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時期,對于貴族男性,中國人在習慣上是稱“名”不稱“姓”的。通常情況下是用“爵位+名字”來稱呼貴族男性。
舉幾個例子:
秦始皇嬴政在稱帝之前,《史記》上多稱呼其為“秦王政”。
齊桓公在登基之前,史書上皆成稱其為“公子小白”。
晉文公在登基之前,史書上皆成稱其為“公子重耳”。
因此扶蘇和胡亥應該被稱之為“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
“公子”這個詞在先秦時期是專門指代諸侯的兒子的,類似于今天的皇子。因為前秦時期是沒有皇帝的,最高的統治者叫“王”。在理論上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諸侯最高的爵位就是“公爵”,所以對于諸侯之子都敬稱為“公子”,意為“公爵之子”。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公”有“君主”的意思,“公子”即為“君主之子”。
對于這兩種解釋,第二種可能更加合理一點,因為即便是到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自封為皇帝,《史記》對于扶蘇和胡亥的稱呼卻仍舊是“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而此時的“公子”顯然不能解釋為“公爵之子”了。
當然秦國王室肯定是有自己的姓氏的,秦國王室的姓氏是“嬴姓”,所以扶蘇和胡亥的名字應該叫“嬴扶蘇”和“嬴胡亥”。但是先秦時期的姓氏和今天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嚴格按照先秦的規矩,扶蘇和胡亥應該叫“趙扶蘇”和“趙胡亥”,而秦始皇則叫“趙政”。
在秦朝以前,中國人的“姓”和“氏”是分開的。“姓”發源于母系社會,基本上每個人都有的,而“氏”是起源于父系社會,只有貴族才有。
周代的貴族一般都有世襲的官職和封地,而貴族男性為了標榜自己家世的顯赫,便將自家的封地或官職放到名字前面,稱之為“氏”,比如秦國王族就是“嬴姓趙氏”
秦國王室的祖先是堯舜時期的大臣伯益,據記載伯益是黃帝的六世孫,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賜“嬴姓”,伯益就是“嬴姓”的始祖。
到了周朝時,伯益的第九世孫造父因擅長養馬而得到周穆王的賞識。后來造父幫助周穆王平亂有功,于是周穆王就將趙城(今山西洪洞)作為封地,賜給了造父。
在得到趙城之后,趙父就以“趙”為氏,趙父也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始族。此后造父的整個家族都是“以趙為氏”,自稱為“趙某某”,這里面也包括了造父的侄孫——秦非子。
秦非子的父親是造父的侄子,因此秦非子也以趙為氏。后來秦非子同樣因為養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肅天水),成為秦國始祖,所以秦國王族也應該叫“趙某某”。
不過到了秦朝以后,中國的“姓”和“氏”開始合二為一,統稱為“姓氏”,并且逐漸固定下來。此后“姓氏”和“名”都被放在一起使用,不再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