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簡單的區分寒、熱、虛、實。
寒熱可以從飲水喜好、手足感覺、情緒狀態、面色苔色、脈位脈率、二便情況體現。
(即喝水多)、喜冷飲(喝涼水),手足熱、手腳心出汗,煩躁,面熱赤、苔黃,脈表淺容易摸到、脈率快(正常70-90次/分),小便黃、少,大便干(甚至不通),為熱證。
喜熱飲,手足不溫、蜷縮,淡漠,面色白、苔白,脈里沉不易摸到、脈率慢(大概60次/分以下),小便量多,大便稀溏,為寒證。
為什么說是“通常情況下”
太冷了水凍住了大便不也干么,太熱了都融化了大便不也稀溏。而且寒證也可以轉化為熱證,這時候就要搞清楚因果,哪個是先出現的,哪個是后出現的。另外寒證熱證也可以同時出現,比如口腔潰瘍經常出現,但是大便又不成形,這時候就要搞清楚主次矛盾,哪個是主要的,其實也就是寒熱哪一類癥狀多,雖說可以寒熱同治,但劑量配比有區別呀。
虛實可以從飲食、語聲、二便、脈力體現。
通常情況下,飲食少,不愛說話(懶言)、聲音低弱、氣短,大便不成形,脈弱無力,無虛證。因為肚子里空空的,所以喜按,按上去無不適感,甚至舒服。
通常情況下,飲食正常,聲音洪亮有力、氣粗/氣促,大便成形,脈強有力,為實證。實證多有飲食停滯,或者大便不通,所以肚子脹痛,不喜觸按。
寒熱虛實,兩兩結合就有虛寒、虛熱、實寒、實熱,再和表里結合就有里實寒、表實熱等,再互相兼夾就有表虛寒里實熱。
所以《素問》里說“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意思是發現規律找到本質,萬變不離其宗,找不到規律,千頭萬緒,那就是剪不斷理還亂。
今天介紹理中丸,用于中焦虛寒證。
腹痛喜溫,嘔吐下利,腹滿不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沉遲。
人參、干姜、炙甘草、白術,各9g。
中焦指的是人體中間的部位,多是指肝膽脾胃。肝膽一般以實熱多見,有寒但多不是虛寒,所以中焦虛寒看起來不知道具體說啥,但在中醫一般都指代脾胃虛寒。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
受納就是裝東西,如果未出現問題裝東西就異常。比如食欲減退、不想吃,這是虛不能納,而食物旺盛、吃了就餓,這是胃火旺盛消谷善饑。
腐熟就像電飯煲里的米飯,水和米混在一起,不加熱就永遠不會變成米飯。所以嘔吐物、大便里發現有不消化的食物,就能說明問題。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剛吃完就吐自然沒消化,一般指的是胃排空(理論上大概半小時)該消化完了,可能都到下一頓飯或者第二天了,吐出來還有上一頓、前一天的食物。
我們經常說什么東西吃多了,打個嗝還能聞到味道,這就能說明一些問題了。
我們常說的“消化”是啥意思?
消是消減,是量變,多是指食物受胃的研磨擠壓而變小的過程。
化是轉化,是質變,都是在一系列酶的參與下發生的代謝過程。比如胃酸、膽汁、胰液就參與其中。
胃主要是消,參與化;脾主要是化,參與消。
脾主運化的“化”就不用多解釋了,運就是轉輸傳遞運動全身。
上面這個過程,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是有方向的?
胃排空是向腸道里排,所謂“胃氣下降”;脾轉輸全身是向上運,所謂“脾氣上升”,能送上天,自己就能掉下來,所以一個“升”字為啥能代表能到全身。
正常情況胃降脾升,出現問題了,那就是胃升脾降。
胃氣上升則呃逆嘔吐,脾氣下降則泄瀉不止,我們這個方子“中焦”為啥說的是脾胃,你一看出現嘔吐下利,這不就對應上了么。
了解更多中醫養生中藥本草基礎知識
那如果脾胃該動不動了呢?畢竟虛寒也是寒呀,大冷天誰想動呢?
飲食停滯就見到腹滿、腹痛了。
又是因為寒,所以喜溫、不渴、脈沉遲。因為虛,氣血不能生化,所以黏膜沒有血色,自然就面白舌淡了。
這些情況在我們知道寒熱虛實的要點、中焦脾胃的作用之后,不難理解。
那為啥會出現脾胃虛寒的情況呢?
①脾胃本來就虛
身體素質不行,吃得少,自然能量產生就不夠,這叫“寒從中生”。
②外寒侵襲
比如冬天吃飽了一吹風拉肚子,又比如夏天睡覺打地鋪,再比如到深山老林里徒步甚至露營,早晚的“霧氣”便是寒濕。
③過食生冷
吃冷的會這樣很正常,為啥生的也會?生的多半就是冷的,而且吃進來是不是要消耗更多的陽氣來消化它?吃熟的就需要專注干好本職工作,吃生的我還得從淘米煮飯開始,時間變長、消耗自然變大。
④過用寒涼
這主要是治療不當,損傷陽氣。比如清熱解毒的藥用多了,又比如通下之力太強,泄瀉過度。
因此,總結起來就兩條:第一脾胃虛而生寒,第二折騰脾胃變虛而寒。
從最終狀態看,都是虛寒嘛,說那么多廢話干啥?分清楚因果、先后,才能調整配伍結構和使用劑量。
不注意配伍結構,一個方子本來6-10個藥,就會變成20個藥,藥一多就會打架,出現意外的概率會變高。濫竽充數的人一多,那就掩蓋了干活之人的功勞,濫竽充數不指手畫腳也不耽誤做事,就怕它們不甘寂寞,影響療效。
不注意劑量選擇,比如用熱藥治療寒證,用多了不就又變成熱證上火了?那就再加點寒藥降火,用多了不就又變成寒證泄瀉了?就跟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一樣,沒完了!
理中丸雖然只有四個藥但都是溫藥,可以用于虛寒。哪個起主要作用,就看你想干嘛!
人參甘溫補氣健脾,促進運化,比如失血、失水過多,那就要以人參大補元氣為主。大家想想大冬天上個廁所,是不是感覺體溫都下降了,因為水吸熱,排出去會帶走熱量嘛!所以大失血的人為啥面色蒼白、手腳冰涼,同理女性如果月經不多也會見到虛寒。這時候大家都知道,要補、要溫,但起效時間有差距啊。
人參的“大”補元氣,就不一樣了,起效快、效果好,所以中焦虛寒,大家不要只是簡簡單單理解為腹瀉多了變虛了。只要是“水”,能帶走熱量的,都應該歸納到這個范圍里。
干姜大辛大熱,直入脾胃,振奮陽氣。辛則能散,溫則祛寒,最顯著的作用就是止痛。“寒性收引”,收就是關閉、引就是牽扯,因此寒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導致氣血運行遲緩而有疼痛,大家想想冬天,這里痛那里痛的情況是不是比先天顯著增多?
因此過食生冷、寒藥太過所致的,要以干姜溫中散寒為主,這叫“扶陽而抑陰”。
白術健脾燥濕,配合人參恢復脾胃升降功能,燥濕就可以止瀉,換個角度是不是也可以止嘔?
如果是以腹滿腹脹,飲食減退為代表的,那就要運脾開胃呀!干姜散寒就好像開暖氣,人參補氣就好像送貨到家,服務做得再到位,自己不努力,那也是干著急!
甘草甘溫益氣補中配合人參、白術,緩急止痛配合干姜,所以又能調和諸藥。
通過上面的敘述,各位應該理解什么叫“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虛-人參,寒-干姜,不運-白術,這其實只是表層的。
更深層的是藥物劑型。本方叫理中丸,“丸者緩也”,適用于輕證。如果是急證、重證,可以煎湯服用,“湯者蕩也”。波濤洶涌、瀑布之下,沒有什么能夠留存的,是為蕩。
我們一直強調,治病是一個綜合方案,不僅要注意用藥劑量、配伍,還要注意煎法、服法、使用禁忌。一邊吃藥,一邊放縱,那不是邊熬夜邊敷面膜,尋求心里安慰。
所以起居主要保暖、飲食注意寒溫,這些基本操作就不談了。重點提下服用方法,除了根據主要癥狀調整藥量之外,一定要用溫水送服,最好是喝熱粥一晚,再穿好衣服蓋上被子。
粥是米谷之精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容易消化;喝熱粥就是喝熱水的加強版,迅速的使得手足不溫、腹痛喜溫喜按的情況得到緩解。
穿衣蓋被就是不讓補進來的“熱量”散失掉,前面我們不是說還有外寒入侵導致的嘛?微微出汗,氣血通調的表現。
這一條龍服務,全方位兼顧,叫“理中”很合適吧?
理中丸有中成藥可以選用,但是可能不好買。可以用附子理中丸代替,加入附子之后溫散的力量得到加強。
因為北方是苦寒之地,所以需要增強祛寒的力量,同仁堂又在北方,所以附子理中丸比較容易購買。
原價:199元/30小包/1盒
粉絲價:99元/30小包/1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