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重在脾胃關鍵辨清虛實
小兒疾病,脾胃病居多,因此無論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還是其他系統病證,均要時時注意調理脾胃,維持升降、納化的正常功能,利于疾病的康復。
1.調理脾胃,宜分虛實
脾胃損傷,肺氣不通,乳食積滯,郁而發熱,是許多兒科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所以調理脾胃實為兒科證治的重要一環。調理脾胃,一法為消,一法為補,有余則消,不足則補,即《金匱要略》“補不足,損有余”之意,不能犯“虛虛實實”之戒。
小兒一般是實證多于虛證;由于易虛易實,又往往出現虛實互見之證。因此,既不能一味地去補,也不能一味地去消,有時在補的當中,需要佐以消導祛邪,有時 在消的時候要兼顧到扶正。如果是一般的停食夾痰,使用消導祛邪的方法,就可以達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如果體質素來虛弱,又有食積痰濁,則應當加用扶正的藥, 以奏扶正祛邪之效;如果只是脾胃虛弱,而無痰食停滯,則應使用補的方法,勿犯“攻邪傷正”之忌。
(1)單純實證,選保和丸
小兒由 于飲食不節,食量過大,可致食積停滯,痰食互結,影響脾胃運化,則變證隨生,如厭食、咳嗽、發熱等。對于此類病癥,沈師善用保和丸加減來消食祛疾,運脾和 胃。方中重用焦三仙及生內金,消食導滯以健脾;輔以萊菔子,既祛疾消食,又下氣通便,腑氣通則氣機暢;云苓、陳皮行氣健脾,祛痰化濁;痰食積而化熱,佐以 連翹來清熱散結;又加一味蘆根,以潤肺胃,防止熱邪傷陰。另外,方中還可酌加石菖蒲、郁金,加入祛痰散結、行氣解郁之力;加竹茹、枳殼,以清化熱痰。治療 實證時要注意,應用消導,不可過劑,中病即止。如攻伐太甚,脾氣復經消伐,愈慮其虛。故當慎用。
(2)單純虛證,香砂六君
小兒素 體虛弱,脾胃不健,易為邪侵,導致外感、消化不良等病,若無痰食積滯,純為脾虛之象,則應單純使用補法,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健脾和胃。方中黨參為主 藥,補中益氣,扶脾養胃;白術為輔,健脾燥濕,以助黨參健脾補氣;茯苓為佐,健脾滲濕,合白術以健脾;配以陳皮理氣燥濕祛痰;木香、砂仁醒脾以助健運;焦 三仙、生內金消食導滯助運化;公英為反佐之意。治療虛證應注意,小兒脾胃薄弱,虛固當補,然在補益之中,應佐以理氣之品,如木香、砂仁之類,以便補而不 滯。
(3)虛實夾雜,攻補兼施
小兒臟腑嬌弱,易為邪侵,很容易形成虛實夾雜之證,如《幼幼集成》云:“因本氣不足,脾胃素虧者, 多易傷食。”此類病證,既有脾胃虛弱,又有痰食積滯,有因虛而滯者,有因滯而虛者,或可積而化熱,皆應仔細辨別。沈師認為虛實夾雜證的治療應以祛邪為先, 扶正為后,祛邪勿傷正,扶正勿戀邪。選用方藥應在保和丸的基礎上加用健脾醒脾之藥,如白術、白扁豆、木香、砂仁等,扶正而不戀邪;勿用健脾燥濕藥,如蒼 術、半夏等,不利于正氣的恢復。應當做到消食不傷胃氣,運脾不致壅滯,攻補得當。
2.多種病還,勿忘消食
治療小兒病證,均應注意 消食導滯、健脾和胃,在消食健脾的基礎上,辨病、辨證治療。如發熱,為一外感發熱案,但小兒不思飲食、反復外感,證屬脾胃不健、衛外不固,治療則應在解表 退熱的同時,應用生芪健脾益氣固表,焦三仙、萊菔子和胃消導,脾胃健運,正氣強盛,利于外感表邪之去。再如咳嗽,為一外感咳嗽案,但小兒有痰不易咯、納食 減少的表現,此為痰食內停。治療時在方中加入焦三仙、生內金消食和胃;云苓、陳皮、木香、砂仁,醒脾助運,行氣祛痰,以絕生痰之源,并能健脾和胃,消除食 滯,食消痰祛,肺氣得宣,咳嗽易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