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城原名汝墳,是中原先秦古城之一,今屬平輿縣老王崗鄉(xiāng)。據(jù)當?shù)匚氖饭ぷ髡呖甲C,不但《詩經(jīng)·國風·周南》的《關睢》、《汝墳》等11篇詩作創(chuàng)作于此,而且還是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周姓的發(fā)祥地。安城安城故城位于今平輿縣城西南17.5公里處的興旺店村委劉莊、朱岡村一帶。
史書記載,周平王東遷洛陽,封其子周烈為汝墳侯。秦滅東周,十九世孫周邕失去侯位。劉邦建立大漢,恢復其周姓侯爵,將周邕的孫子周仁復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居安城,后世也寫作安成。從此,安城周氏作為世襲望族,經(jīng)漢、魏、晉、隋、唐,英才輩出,千年不衰,青史留名。
要說安城周氏,饒不開周燕。
周燕,字少卿,是汝墳侯周仁五世孫,成年后,任郡決曹掾。當時的汝南郡守準備枉殺囚徒。作為監(jiān)斬官的周燕向太守面諫,狡詐的太守對此置之不理。看到被囚的家人到處喊冤,又都被太守抓去拷打,周燕又一次向太守求情,說,愿意把這些囚犯的冤屈都寫出來,署上自己的名字。太守大怒,稱周燕“真是有病”。有一同事告知周燕說,你這么做,是要被上司怪罪的,你都把罪攔到自己身上,如有一句話牽扯到太守,他就用刀宰了你。隨后,太守便把周燕收監(jiān)。后雖然天天遭受拷打折磨,但周燕辭無屈撓。最后,當聽說太守下令要對他行刀鋸之刑,于是絕食而死。不久,周燕便被平反昭雪。他的5個兒子各有所成。大兒子周輿任重合令,二子周羽任櫟陽令,三子周仲任東海太守,四子周明任袞州刺史,五子周良任穎陽令,被當時的天下人稱為“安城五龍”。
安城周姓,從周燕開始,除了他的五個兒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傳者多達百人,且為官者甚多。名氣較大的有:零陵太守周嘉、重合令周磐、河南尹、光祿勛大夫周暢、泰山太守周乘、御史中丞揚州刺史射陽侯周浚、徐州刺史補尚書郎周馥、吏部尚書左仆射贈光祿大夫周顗、揚烈將軍賜潯陽侯贈征西將軍周訪、益州刺史贈龍驤將軍周虎、潯陽太守周光、犍為太守周楚、太子中書舍人廬陵內(nèi)史周朗、國子博士中書侍郎周顒、尚書祠郎郎太子詹事周舍、吏部待郎周宏正、太常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周宏讓、昌州刺史太常卿光祿大夫周宏直、尚書贈散騎常侍太常卿周確、平北將軍加封武昌郡公周靈、宜城太守周法僧、定襄太守贈武衛(wèi)大將軍周法尚、集賢殿學士江西觀察使義成節(jié)度使周墀、御史中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周允元等等。這些人都是周燕的后人,且多是父子、兄弟,其中不乏忠君、善政與博學之人。
比如周嘉,他是周燕的四世孫,曾任汝南郡主簿。王莽末年,群賊入汝陽城,周嘉曾和當時的太守何敞一起討賊。何敞為亂箭所傷,守軍大敗。賊兵包圍汝陽城幾十重,突圍時官兵與賊兵白刃交戰(zhàn),此時周嘉以身體護著太守向外突圍,卻陷入賊兵重圍。周嘉不顧自己生死,大聲對著賊人說,你們皆為士兵,要聽上司的話。我既然是太守的部下,就請以自己的命贖太守不死。說罷仰天哭號。賊兵見此,皆稱此人真義士也,給其車馬遣送之。后來光武帝召見周嘉時問起此事,周嘉回答,太守被傷,命懸寇手,臣實在害怕不能死難。光武帝感嘆良久,說,此忠士也。 周嘉之弟周暢,任河南尹時,夏旱,久禱無應,周暢日夜收葬餓死的流民,達一萬人。比如周虎,是潯陽侯周訪之孫。寧康初年任梓潼太守時,符堅部將楊安侵犯梓潼,周虎固守城池。周虎遣步騎送母親和妻子去江陵時,為符堅部將朱彤所獲,無奈而降。符堅想重用他為尚書郎,周虎堅拒辭不受,說,蒙國厚恩,以至今日,因老母被獲才失節(jié)至此,雖給公侯之貴,不以為榮,況給了個尚書郎。后在符堅軍隊里密謀殺掉符堅,被符堅抓去問話。符堅問他為何這么做,周虎答:昔日高漸離、豫讓雖是燕晉的臣民,猶漆身吞炭不忘忠節(jié),我生為晉臣,死為晉鬼,不要再問了。氣得符堅大聲嚷道,今我殺你反成全了你的名聲。遂把他送進牢房,嚴刑拷打,并徙于太原,后周虎因病而卒。其子周興迎致其喪。將軍謝元親臨哭之,并上書請表其忠節(jié)。孝武帝詔曰,虎勵志貞亮,無愧古烈,未及拔身,奄殞厥命,甄表義節(jié),國之典也。比如周允元,唐武則天時官至御史中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有一次,武則天宴請大臣,下詔讓大臣們傳善言。周允元因不滿武則天的一些做法,秉筆直書:“恥其君不如堯舜。”武三思劾欲殺之,幸虧武則天沒在意,說:“聞其言足以戒,安得為過耶?”這才免遭一難。
在汝南安城一脈相承的周氏大姓中間,為官者最有名之人當數(shù)晉朝的周浚、周顗父子。
周浚字開林,他的父親周裴官至少府卿。周浚自幼秉承家教,天資聰穎,性格果斷剛烈,善于識別人才。同鄉(xiāng)人史曜,出身平民,雖有才學,卻沒有人知道,周浚卻對他一見如故,引以為友,還把自己的妹子嫁給了他。后來史曜果然官至中書郎,留名后世。周浚年輕時,州郡先后征召他出來做官,周浚都沒有答應。三國時期他在魏國做官,為尚書郎,逐步遷升為御史中丞、揚州(今屬江蘇)刺史,封射陽侯。當初他隨王渾伐吳,攻破江西屯戌,與孫皓中軍大戰(zhàn),斬吳丞相張悌首級,俘敵萬計,以功進封侯位,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當初,東吳還沒有收復的時候, 周浚領兵駐守在弋陽。南北相互來往貿(mào)易,雙方的軍隊就襲擊對方的客商作為戰(zhàn)功。東吳大將蔡敏駐守在沔中,他的兄長蔡珪也是大將,駐守在秣陵。蔡珪給蔡敏寫信說:“古人交兵,使者在中間,一定要有信義,才能讓對方看得起。可我聽說你們邊境上,常常發(fā)生相互襲奪客商的事,這是不可行的,弟弟你一定要慎重處理,不要為一些小利而忘了大義。”守候的人得到了蔡珪的這封信,把它呈給周浚,周浚說:“這人是個君子。”等到渡江以后,就到處尋找蔡珪,終于找到了他,問他是哪里人,回答說是汝南人。王浚就和他說笑話:“我本來就懷疑東吳無君子,還真讓我說中了,你果然是我家鄉(xiāng)人。”太康六年(285年)周浚升任侍中。接著又代理王渾都督揚州各項軍務,拜為安東將軍。太康九年(288年)病死在揚州任上,終年69歲。晉武帝司馬炎念他功勛卓著,賜厚葬,并讓他的長子周顗 領襲爵位。
周顗也是歷史上有名之人,因終日醉酒三日不醒,被時人稱為“三日仆射“。雖然如此,但周顗并不是只會喝酒的吏部尚書左仆射,而是既有善政又性寬厚、重友情之人。此人曾與朝中重臣導甚密。一次二人酒醉,王導頭枕在周顗腿上,指著周的肚子問,此中猶何物?周回答:此中空洞無物,然能容卿輩數(shù)百人。但這個和善之人,因在一次宴會上和皇帝頂了嘴,被皇帝一怒而殺。當時皇帝問: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堯舜?周顗厲聲說,雖同人主,何德復比圣世,帝怒,周入獄,恰此時其又與朝中大臣王敦結(jié)仇,遂被其誣諂而殺。死后抄家時,僅得幾只盛著舊棉花的破竹簍,酒五甕,米數(shù)石,在位者皆服其清貧。后悔不及的皇帝追贈其為光祿大夫。 當然,安城周氏中除了為官為宦者,也不乏不愿為官的清流和著作等身的才子,譬如周磐、周燮、周顒、周宏正。 周磐,字堅伯,從小就好禮有行,非典謨不言,少游京師學《尚書·洪范》、《左氏春秋》,諸儒宗之。周磐雖為望族,但居貧養(yǎng)母,儉薄不充,中年時曾一度為官,但不久便思母棄官還鄉(xiāng)。母親死后,悲痛終日,遂建廬舍于母親墳冢之側(cè),從此教授門徒達千人。后朝廷又要征其官,周磐說,我回來后,守著母親的墳冢教授弟子,不以榮利滑其生術,為什么還要再做官呢? 周燮,此人生而斂頤折額,丑狀駭人,其母曾想把他扔掉,其父不允,說,吾聞圣賢,多有異貌,興我宗者,此兒也,后果應驗。周燮10歲即通詩論,精《易經(jīng)》,不讀非圣賢之書,不修非圣賢之好,將自己的茅舍蓋在田畔,耕田捕魚,非身所耕、漁,則不食。清汝陽縣令編撰的《汝陽縣志》中的地圖還在今老王崗一帶明確有“周燮故里”的建筑在。 周顒,字彥倫,他是晉朝左光祿大夫周顗的七世孫。周颙年輕時博讀百家之書,才華過人。他的族祖周朗,把他帶到海陵國做了侍郎。益州刺史蕭惠開見了,很賞識他,就帶他入蜀,讓他做了厲鋒將軍,兼職肥鄉(xiāng)、成都二縣的縣令,還任蕭惠開輔國府的參軍、府主簿等職。周颙后來隨蕭惠開回到了京都。當時的宋明帝頗好玄理,因為知道周颙精通《老子》、《易經(jīng)》,尤其擅長佛理,深愛其才,經(jīng)常召周颙入殿,對坐談論。宋明帝雖然相信鬼神,但他性格不定,殺罰無常,周颙雖然不敢明著對他進行勸諫,卻能在與他談論佛經(jīng)時,引用“因緣罪福”的說法進行開導。宋明帝有時也會被他的話所打動,稍有改過。元徽初年他出任剡令,政績顯著,恩惠于民,調(diào)任以后老百姓還常常思念他。
周颙不僅長于佛理,而且與人對答,言辭華麗,從不失口。他平常喜歡住在山中佛寺里靜修,平時只吃蔬菜素面,不食葷腥,清貧寡欲,雖然也有妻子兒女,卻喜歡一個人獨處山舍。當時有個叫王儉的朝臣問他:“你在山中都吃什么呀?”周颙回答:“赤米白鹽,綠葵紫蓼。”文惠太子也曾問他:“什么時節(jié)吃什么菜味道最好?”周颙回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他升任國子博士后,還像過去一樣堅持寫作,一生著書16卷。齊武帝永明年間,周颙借鑒轉(zhuǎn)讀佛經(jīng)之聲,對漢語語音的天然聲調(diào)進行規(guī)范,總結(jié)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從而寫出了聲律說名著《四聲切韻》,傳之后世。
周颙的兒子周舍字升逸,小時候十分聰潁。周颙也認為他這個兒子不同尋常,臨死的時候?qū)χ苌嵴f:“你不愁沒有富貴,但一定要記著,應當堅持用道德的標準來衡量它。”周舍長大以后,學識淵博,觸類旁通,尤其精通義理,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十分重視觀點正確,論據(jù)充分。由于為人忠厚,能力出眾,周舍一路遷升:尚書吏部郎,太子右衛(wèi)率,右衛(wèi)將軍。他的職務雖然一再升遷,他卻只是留在府衙里,默默地忙碌著,很少有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的時間。當時梁朝才得天下,百廢待興,周舍夜以繼日,為梁朝制定了許多禮儀法規(guī),就連國史詔誥、儀體法律、軍旅計劃等等,也都要他一個人起草。他日夜侍候皇上,參預機密大事,二十多年不曾離開過。周舍平時喜歡辯論,與人隨意交談說笑,一天到晚可以不停口,卻從沒有一句話泄漏過國家的機密大事,大家為此特別佩服他。周舍生性儉素,穿的衣服,用的器具,睡的床席,都和貧窮的老百姓一個樣。他的居室總是積滿塵埃,中間用荻草隔開,壞了也不維修。
普通五年,南津司得到武陵太守白渦的彈劾信,說周舍曾收過面錢百萬,南津司以此上報。雖然查無實據(jù),但周舍仍然受到牽連,遷為右驍騎將軍、知太子詹事。受到這次打擊,周舍心里難過極了,當年就病死了,年僅56歲。皇帝親臨痛哭,追悔不已,哀慟左右,謚曰簡子。第二年又下詔說:“故侍中、護軍將軍簡子舍,義該玄儒,博窮文史,奉親能孝,事君盡忠,歷掌機密,清貞自居。食不重味,身靡兼衣。終亡之日,內(nèi)無妻妾,外無田宅,兩兒單貧,有過古烈。往者,南司白渦之劾,恐外議謂朕有私,致此黜免,追愧若人一介之善。外可量加褒異,以旌善人。”周舍有文集20卷流傳后世。
周颙的孫子周宏正,官至太子詹事。他的父親周寶始,任梁朝的司徒祭酒,很早就死了,他與弟弟周弘讓、周弘直一起,被任職侍中護軍的伯父周舍收養(yǎng)。十歲時,精通《老子》、《周易》等書。周舍與他談話,總是很吃驚,說:“看你如此聰明機智、敏捷伶俐,后世的名聲,一定在我之上啊。”河東的裴子野對他很賞識,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15歲時,被征召補充為國子監(jiān)生,還在國學里講《周易》,學生們爭相傳抄他的講稿。因為春天才入學,冬天就要應舉,學校管理部門說他在校學習的時間太短,不讓他參加考試。博士就親自來洽談,說:“周弘正他還年不滿十八,就能自講一經(jīng),雖說是個學生,實際上堪為師表,不用策試了。”一出仕就任梁太學博士。晉安王是丹陽尹,讓他當主簿。外放任鄴令。他的母親去世后,周弘正辭官守孝,孝滿后歷任曲阿、安吉令,普通年間任司義侍郎。周弘正遷升國子博士后,在城西設立士林館,自己住在那里講學。一時間不論是朝廷官員還是民間士子,都來聽他講學,感到受益匪淺。周弘正學識淵博,看問題高瞻遠矚。大同末年,他曾對弟弟周弘讓說:“國家就要有厄運了,幾年內(nèi)當有兵起,我和你都不知道要逃到哪里去呢。”等到梁武帝接納了侯景,他馬上看出了問題的嚴重性,對周弘讓說:“動亂就要開始了。”不久侯景作亂,京城陷落,王僧辯帶兵討伐侯景,他的弟弟周弘直、周弘讓立即領兵響應。元帝感念他們兄弟忠勇,授周弘正為黃門侍郎,直侍中省,很快又遷升為左民尚書、散騎常侍。 敬帝時任大司馬王僧辯的長史,行揚州事。太平元年,任侍中,領國子祭酒,遷升太常卿、都官尚書。高祖受禪,任太子詹事。天嘉元年,仍任侍中、國子祭酒,親自去長安迎接高宗,三年后才從周朝回來,詔授金紫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領慈訓太仆。廢帝時,周弘正任都官尚書、總知五禮事,仍授太傅長史,加明威將軍。高宗即位,遷升特進,重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扶。太建五年特許到東宮講《論語》、《孝經(jīng)》,太子因為周弘正是朝廷老臣,德高望重,對他十分敬重,虛心求教。天嘉六年他病死于任上,時年79歲。謚曰簡子。所著《周易講疏》16卷,《論語疏》11卷,《莊子疏》8卷,《老子疏》5卷,《孝經(jīng)疏》2卷,《集》20卷,流傳于世。他的兒子周墳,官至吏部郎。 周弘正的兩個弟弟:周弘讓性格簡素,博學多通,天嘉初,以白衣領太常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周弘直幼而聰敏,初任梁太學博士。天嘉中,歷國子博士、廬陵王長史、尚書左丞、領羽林監(jiān)、中散大夫、秘書監(jiān),掌國史,遷太常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周宏正、周宏讓、周宏直三兄弟還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各有詩篇傳世。老王崗安城周姓,自漢朝一脈相承,歷時千載,代代人才輩出,此現(xiàn)象幾乎能稱奇跡。可惜自宋朝以來,老王崗安城周氏家族,經(jīng)歷戰(zhàn)亂,紛紛外出做官或逃亡外地,最終遍布全國,又多集中在江浙一帶,而留居安城的周姓后人,已經(jīng)多是平民百姓。不由人不油然生嘆: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來源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