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年夏,拜讀旅歐學者芮虎所記家乘千言。芮氏逶迤血脈,朗然璀璨,令人有五更雞鳴,得聞寒蛩聲亮之嘆。芮之一姓,乃黃帝之后高陽苗裔少康之子“盈”封國賜號,迄今凡四千余年。此據模布追遠圖考所記,平原芮氏,黃帝之裔,始姬姓,至夏中興,夏侯少康之子盈,與夏之舊臣,復國有功,受封冀州之城,國號芮,爵為伯,歷夏至殷。
說文解字曰,芮,草初生柔細之狀。新華字典云,芮乃周代諸侯國名,在今陜西大荔東南。又據史載,其地在今山西芮城縣西二十里。武王封姬良夫于芮。建芮國,為伯爵,稱芮伯,任司徒官,此即芮姓始祖。西周銘文亦載:芮出自姬姓,文王后裔。后來芮國雖亡,其子孫方以國為姓氏。芮城舊稱平原,故芮氏宗祠祭祖時,所懸燈籠均有“平原郡”三字。
夫芮氏一門,傳奇輩出。無論六卿之一若大司徒芮伯之生當封侯;或如堪稱江南一世祖芮毓護駕康王南渡揣以柔克剛之利劍龍泉;亦無論明將芮釗以嘯虎之風平定北疆蒙兇,功業卓著卻清貧一生;再或如以卦命名之芮毓八子,代代后人茅舍繞竹、瀟灑村居……逮人類學大擘芮氏逸夫主持編纂《芮氏宗譜》畢,蔣中正左題“三晉右族”,李宗仁右書“繼往開來”,胡適留墨“信今而啟后”云云,足見芮氏傳人,不乏才以德出、品由仁定之輩。其中眼觀河山九萬里、胸藏經書八百卷之吞吐乾坤雄杰輩,皆如芮釗故后,大明皇帝英宗朱祁鎮祭文所撰一聯風尚:“錦箋裁就似月土,牙骨攢成如星輝”。
學友芮虎八九后出走,窮幽歷險,云游異國他鄉,多年以厚積薄發音畫詩書自況。國難二十年祭時,芮虎義勘愚兄當年憂憤長歌《太陽血國魂祭日》于所在之《歐華導報》,一時間,山川風月為之情動。余不才,讀虎君家乘而有攬云水入懷之想,遂以相美人如相花,看高人如看竹之眼,漫卷芮氏宗譜,淺筆深穿,石洞尋真,納涼時,留一段夏日茶話耳。
壬辰年夏秋之交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