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jié),早晚溫差較大,白天往往炎熱,夜晚較為涼爽。在此時節(jié),養(yǎng)生需注意兩點,立秋前要注意防暑,立秋后既要注意防暑又要注意潤燥。
夏秋交界時,易出現(xiàn)溫燥。在這個過渡時期,經(jīng)過了夏季,濕還存留在體內(nèi),而外界環(huán)境已開始出現(xiàn)燥,人體就容易受到這種沖突的影響,出現(xiàn)各種不適。這時,得根據(jù)情況治濕或治燥,如果出現(xiàn)既有濕又有燥的情況,則要治濕與治燥兼顧。
治濕可以用薏苡仁、紅小豆煮水飲用。
治燥可飲用梨水、酸梅湯等。
有的人如果體內(nèi)夾濕,又吃了很多瓜果,則容易壞肚。所以在夏秋交替的時節(jié),應(yīng)該提高警惕,注意防腸胃病。
立秋前可根據(jù)自身情況,適當選擇一些可清熱化濕之品來清解暑熱,以免“伏邪” 入秋。
可適當食用薏苡仁、赤小豆、山藥、蓮藕、冬瓜、馬齒莧、苦瓜等,也可食用荷葉粥、蓮子粥,或以淡竹葉代茶飲用。
人體腰背屬陽、胸腹屬陰,此式通過縮身拱背、伸展胸腹的練習,可以促進人體氣血的運行。
1. 正身跪坐,兩手自然放于兩腿上,頭正頸直,豎脊、含胸,呼吸均勻,思想安靜,全身放松。
2. 俯身、伸脊,兩掌觸地,再向前盡力伸展。
3. 身體重心前移,兩臂、兩大腿支撐身體,并與地面垂直,頭、頸、背、脊、腰伸平成一條直線。
4. 脊柱及腰背盡量向上拱起,同時收腹凹胸,頭及尾閭穴(即長強穴)盡量向內(nèi)收攏,動作到最大幅度時,略停。
5. 腰背放松,百會穴向前、尾閭穴向后,脊柱伸展成一條直線。
6. 百會穴、尾閭穴向上伸展,并盡量靠攏,同時脊柱、胸腹盡力向下伸展,使身體成“U”形,動作到最大幅度時,略停,目視前上方。
7. 胸腹、腰背放松,百會穴向前、尾閭穴向后,脊柱伸展成一條直線。
8. 重復以上練習,脊柱做上下伸展各3次后,重心后移,俯身后坐,臀部坐于足跟上。
9. 上身豎直,兩手收回大腿上,還原成跪坐的姿勢,目視前下方,呼吸調(diào)勻,思想安靜,全身放松。(功法文/代金剛;功法演示 / 張明亮)
(以上食療方需在專業(y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