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并存的周氏三大郡望家族
汝南郡·沛國郡·廬江郡
汝南郡,是以東周第一位周王平王子姬烈封汝墳侯形成的第一個周氏郡望。地點在當時的汝南(后稱上蔡,今為河南平輿),漢設汝南郡(今河南駐馬店市及安徽省阜陽西部地區),漢初,西漢武帝為彰顯皇權的正統性,尋找周氏王族后裔敕封以嗣續周王后代,於是汝南郡的周仁便復封為'汝汶侯'。周仁,是周秀的兒子,字季房,賜號'正'公。以地濕,徙于安城(今河南平輿縣老王崗)
周仁,有十個兒子,都因周仁的爵位享受蔭功,先后做了西漢的官吏,其中八個兒子去了東南一帶做官,并定居下來,聚族而居形成了新的郡望。唯留長子周球與幼子穩居汝南,后依長嫡次庶的繼承貫例,周球承襲了周仁的'汝墳侯'爵位。
為記錄家族的分遷情況,周球主持編修了《周氏家譜》。這就是歷史上稱的《周<長>球譜》(見《新唐書·藝文志》)。這支最古老的周氏郡望,西漢時,出了決曹椽周燕(周仁九代孫)
周燕,字少卿。漢宣帝時為郡決曹椽,當時,郡太守劉虔將一囚房定為死罪,欲予處決 。周燕經過仔細審定后,認為罪不該死,遂勸太守劉虔,劉虔不聽,終將受冤囚犯處死。后這一囚犯家人不服上訴朝廷。朝廷責令重新審理此案。周燕知大守劉虔難脫干系,遂決定以身替罪。對太守劉虔說:'請君將原來此案文書中的責任人都署我周燕之名。到時就說您審案時正好生病,未問此案。'又對府中椽吏說:'朝廷使者來時問及此案,你們盡可將責任全部推到我周燕身上,若有一詞累太守,我當以性命相搏。'后來使者來后,周燕受盡嚴刑拷打,終不改口,被判處以宮刑,即閹刑。周燕得知后,嘆道:'我是平王之后,正公的玄孫,受此刑,有何面日去見列祖列宗!'遂絕食而死。
周燕有5子,后來官皆至刺史、太守職,號稱'五龍'。家族因之盛極一時。
西漢末東漢初周燕家族因出現了兩個著名人物__周嘉、周暢而得以重新顯名于世。
這時的汝南郡周氏還有一支居于汝南汝陽,與周嘉同年代(東漢光武帝時)亦出了個名人周防。乃周燕的九代孫。十六歲時,光武帝過汝南椽史試經,被拜為守丞。但周防以自已尚未成年,請求去官。去官后他師事徐州刺口人蓋豫,研習《古文尚書》。后周防被舉為孝廉,得拜郎中,曾撰《尚書雜記》三十篇。后因太尉張禹薦,補為博士,稍后遷陳留太守。因觸法連坐免除官職,卒于家中。
沛國郡,沛國郡是西周末代王赧王姬延亡國后被遷于憚孤,(今河南臨汝西北)當地百姓念他曾是周朝天子,便稱他的家族為周家。此后,他的后代也改姓周。其中一部分在秦代時又從中原遷到今江蘇北部一帶,定居于沛縣(今屬江蘇)。兩漢時,這支周氏勢力最盛,地位最崇,形成了周姓郡望中著名的'沛國郡'。
赧王后裔遷至沛國后,生活大多比較貧困,在秦朝時并未有顯赫人物留載于史冊。沛國郡周氏在西漢初得顯名于世,得益于同為沛人的西漢開國皇帝劉邦。
秦未,身為泗水亭長的劉邦,趁'陳勝、吳廣起義'大潮,應時起義。劉邦起義時,生活在沛縣的周姓人,就追隨他一起打天下。西漢王朝建義后,這些長期在戰爭中脫穎而出的周姓人,便作為開國功臣得以分封為侯,沛國周姓家族才開始興盛。
西漢時涌現眾多的沛國周姓家族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就是周勃家族。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絳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可見周勃的父、祖輩已遷至沛地生活,周勃是在沛縣出生和生活的。
周勃早年家貧,曾靠編織蠶箔為生,也當過吹鼓手。但武藝超群,又膽力特大。秦二世元年(前209),同鄉劉邦起兵于沛,周勃遂跟隨劉邦參加了起義軍。每戰必為先鋒,因屢立戰功,得封武威候。參加垓下會戰,擊滅了項羽。漢朝建立后,又先后平定了臧茶丶韓信、陳豨和盧綰判亂,漢高祖六年,改封'絳侯',食邑8280戶,成為西漢王朝中的重臣。
漢高祖去世時,曾遺言:周勃重厚少文,安劉者非他莫屬。其后,果世發生了呂太后專權,呂產、呂祿作亂,周勃誅殺了二呂,穩定了漢劉江山。
文帝時,周時位置宰相,因怯自己功高震主,將禍及自身,就辭去官位,去了封國絳縣(今山西)。文帝四年,周勃遭誣“將有不臣之心'被下獄,后借助薄太后,才得以昭雪。漢文帝十一年,周勃病逝于封國。
周勃生有三子,周勝之、周亞夫、周堅。長子周勝之繼侯位6年,因殺人罪被斬,封國廢除。
次子周亞夫,漢文帝念及周勃功勛,封'條侯'。后繼先父“絳侯'爵。駐軍細柳營,以軍紀嚴明稱世,軍事才能卓著。保衛長安驅匈奴,三個月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安定漢室,位至丞相。后因兒子購兵器疑謀逆罪株連下獄,絕食而亡。
周亞夫死后,封國被廢除。隔了一年,景帝封周勃三子周堅為'平曲候'以承續爵位。周堅死后,兒子周建德繼承爵位,官至太子太傅。后因獻助祭黃金成色不佳被問罪。封國被廢除。周勃家族自此不再顯于世。
廬江郡,楚漢之際設郡。廬江郡周氏原本漢初自汝南郡分出的又一支著名周姓望族,這支周氏兩漢開始露頭角,成為當地望族。但,名顯于世者記之于史者,少見于世 。直至東漢末,廬江舒城因周瑜家族而名聲大起。周瑜,字公謹,三國時期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祖父周榮,任過東漢章帝、和帝兩朝尚書,其子周興,安帝永寧年間拜為尚書郎,為帝王之喉舌。周興之子周景,是周瑜的從祖父,字仲景,曾兩拜尚書,官至太尉。卒后,追贈安陽鄉侯。周瑜三國時助孫權平定三吳,火燒赤壁擊敗曹操,功勛卓著。封東吳大都督,可惜在出征益州途中,鄖命巴丘(今岳陽)英年早逝,年僅36歲。
周瑜生有兩子一女,長子周循為東吳附馬,官拜騎都尉,頗有其父之風,可惜尚建功立業,英年早逝。
次子周胤,初拜為興點都尉,后封爵'都鄉侯'。周瑜去世時,周胤尚年少,全仗其父之蔭功。后以罪被貶徒廬陵郡。赤烏二年(239)因病身亡。
從上述三郡兩漢時期并行繁衍和發展來看,三郡的家族關系,漢代時并無互相承襲的關系。沛國郡周勃一族因功顯赫,也因功高震主而以悲劇結束,不再顯于世。廬江郡周瑜家族,兩代人均為英年早逝,而家族名聲淡出。汝南郡,周燕、周嘉雖無顯赫官爵,卻因忠義而名留史冊。
其后的歷史長河中,'汝南郡'周氏家族唐代出了宰相周允元、周墀(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宋代出了歷史文化名人、理學鼻祖周敦頤(見《宋史·道學·周敦頤),在當今周氏家族中故多數都以'汝南郡“為郡望,以'濂溪(周敦頤)后裔'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