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瘦馬”是指揚州在古代是兩淮(淮南淮北)鹽商的聚居地,鹽商當年可謂是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可與皇家媲美,他們的富足由此也養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業,“養瘦馬”就是其中之一。
揚州瘦馬他們是迎合鹽商們變態心理需求而產生的。
瘦馬是一個對女性帶有侮辱性的詞語,意為可以對女性任意摧殘和蹂躪,如同役使凌虐弱小的馬匹一般。
為何稱為“瘦馬”?因為從事“養瘦馬”的牙公和牙婆低價買來貧家幼女,養成后再高價賣出去,這和商人低價買來瘦馬,養肥后再高價賣出的經營方式一樣,所以人們就稱這類女性為“瘦馬”。
典故:據《晉書.文苑傳》記載,晉代文學家左思文章寫得特別好,他的作品《三都賦》寫成以后,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他作品的人只能爭相抄寫,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都供不應求,導致洛陽的紙價大幅上漲,才有了這個成語。
釋義:比喻文學著作非常受人歡迎,廣泛流傳,風行一時。
誤解:常被人用來形容東西漲價,或者商品很搶手。
相傳,唐朝詩人崔護進京應試,于清明節游長安城南,見一村舍為桃花環繞。崔護因口渴敲門討水,有一美麗的少女開門送水,一見鐘情,兩目注視,脈脈含情。第二年清明,崔護重游舊地,桃花依然盛開,而門卻鎖著。崔護不勝惆悵,提筆寫《題都城南莊》詩在門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那少女外出回來,看到門上的詩,后悔外出,相思成病,絕食而死。過了幾天,崔護又來敲門,出來一位老人說:“我女兒讀了門上的詩,抱病而死,尸體還放在屋內。”崔護跑進屋內,跪在少女的尸體面前大聲哭叫“我崔護來了!”那少女活過來了,兩人結為百年之好。后人取詩中“人面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
典故:出自《后漢書.游俠傳序》:“況于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西漢時期,河內人郭解是無惡不作的地方一霸,敢于請人出面抗拒皇上的命令。漢武帝對此十分不滿,下令把他逮捕歸案,竟然有很多辦案的官員維護他。御史大夫公孫弘認為他罪不容誅,理應處死,終于漢武帝把他滿門抄斬。
釋義:意思是一個人的罪惡極大,即使殺了他,也不能抵消他所犯下的罪行。
誤解:這個詞現在誤解的很厲害,很多人誤解為,一個人所犯下的罪行,還沒有達到被殺的地步。
典故:出自《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意思是,人生不過百年,卻經常為千年以后的事擔心憂慮,如果你覺得白天太短,夜晚太長,那為什么不拿著燈燭在夜晚里繼續游樂呢?
釋義:比喻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
誤解:很容易被人望文生義,以為就是晚上拿著蠟燭出門呢。
朋友們還知道哪些容易被誤解的成語,在評論區留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