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又名趙正,或稱祖龍,為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其祖父為秦國第四任秦孝文王嬴柱,其父是秦國第五任秦莊襄王嬴子楚。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壬寅,公元前259年)正月,贏政出生在當時的趙國國都邯鄲廓城(大北城)溫明殿遺址和叢臺以南,在今城內中街以東,叢臺西南的朱家巷一帶。
秦莊襄王三年(甲寅,公元前247年),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贏子楚在位僅3年薨,時年13歲的嬴政被丞相呂不韋扶立為王,是為‘秦王政’。即位初,贏政年少無法持掌朝政,尊呂不韋為仲父,國政由呂不韋全權把持。此時的秦國疆域已北抵秦昭襄王所建長城(由今甘肅臨洮經陜北吳旗、靖邊、神木等縣,至內蒙古準葛爾旗之十二連城),南包巴、蜀,東逾函谷關,占有黃土高原與四川盆地兩個地理單位之大部及其東緣部分區域。
秦王政元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秦采納韓國新鄭(今河南新鄭)人鄭國建議,興修大型灌溉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余里。其實,鄭國的真實目的,是想通過這項大型工程,耗竭秦國實力,以延緩攻打韓國時間。修建過程中,鄭國間諜身份暴露,但他辯解:“臣為韓國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贏政認為此說有理,遂讓他繼續主持水渠工程。此渠歷時十年建成,據《史記》記載:‘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名曰鄭國渠。’這段話是說:‘鄭國渠修建后,關中成為天下糧倉,贏得天府之國美名,改變了關中農業區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為富饒之鄉,為秦最終統一中國物質準備打下基礎。為紀念鄭國功績,將該渠命名為鄭國渠。’同年,贏政在驪山北麓開始為自己建造陵墓。
秦王政二年(丙辰,公元前245年),秦將麃公攻魏國卷地(今河南原陽西北),斬首三萬人。
秦王政三年(丁巳,公元前244年),史書記載,秦國大饑。蒙驁攻韓,奪取13城。同年十月,又攻魏,奪取氏篸、有詭二城。
秦王政四年(戊午,公元前243年),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去世,贏政再次派蒙驁率軍攻魏。同年,秦遭蝗災,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中國賣官制度自此開始。
秦王政五年(己未,公元前242年),蒙驁奪取魏國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燕(延津東北)、虛(延津東)、長平(今河南西華東北)、雍丘(今河南杞縣)、山陽(今河南焦作東)等20座城邑,并在這里置東郡。
秦王政六年(庚申,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合縱盟約,攻打秦國,楚考烈王任縱約長。兵至函谷關,秦開關出兵,聯軍不戰而走。同年,秦又奪取魏的朝歌(今河南淇縣)、衛的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衛國元君只得率其宗室遷居野王(今河南沁陽),只有一小城茍延殘喘。
秦王政七年(辛酉,公元前240年),秦攻魏,奪取汲縣(今河南衛輝)。同年,秦相呂不韋所著《呂氏春秋》問世。
秦王政八年(壬戌,公元前239年)四月,時年21歲的嬴政在秦國國都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意味著即將要親政,此時秦國朝廷卻掀起激烈的政治斗爭。史書記載:贏政的母親趙太后與呂不韋有私情,后因呂不韋見嬴政年歲漸長,恐與其私情敗露,遂冷落太后。又怕遭致太后怨恨,將自己的門客嫪毐假施腐刑,獻與太后。不久,嫪毐因得太后喜愛,被封為長信侯,賜山陽(今山東世野縣東南)、太原等地。嬴政年歲稍長,嫪毐與太后也怕偷情之事被察覺,遂稱寢宮風水不好,太后搬至離宮。在離宮,太后為嫪毐生下兩個私生子,而嫪毐也以嬴政假父自居。
秦王政九年(癸亥,公元前238年),經過幾年經營,嫪毐已成為僅次于呂不韋的一股強大政治勢力。一次,嫪毐酒醉斥責一個大臣:“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大臣聽后十分生氣,暗中找了個機會,將嫪毐與太后之事告訴嬴政。同年九月,嫪毐知事敗露,私自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后璽發動叛亂。少年老成的嬴政早在宮中布置下三千精兵,所以叛亂很快平定。事后,嫪毐被車裂曝尸示眾,并滅其三族,太后軟禁雍城萯陽宮中,兩個私生子也被摔死。
秦王政十年(甲子,公元前237年)十月,嬴政以呂不韋舉薦嫪毐之誤,免去其丞相之職,放其歸河南封地。同年,嬴政聽從秦國貴族之言,下《逐客書》,準備逐六國食客出秦,被楚國上蔡(今河南駐馬店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李斯上《諫逐客書》所勸阻,后還任命其為廷尉(為九卿之一,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秦王政十一年(乙丑,公元前236年),鄭國渠用了10年時間,終于修建成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同年,秦乘趙攻燕之際,遣大將王翦奪取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橑陽(今山西左權)、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安陽(今河北陽原縣東南)等城。
秦王政十二年(丙寅,公元前235年),呂不韋回封地一年多,各諸侯國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嬴政恐發事變,寫信于呂不韋:“你對秦有何功勞?秦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么血緣關系?而號稱仲父。你與你的家人一概遷往巴蜀之地去居住吧!”呂不韋見此,知秦王已容不下自己,遂喝酖酒自殺而亡。
秦王政十三年(丁卯,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齡攻趙,戰于平陽(今河南臨漳西南),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人。趙幽繆王命趙國名將李牧反攻,復戰于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肥城(藁城),秦軍大敗,桓齡奔還。
秦王政十四年(戊辰,公元前233年),桓齡再次攻趙,奪取宜安、平陽、武城(今河南臨漳西南),秦以所取趙地建立雁門郡和云中郡。同年,嬴政因仰慕韓國公子韓非著作,遂以武力迫使韓王讓韓非入秦。韓非雖然口吃不擅言語,但其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韓非在秦倍受重用,引起李斯妒忌,在嬴政面前誣諂韓非,致使其被毒殺。
秦王政十五年(己巳,公元前232年),燕王姬喜遣太子丹前往秦為人質。太子丹因早年質于趙,與嬴政自小熟識。這次入秦為質,已是秦王的嬴政對太子丹并不友好,太子丹遂從秦逃回燕,此后一直尋求報復嬴政的機會,終因燕弱而力不能及。同年,秦再次大舉攻趙,南路軍撲鄴城(今河北臨漳),北路軍撲太原(今山西太原),連陷狼孟(今山西陽曲)、番吾(今河北磁縣北),忽遇趙將李牧,秦不敢戰而撤退。
秦王政十六年(庚午,公元前231年)九月,韓被迫將南陽(今河南修武以西)割于秦。同年,魏王畏怕秦的威力,主動進獻麗邑(其遺址位于始皇陵外城垣北側約3公里的劉家寨村一帶)。
秦王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秦攻韓,并且將韓王俘虜,收韓國故疆設置潁川郡。至此,立國104年的韓滅亡。時值,趙發生旱災,秦將王翦率軍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西)、秦將楊端和率河內兵進圍趙都邯鄲,趙幽繆王遣將領李牧、司馬尚帶兵抵御。秦乃重金賄賂趙幽繆王的寵臣郭開,四處散布謠言,說李牧、司馬尚謀反。昏聵的趙王立即派宗室趙蔥、齊人投趙的顏聚前往取代李牧、同馬尚。李牧不從命,趙國暗中布置圈套將其捕獲斬殺。
秦王政十八年(壬申,公元前229年)十月,王翦大破趙軍,趙幽繆王被俘虜,其兄趙國公子嘉則率其宗族數百人逃至趙的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立為代王。于是,秦在趙都邯鄲一帶設置邯鄲郡。
秦王政二十年(甲戌,公元前227年),一直怨恨嬴政的燕太子丹,遣刺客荊軻入秦以獻城為名,施機刺殺嬴政,結果刺殺失敗,荊軻被殺。同年,嬴政遣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兩國發兵抵抗,被秦軍敗于易水(位于河北易縣境內)以西。
秦王政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226年),王翦帶兵奪取燕國國都薊城(今北京),燕王姬喜逃奔遼東(今遼寧遼陽),秦將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只得殺太子丹,并將其人頭獻與秦以求和。同年,韓都城發生叛亂,秦出兵平定,遂乘機處死韓王。
秦王政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225年),嬴政遣將軍王賁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引黃河水灌城三個月,大梁城被水浸壞,魏王只得出城投降,秦遂在魏的東部地區設置碭郡。至此,立國145年的魏滅亡。同年,秦將李信、蒙恬率20萬大軍攻楚。李信攻平輿(今河南駐馬店平輿縣北),蒙恬則攻楚的寢(今安徽阜陽臨泉縣)。秦楚兩軍在城父邑(今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相遇,楚乘秦軍不備發起反攻,秦軍大敗。
秦王政二十三年(丁丑,公元前224年),嬴政又遣王翦帶兵60萬,大破楚軍于蘄(今安徽宿縣東南),迫使楚將項燕自殺。
秦王政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入楚國都城壽香(今安徽淮南壽縣),俘虜楚王負芻,秦遂在此地設置九江郡、長江郡,并收楚國故疆設置楚郡。至此,立國519年的楚國滅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嬴政遣王賁攻燕的遼東,俘虜燕王姬喜。至此,立國111年的燕國滅亡。王賁回師途中,又攻代郡,俘虜趙代王嘉,并設置代郡、遼東郡。至此,立國105年的趙國滅亡。
始皇帝元年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王賁從燕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在其舊地設置齊郡(今山東淄博東北)和瑯邪郡(今山東膠南縣西南)。至此,立國139年的齊國滅亡。秦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并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君主的帝國時代。秦王政稱‘始皇帝’,分全國為36郡。
始皇帝二年(辛巳,公元前220年),為有效控制遼闊國土,秦始皇下令遣有罪官吏修筑名為‘馳道’的戰略大路。史書記載:‘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這是秦始皇第一次巡游,到達寧夏西部、甘肅東部,經甘肅隴西,到達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禮縣,再沿祖先東進線路回輦寶雞、岐山、鳳翔,歸咸陽。
始皇帝三年(壬午,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遍游東方郡縣,以圖宣德揚威,使六國舊民從精神上對其臣服,以達到安定天下。秦始皇召集齊、魯儒生、博士70余人至泰山下,共同商議封禪典禮,以表明自己受命于天。秦始皇這次到達煙臺、膠南,尚東海到江蘇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車轍又碾過湖南長沙等地,歸途從陜西商縣回咸陽。 始皇帝四年(癸未,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50萬大軍,發動征服嶺南越族戰爭。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越城嶺、湖南南部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其中,攻占番禺的這支秦軍,經九嶷要塞順北江而下,直達珠江三角洲地區,占領番禺;而進攻廣西地區越族人的兩支大軍,由于越人熟悉地形,善于爬山涉水,夜間偷襲秦軍,擾得秦軍苦不堪言。越人一度獲勝,秦軍糧道被斷,其主帥之一的屠睢也被殺,秦兵傷亡重大,致使戰爭陷入對峙階段,前后相持達三年之久。秦始皇為解兵力不足、糧草供給困難局面,命監御史史祿在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溝通湘水和漓江水系的靈渠。同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行至陽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韓國遺民張良令力士操大鐵錐狙擊,誤中副車。幸免于難的秦始皇,下令全國緝捕刺客,終因無從查起,此事不了了之。這次巡游到達山東半島的沿海地區,為去海上仙島求取不老丹藥,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帶著數千男女入海求取不死藥。然而,徐福一去不復返。 始皇帝六年(乙酉,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改革屯田制,延續商鞅的土地制度。
始皇帝七年(丙戌,公元前215年),為了對付強敵匈奴,秦將蒙恬率兵30萬,歷時兩年半,修建全長700多公里,從咸陽直達內蒙古包頭的‘秦直道’。同年,秦始皇第四次巡游也向北而去。從潼關過黃河去山西,到達河北邯鄲,東抵秦皇島;出山海關,到達遼寧綏中海濱;回途內蒙古,經陜西榆林、延安,回咸陽。
始皇帝八年(丁亥,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今陜西榆林南)北出長城攻匈奴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匈奴西,匈奴大敗而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沿河設置44縣,朝廷遷徙大批刑徒在此墾守。同年,靈渠正式建成使用。秦始皇命大將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很快擊潰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秦朝版圖。為保持嶺南穩定,秦始皇命進軍嶺南將士留守當地‘屯戍’。留守將士除少數與中原移民女子結婚外,其余多娶越女為妻,他們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手工業技術,為嶺南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也就在這一年,秦始皇任命李斯為丞相。
始皇帝九年(戊子,公元前213年)秋,秦始皇命蒙恬再次北渡黃河,奪取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陽山(今內蒙古烏加河北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不敵的匈奴只得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設置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北)。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重要作用。秦反擊匈奴的勝利,對匈奴貴族侵擾勢力給了最為沉重一擊,致使匈奴單于頭曼,被迫‘北徙’十余年。同年,丞相李斯建議,促成秦始皇下令焚書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
始皇帝十年(己丑,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渭河以南上林苑中開始營造‘阿房宮’,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僅建成一座前殿。同年,兩個術士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并且畏罪逃亡。秦始皇得知此事十分惱怒,命御史拘捕審訊咸陽城內術士。術士相互揭發,牽連犯禁者達460余人,全部予以坑殺,與去年焚書事件結合,史稱‘焚書坑儒’。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見此,上書勸諫:“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誦讀效法孔子言論,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秦始皇大怒,將扶蘇發配上郡,令他前去監管大將軍蒙恬的軍隊。 始皇帝十二年(辛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至平原津(今山西德州平原縣南)病倒,因他不愿意聽到‘死’字,群臣皆不敢言。同年七月,行至沙丘(今山東邢州平鄉縣東北),秦始皇病情加重,年逾半百的他,雖然討厭別人談到死,隨著病勢一天天加重,深知自己大限已到,遂召來兼管皇帝符璽和發布命令的中車府令趙高,代擬詔書給扶蘇,其內容是讓扶蘇將兵權交由蒙恬,趕快回咸陽主持喪事。詔書封好,秦始皇吩咐趙高火速發出,豈料趙高假意允諾,卻私自將詔書扣留。由于趙高與太子扶蘇與不合,擔心其繼位后,自己個人利益受損。不久,秦始皇駕崩,趙高和丞相李斯等與秦始皇少子胡亥陰謀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同時偽造詔書賜扶蘇、蒙恬自殺。扶蘇看到遺詔內容,哭著走入內宅,準備自殺,蒙恬阻止:“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你就想自殺,哪里知道這不是奸詐詭計呢?我請求你重新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后再死不遲!”使者在旁一再催促,扶蘇對蒙恬說:“如果父親命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什么呢?”說完自殺而死。扶蘇死后,胡亥繼承皇位,是為秦二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