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禎/文
摘 要 《中庸》是儒家關于人格修養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自我完善、修身養性、塑造健全人格的道德哲學。本文將從心理學人格理論的角度,分析《中庸》所包含的人格思想,讓傳統文化蘊含的智慧重現華彩。
關鍵詞 中庸 人格理論 人格塑造
“人格”是一個含義廣泛的詞匯,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都對其有不同的解釋。我們一般所說的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品德等綜合的具有穩定性的外在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個人品德的修煉,有許多關于人格的闡述,如“性命論”等,但系統的人格理論,是近代以來在西方人格心理學影響下才開始建立的。
人格理論就是心理學家對人性及其差異進行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所采用的一套概念體系。人格理論從不同層面,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論、現象學理論、特質理論、生物學理論以及學習理論,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對人格的形成進行了闡釋,圍繞人格形成的原因、人格的構成、人的行為動機以及人格的塑造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下面我將結合這一思路,從三個方面對《中庸》所塑造的理想人格進行分析。
中庸。孔子稱“中庸其至矣乎”(第三章),將中庸看作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中庸即用中,用“中”的思維去處理問題,“中”主要指適度。中庸的極致是中和,達到中和以后,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在于是否能堅持中庸,小人行事肆無忌憚,不知收斂,都不符合中庸恰到好處的要求。孔子講“過猶不及”(《論語·先進》)也表達了同樣的含義,過度與不夠一樣,都是不適當的表現。而君子則能做到時時謹守中庸之道,牢牢握住不敢有片刻的放松。中庸之道看似簡單,實際卻很難做到,因為普通人總是容易自作聰明,走極端而不自知,犯“過”或者“不及”的錯誤。孔子在中庸里數次感慨:“道其不行矣夫”(第五章),甚至說“天下國家可均也……中庸不可能也”(第九章)。可見中庸在儒家人格體系中非常重要,其修煉的難度,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忠恕。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第十三章)說一個人如果做到忠恕,那么也就離道不遠了。所謂忠恕,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強加給別人。忠恕強調人要有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不強迫別人做違背意愿的事情。這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來體現“中庸”的思想。儒家修身先修己后化人,通過君子美好的言行來感化他人,形成道德示范吸引他人模仿,如春雨般潤物無聲,而不是粗暴地將意愿強施于他人,有失中庸之道。為什么說做到忠恕就離道不遠呢?因為君子要做到忠恕,需得放下心態,體察他人,理解他人之所想所需,這樣才能進一步感悟社會、自然運行的法則,致廣大的同時做到盡精微。
誠。《中庸》對“誠”有極高的評價,“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第二十章)認為真誠是天之道,追求真誠是人之道。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即可獲得,自然而然地就能符合天之道,符合人之道,這樣的人是圣人。那么如何做到“誠”?“擇善固執”是總的原則,選擇“善”并且執著追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具體方法,全方位提升個人修養。同時還要秉持著“弗措”的精神,不學懂、不問清、不想通、不辨明、不行之有效就不罷休;要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韌性,去彌補自己的缺點。由此可見,“誠”主要強調的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執著精神,是對至善的不懈追求。
孟云飛書法 賢均從眾
人格動力即人的行為產生的內在動機。《中庸》脫自《禮記》,在人生理想上與《大學》修、齊、治、平循序漸進的道路相統一。
修身。《中庸》用很大篇幅論述修身修德,什么是最高的德行,如何做到最高的德行,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是什么,中庸之道難行于世的原因是什么……通過這些論述,來指導人們如何成為君子,如何完善自己的德行。孔子贊美回的為人,堅持中庸不放棄:“回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八章)。贊美寬柔教人的南方之強“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第十章),描述了一個遺世獨立,不同流合污的至強君子形象:“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第十章)可見,不斷完善人格成為君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君子之上是圣人,有大德的圣人會承受天命。所以修德是儒家完成治世理想的前提條件和必經之路。
齊家。“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第十五章)《中庸》把君子之道的修煉比作走遠路和登高,要從腳下開始,而使家庭和順就是修煉的起點:“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那么父母就會感到順心。孔子認為歷代最無憂的王是周文王,因為他有英明的父親開創基業,又有勇武的兒子繼承他的遺志,讓他得以被天下人尊為天子。儒家的家庭思想以“孝”為核心,將父子關系置于其他一切關系的優先位置之上,善于繼先人之志、述先人之事就是守孝道,也是修君子之道的內驅動力之一。此外,《中庸》里還論述了安葬、祭祀以及奏樂等等的禮儀,要按照長幼來區分先后,按照先后來區分尊卑,用最高的禮節來對待亡故的先人,從行為規范上更加強化了“孝”的思想。可見在家庭生活中,“孝”是一切行為的最高準則。
治國平天下。孔子把政事比作蘆葦,為政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施政的人的德行是否高尚:“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第二十章)天下有五種倫常關系:君臣,父子,夫婦,昆弟以及朋友之交,要處理好這五種關系需具備仁、智、勇這三種德行。這三種德行有的人生來就知道,有的人通過學習懂得,有的人主動去踐行,有的人是為了某種好處,但不論是什么原因,只要實行起來,結果就是一樣的。君子只有知道如何修行品德,才能知道如何去治理國家。治理國家有九條原則:“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這九條原則以修身起,以懷諸侯止,逐漸遞進,所蘊含的都是同樣的內核:仁、義。“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君子只有努力做到愛人、親賢,才能管理人民,治理天下。
慎獨。《中庸》第一章講君子不能讓“道”有片刻離開,所以,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更加戒備謹慎的,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有敬畏之心,“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第一章)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應更加謹慎。“中庸”之道難于堅持,是因為人在有監督的環境下約束自己很容易,但在獨處的時候要做到律己很難。因此,“慎獨”是對君子德行的更高要求。“慎獨”需得摒棄世俗功利的誘惑,耐得住寂寞,“遁世不見知而不悔”(第十一章),這樣才能在修道的路上堅持下去,體會“道”的廣大精微。“慎獨”體現了儒家理想人格的高度自律,強調了修道的非功利性。雖然君子修身的終點是“治國平天下”,但那是成為君子后自然而然帶來的福利,不是修道的目的。
素位而行。“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第十四章),意思是君子要安于現在的位置,不要做超出身份的事情。處富貴就安于富貴,處貧賤就安于貧賤,在任何位置都能安然自得才是君子之道。處在上位的人不欺下,處在下位的人不媚上,在自己的崗位上腳踏實地、埋頭鉆研,做出屬于自己的貢獻,這對于日益浮躁的當前社會來說尤為可貴。素位而行并不是因循守舊,不知革新,而是說每個人都要積極適應現狀,做好眼前以等待機會,不要鋌而走險妄圖獲得僥幸。子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第十七章)只要專注于個人德行的提升,名利和健康自然都會得到。素位而行也體現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無論處在什么樣的位置,都能接受自己的處境,做出積極應對,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
致曲。《中庸》里講人要做到“誠”有兩種途徑:自誠明,即天性“誠”的人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道理;自明誠,普通人能通過教育明白道理,然后做到“誠”。第一種人是圣人,第二種人則是次之的賢人。圣人天生可以做到“誠”,而普通人則要通過“致曲”來達到。“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第二十三章)“致曲”就是致力于某一方面,普通人可以致力于某一方面,通過教育和修養使才能顯著,經過“形、著、明、動、變、化”的階段,達到“至誠”。“致曲”可以說是一個普通人修道的行動指南,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發掘自身的天賦激發潛力,無限趨近于圣人。
當然,《中庸》關于人格的論述不止這些,以上僅摘取了其中的部分觀點。《中庸》對于儒家人格的塑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充分發掘其內涵,在當代仍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 康有為.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 郭永玉主編.走進心理學系列教材人格心理學綱要[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