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岳主張按《傷寒論》的分類法,把便秘分為陽結、陰結兩類:有火的是陽結,無火的是陰結。小兒便秘,屬陽結者,多因燥熱內結和乳食積滯所致;屬陰結者,多因病后氣血兩虛而成。
(1)燥熱內結過食辛辣香燥之品,腸道積熱;或過用辛溫藥物,常可傷津耗液;或熱病之后,余熱留戀,燥熱內結腸道,津液不足,腸道干澀,傳導失常,致大便秘結。
(2)乳食積滯由于嬰、幼兒乳食不知自節,喂養不當,乳食不節,或過食肥甘生冷和難以消化之物,損傷腸胃,運化失常,停滯中焦,久而成積,積久化熱,積熱蘊結而致傳化失常,引起大便秘結不通。
(3)氣血兩虛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若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或吐衄便血,或壯熱大汗,或妄施攻下,使津液耗竭,均使身體虛弱,氣血兩衰。氣虛則大腸傳導無力;血虛則津液不能滋潤大腸。若病及于腎,真陰一虧,則腸道更為干涸;真陽一損,則不能蒸化津液,溫潤腸道,亦成便秘。
1.實證便秘多有小便黃赤,身熱心煩,舌紅苔黃或腹脹滿而痛,得溫反甚等實熱之兼證。
2.虛證便秘常見小便清長,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或腹痛綿綿,喜按,得溫則減等虛寒之兼證。
(一)實證便秘
1.燥熱便秘
證候表現:大便干結,排出困難,甚至便秘不通,腹脹不適,或兼嘔吐,口臭口瘡,面赤身熱,小便短黃,苔黃燥,指紋紫滯,脈滑實。
治法:清熱潤腸,開秘通便。
方劑:麻子仁丸(《傷寒論》)加減。
方解:方中用麻子仁味甘性平,人脾胃大腸經,益脾胃之陰,為君藥。杏仁甘平潤燥,人肺與大腸經,上肅肺氣,下潤大腸;芍藥苦酸微寒,人肝脾經,養血斂陰緩急,共為臣藥。大黃瀉熱,枳實破結,厚樸除滿,此三味為小承氣湯,輕下熱結,除胃腸燥熱,共為佐藥。蜂蜜甘潤,助麻仁潤腸,緩小承氣之攻下,使下而不傷正,為佐使藥。諸藥相合,使熱去、陰復、燥除,而大便自調。
加減:服用以丸劑為佳,若作煎劑則大黃后下,加郁李仁、瓜蔞仁更能增強潤下功能;口干舌燥可與增液湯合用;腹脹痛加廣木香、檳榔行氣通便。
2.氣滯便秘
證候表現:胸脅痞滿,噯氣頻作,胃納減少,欲便不便,甚則腹脹疼痛,舌質紅,苔白或膩,指紋紫,脈弦。
治法:理氣導滯,開秘通便。
方劑:六磨湯(《世醫得效方》)加減。
方解:方中木香、烏藥行氣,沉香降氣,三藥氣味相通,能人肝脾以解郁調氣,疏肝和胃。大黃、枳實、檳榔破氣行滯。諸藥共奏通下導滯之功。
加減:服后便通去大黃;胸脅痞滿甚加桔梗、瓜蔞、香附行氣開結;噯氣不除,加旋覆花、蘇子或蘇梗順氣降逆;氣郁化火,口干咽燥,加黃芩、天花粉清熱解郁。
3.食積便秘
證候表現:大便閉結,脘腹脹痛,不思乳食,手足心熱,小便黃少,舌苔黃膩,指紋紫滯,脈象沉實。
治法:消積導滯,開秘通便。
方劑: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方解:方中大黃為君,攻積瀉熱;枳實為臣,行氣消積,君臣相伍,共奏下積熱而除脹滿之功。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茯苓、澤瀉利水滲濕;白術健脾燥濕,并防黃芩、黃連苦寒敗胃;神曲消食健脾,共為佐藥。全方共奏消積導滯,清腸通便之功。本方以攻下濕熱積滯為主,適用于濕熱積滯互結腸胃。服后便通即停藥,以免攻伐太過,損傷正氣。
加減:若脹滿較重,可酌加木香、檳榔以理氣導滯;腸阻胃逆,嘔吐較甚,可加干姜、半夏以溫中止嘔。
(二)虛證便秘
1.血虛便秘
證候表現:面唇爪甲咣白無華,自覺目眩心悸,大便干結,努掙難下,舌質淡嫩,舌苔薄白,指紋色淡,脈細弱。
治法:養血潤燥,開秘通便。
方劑: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火麻仁、何首烏、枳殼。
方解:四物湯補血養陰;火麻仁潤腸通便;何首烏清熱生津養陰;枳殼破氣下行。諸藥共奏養血潤燥通便之功。
加減:亦可加郁李仁、柏子仁、淡蓯蓉等潤下之品;心悸加酸棗仁、柏子仁;若血虛有熱,兼見口干心煩。舌苔剝蝕,脈細數者,可加玄參、麥冬、丹皮、梔子;兼氣虛加人參、黃芪以益氣養血。
2.氣虛便秘
證候表現:神疲乏力,面色咣白,時有便意,大便并不干硬,但努掙乏力,用力則汗出氣短,便后疲乏,舌淡苔薄,指紋色淡,脈虛。
治法:益氣潤腸,開秘通便。
方劑:黃芪湯(《金匱翼》)加減。
方解:方中黃芪峻補肺脾之氣為君;麻仁、白蜜潤腸通便為臣;陳皮理氣為佐。
加減:汗多氣短,脈細者,與生脈散同用;若氣虛下陷,肛門窘迫,欲便而不能出者,宜加人參、升麻、柴胡之類。
下期內容 :治療便秘的單方驗方 兒科名家劉弼臣的小兒便秘其他療法
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下載“中醫智庫”App,獲取更多中醫知識、名家醫案、養生食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