梁豐縣。隋代,南沙并入常熟縣,梁豐并入江陰縣。唐武德三年(620)復置暨陽縣。九年,并入江陰縣。此后1300多年間,該地屬常熟、江陰兩縣分治,直到1962年建沙洲縣。
宋代開始,境內北部沙洲在長江中積漲出水,并形成了夾江。為了加快成陸,擴大田地,人們在夾江中筑壩截流,圍圩造田。張家港之得名,源于清咸豐年間。當時,人們在老夾江口筑壩,鑿南套入江,因經過張家埭,即命名此港為張家港。清末民國初,境內北部曾成立沙洲市。從此,沙洲之名便正式使用。1926年10月26日,毛澤東署名潤之,在《響導》周報179期上發表了《江浙農民的痛苦及其反抗運動》一文,其中寫道:“江陰東鄉有一個名叫沙洲的地方,亦有農民反抗地主之事……。”文中的“沙洲”指的就是這里。1941年2月和1944年10月,中國共產黨曾兩次在這里建立沙洲縣民主政府。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準新設沙洲縣,命名的原因就是因為全縣有一半左右的土地由長江中沙洲積漲連接而成,“沙洲”二字可以反映這一成陸特色,而且正好沿襲了抗日民主政府的舊稱,故命名為沙洲縣。1962年1月1日,沙洲縣正式成立,隸蘇州專區。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隸屬蘇州市。為了進一步擴大張家港在國內外的影響,走“以港興市,以市促港”的經濟發展之路,1986年9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
歷史上,沙洲的經濟一直以農業為主。建國后一段時間,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在70%以上,是全國棉花出口的重要基地。1978年以后,鄉鎮工業崛起,發展迅猛。1985年,農村勞力的92%從農業轉移到工業。當年,工農業總產值33.7億元,比1980年增加2.3倍。其中工業產值占92%。張家港的港口建設起步于1968年,當時的上海港務局為了疏散物資運輸,決定在張家港設立碼頭,開辟輔助港。次年建成,1982年對外開放。到1985年,港口吞吐量3400萬噸,辟有7條國際貿易航線,成為我國四大集裝箱港口之一。從沙洲縣到張家港市地名的變更,也顯示了張家港由傳統的農業鄉村社會邁向新興工業、港口現代化城市的巨變。今天的張家港人,在“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激勵下,創下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奇跡:1984年創辦全國第一所縣辦大學——沙洲工學院;1992年建成全國惟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1994年列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第二位;1995年成為全國兩個文明建設的典型;2001年,全市GDP達306.8億元,財政收入32.08億元,兩年實現了翻一番。
張家港市政府駐楊舍鎮。這里曾經是暨陽縣、梁豐縣和沙洲縣的治所(另說暨陽縣治在江陰市東南長壽鎮南)。楊舍在五代時地近長江,是江防要塞。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載:“楊舍鎮,縣(江陰縣)東五十五里,舊有楊家灣(即谷瀆港),宋乾道六年(1170)……于楊家港東開河置閘,通行鹽船……自是商旅繁集,謂之楊舍鎮,為沿江要沖?!庇钟袀髡f,宋代楊姓中書舍人棄官隱居于此,有“楊舍人之墓”,因以為名。宋時設兵守衛。明代時,倭寇侵擾我國東海沿海,嘉靖三十四年(1555),“寇從茲地入,圍江陰,攻無錫,大肆焚戮,民靡寧居者三年,而禍猶未弭。”嘉靖三十七年,兵民日夜施造楊舍城堡,堡周長600丈,并設楊舍營。其中鄉民許蓉的事跡尤為后人稱頌。許蓉是楊舍鄉斜橋人,倭寇入侵江南時,他聚集族眾,督造城堡,進行抗擊。他親率6個兒子上工地筑城,并捐出全部家財,其他富戶受到影響也爭相捐款。未滿百日,城堡竣工。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軍入侵,長江戒嚴,清軍在斜橋港口的炮臺扼守。有一艘英艦抵港,看到軍容甚盛,不測深淺,怯而退去。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楊舍堡城,后與清軍反復爭奪,城垣遭到破壞。1923年,楊舍鎮士紳郭粹修以200元銀元向督軍署買下楊舍城垣,全部拆毀。1962年建縣時,全鎮只有兩條石塊鋪的街道,城區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人口7600人。經過當地人民自力更生的建設,到2001年時,鎮區已擴大到17平方公里,人口近20萬人。2003年,附近部分鄉鎮并入楊舍鎮,楊舍鎮鎮區擴大到152.8平方公里,其中城區30.8平方公里。市場繁榮,街道整潔,1992年被列為全國衛生城市。商業步行街繁華夜景,可與上海南京路、南京湖南路媲美。
張家港市山水并茂,風景秀麗。位于南沙鎮的香山,主峰高136.5米,四周有桃花澗、采香徑、藏軍洞、烽火臺、毗陵井等名勝古跡。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三次到香山,居住在梅花堂,并冒雨觀賞桃花澗的銀瀑飛流,留下了6首詩和2篇序。東渡苑風景區位于鹿苑鎮,唐高僧鑒真東渡日本連續五次失敗后,第六次于黃泗浦口(在今鹿苑鎮西北)啟航東渡成功。這里建有石質經幢一座,以志紀念。鳳凰鎮內有一座鳳凰山,傳說施耐庵曾在此隱居著作《水滸傳》,至今還留有洗硯池、蘸水潭和施耐庵衣冠冢等遺跡。
(作者:繆小詠)
(來源:江蘇地情網 《江蘇地名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