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姚堯精讀《資治通鑒》第47集

【原文】章邯筑甬道屬河,餉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巨鹿,巨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馀。陳馀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馀,使張黡、陳澤往讓陳馀曰:“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茍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陳馀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馀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張黡、陳澤要以俱死。馀乃使黡、澤將五千人先嘗秦軍,至,皆沒。當是時,齊師、燕師皆來救趙,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余人,來,皆壁馀旁,未敢擊秦。

【白話】章邯從黃河邊修筑甬道至巨鹿,用以將糧草輸送給王離。王離軍糧草充足,對巨鹿發起猛烈進攻。巨鹿城中糧盡兵少,張耳多次派人招陳馀前來救援。陳馀顧慮到自己兵少,無法與秦軍抗衡,遂不敢前往。張耳大怒,怨恨陳馀,派張黡、陳澤前去責備陳馀道:“當初我與您結為生死至交,如今趙王與我張耳危在旦夕,而您手下擁兵數萬,卻不肯前來相救,那還談什么同生共死呢?假如您真能信守諾言,為什么不前來攻打秦軍,我們大家要死也死在一起!更何況也還能有十之一二取勝的可能。”陳馀道:“我之前是考慮到攻秦終究不能救趙,只不過是讓軍隊白白送死而已。況且我陳馀之所以不一同赴死,是想著將來能夠為趙王和張先生報仇。如果非要一同赴死,那就像是拿肉去喂餓虎一樣,又有什么用呢!”張黡、陳澤堅持要一同赴死,陳馀便撥給二將五千士兵先去試探進攻秦軍,結果剛一交戰便全軍覆沒。此時,齊軍、燕軍皆已趕來救趙,張耳之子張敖也到北面的代郡招募士兵,征集到一萬多人前來。各路援軍皆在陳馀軍的旁邊修建營壘,不敢主動出擊秦軍。

【姚注】

①屬(zhǔ) :連續,連接。章邯將位于敖倉的糧草經黃河水路運送至位于巨鹿東南50公里處的棘原,然后再從棘原修筑甬道至巨鹿,用以運送糧草。

【原文】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陳馀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①,皆沈船,破釜甑②,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軍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侯將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地,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白話】項羽殺死卿子冠軍宋義后,威名震撼楚國,于是派遣當陽君英布、蒲將軍為先鋒,率兩萬士卒渡過黃河救援巨鹿。初戰稍獲勝利,切斷了章邯的甬道,使得王離軍糧食匱乏。陳馀再次請求出兵,于是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鑿沉所有船只,砸破鍋碗,燒毀房屋,只攜帶三天的口糧,以此來向士兵們彰顯必死作戰,無一生還的決心。于是,項羽軍抵達巨鹿戰場后便對王離軍展開圍攻,與秦軍展開遭遇戰,經過九次交戰,大破秦軍。章邯引兵撤退,諸侯援軍這才敢出擊秦軍,遂殺死蘇角,俘虜王離,涉間不愿投降,自焚而死。當時,楚軍的驍勇冠絕諸侯,前來巨鹿援救的軍隊修筑了十多座營壘,沒有一個敢出兵作戰的。待到楚軍對秦軍發動進攻時,諸侯援軍的將領都站在營壘上觀望。只見楚軍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吶喊聲震天動地,嚇得諸侯援軍無不人人膽戰心驚。于是楚軍擊敗秦軍后,項羽召見諸侯將領,諸侯將領在進入轅門時,無不跪在地上用膝蓋前行,都不敢抬頭仰視項羽。項羽由此開始成為諸侯上將軍,各諸侯援軍皆聽從其調遣。

【姚注】

①渡河:項羽破釜沉舟時渡的河不是黃河,而是漳水。蓋從黃河的平原津渡口到巨鹿的直線距離是130公里,實際路程約200公里。以步兵的行軍速度,楚軍三天之內未必能趕到巨鹿。即便是以急行軍的速度三天內趕到巨鹿,則楚軍將士也必將疲憊不堪,項羽又豈敢立刻包圍王離軍,又如何能九戰而大破之?王離軍是秦軍精銳,萬一楚軍不能在遭遇戰中立刻將其擊潰而打成了相持,那么接下來的糧草該何以為繼?更何況,項羽之所以要破釜沉舟,為的就是那一鼓作氣的士氣,豈有士氣鼓起來后還要長途跋涉200公里,再投入激戰的?因此,項羽破釜沉舟時所渡的河絕不可能是遠離巨鹿的黃河,而只會是毗鄰巨鹿的漳水。巨鹿到漳水的直線距離約17公里,僅需兩三個小時就能到達,是以項羽渡過漳水后破釜沉舟,就是要利用這種必死信念激發出來的高昂士氣以擊潰王離軍。

②釜甑(zèng):古代蒸煮食物的器具。

【姚論】

這段記載源自《史記·項羽本紀》,可是《資治通鑒》在轉載時卻擅自添加了一句。《史記》原文是:“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可是《資治通鑒》在轉載時,卻在其中添加了“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資治通鑒》這一添加,就與《史記》的原意不符了。按照《史記》的記載,是楚軍憑借一己之力大破王離軍,殺死蘇角,俘虜王離,逼死涉間的。可要按照《資治通鑒》的寫法,是楚軍先大破王離軍,迫使章邯引兵撤退,然后諸侯援軍紛紛加入戰場,是在楚軍與諸侯援軍的聯合作戰下才得以殺死蘇角,俘虜王離,逼死涉間。事實上,《資治通鑒》添加的這句,完全是畫蛇添足,不符合歷史的真實進程。

自前208年后九月王離軍圍困巨鹿始,至前207年十二月項羽軍解巨鹿之圍、全殲王離軍止,這是巨鹿之戰的第一階段,歷時三個多月。項羽之所以能夠大獲全勝,除了其自身驍勇善戰、勇冠三軍外,在戰術布置上也非常恰當。章邯以王離軍圍困巨鹿,章邯軍運糧打援,很明顯是做好了持久戰的打算。諸侯援軍作壁上觀,則完全是按照章邯的戰法再打,其結果必定是在巨鹿城破后再為章邯所各個擊破。所以,要想擊敗秦軍,只能是速戰速決,即便是勝算不高,也必須奮力一搏,因為時間拖得越久,對諸侯聯軍就越不利。在這一點上,項羽是完全正確的。可如果項羽過黃河后就直接去巨鹿城與王離拼命,則很容易在巨鹿城形成膠著相持,萬一章邯的打援主力及時趕到,則勢必將使得楚軍陷入寡不敵眾的困境之中。因此,項羽非常明智地把攻擊點選在巨鹿與棘原之間的甬道上,一來,可以斷絕王離軍的糧道,造成其軍心恐慌;二來可以搶占有利地形,以阻擊章邯軍北上救援。然后,項羽再以破釜沉舟的方式激勵士氣,極大地提振了楚軍的戰斗力。《孫子兵法》上說:“殺敵者,怒也。”項羽率領抱著必死決心的楚軍精銳,去進攻因糧道斷絕、身陷重圍而人心惶惶的王離軍,大獲全勝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至于章邯方面,他之所以未能重演在臨濟圍城打援的勝利,除了這次的交戰對手是項羽這樣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外,與其自身在戰略布局上的漏洞也有關系。臨濟之戰時,章邯是在臨濟城下乘夜突襲齊楚聯軍的,換言之,圍城部隊和打援部隊是合在一處,互相呼應的。可是到了巨鹿之戰時,章邯把后勤線拉得相當長,一旦出現變故,則打援部隊與圍城部隊很難密切配合。章邯的糧草堆積在敖倉,到巨鹿的直線距離長達260公里,實際路程不少于400公里,一旦發生變故,主力部隊需要十天才能趕到救援,這顯然太過遲緩了。因此,章邯必定是以一部重兵部署在敖倉,一部重兵部署在棘原,而后將主力部隊分散于敖倉到棘原的黃河岸邊,以及從棘原通往巨鹿的甬道內,以確保糧道的安全暢通。可是從敖倉到棘原的黃河水道長達400公里,從棘原到巨鹿的甬道又長達50公里,章邯軍人數雖有二十萬之多,要想在這長達450公里的漫長戰線上擺出一字長蛇陣,再多的軍隊也被稀釋得很零亂。待到甬道被斷,王離軍被圍殲的消息傳來,章邯再調集長蛇陣上的秦軍陸續北上救援,速度就非常非常慢了,這也就是英布和蒲將軍只有區區兩萬楚軍精銳,就能夠阻擊章邯二十萬秦軍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見,巨鹿之戰第一階段的時間順序,是先有英布和蒲將軍攻破甬道,阻擊章邯的北上援兵,再有項羽在巨鹿城下全殲王離軍,章邯見救援王離軍無望,這才不得不引兵退卻。可是按照《資治通鑒》的寫法,章邯是在王離軍初戰大敗時就引兵退卻,置巨鹿城下苦戰的王離軍于不顧,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和軍事常識的。

【原文】于是趙王歇及張耳乃得出巨鹿城謝諸侯。張耳與陳馀相見,責讓陳馀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黡、陳澤所在,疑陳馀殺之,數以問馀。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印哉?”乃脫解印綬,推與張耳;張耳亦愕不受。陳馀起如廁。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陳馀還,亦望張耳不讓,遂趨出,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趙王歇還信都。

【白話】于是趙王歇與張耳才得以出巨鹿城答謝諸侯援軍。張耳與陳馀相見,責備他不肯前來援救趙國,當問到張黡、陳澤的下落時,懷疑二人已被陳馀所殺,反復多次向陳馀追問。陳馀怒道:“沒想到您對我的怨恨竟然這么深!難道您覺得我是舍不得這顆將印嗎?”于是解下印綬,推給張耳。張耳愕然,不肯接受。陳馀起身去上廁所,門客中有人勸說張耳道:“我聽說‘上天賜予的東西不接受,反而會招致禍患’,現在陳將軍把將印推給您,您不接受,是違背天意,是不祥的,請趕快收下吧!”于是張耳佩帶上陳馀的將印,接收了陳馀的軍隊。等到陳余上廁所回來,也怨恨張耳居然沒有退讓,遂快步離開,獨自率領手下幾百名親信部下,在黃河沿岸的湖泊里捕魚打獵。

【姚論】

張耳反復責備陳馀不肯前來救援,這是沒有道理的。陳馀說的沒錯,以當時陳馀軍之戰斗力,要想擊敗圍攻巨鹿城的王離軍,的確就是“如以肉委餓虎”。張耳派張黡、陳澤責備陳馀不能與之俱死,這同樣是沒有道理的。畢竟,張耳的兒子張敖也在巨鹿城外擁兵萬余,可他同樣不敢冒死前來相救,只能在陳馀的營壘旁也修筑一座營壘。試問,張耳為何不去責備自己的兒子不孝呢?以父子之親尚且做不到的事,卻拿來責備朋友,這豈非苛責太過?

當初,張耳、陳馀因秦朝懸賞通緝而從故鄉大梁逃離至陳縣,充當里巷的大門看守。有一次,陳馀因犯有小過失而遭到管理里巷的小吏鞭笞,陳馀正想起身與官吏抗爭,是張耳制止了他,令他接受小吏的鞭笞,事后還責備他不能忍辱負重,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同樣的道理,放在巨鹿城下的陳馀身上同樣適用,陳馀對張黡、陳澤說自己不是怕死,而是不愿意白白送死,要留著有用之身,以便將來能夠為趙王歇和張耳報仇,這在邏輯上并無過錯(且不論他心里是不是真這么想)。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使當年在陳縣落難時,張耳獲罪被關,而陳馀逃亡在外,張耳會再三責備陳馀不來解救嗎?我想應該不會的,因為那時候的友情很單純。可到巨鹿之戰時,張耳的想法就變得復雜了,他會猜忌陳馀是否有意坐視不救,只盼著自己和趙王歇為章邯所殺,以便他將來能夠獨占趙國,這便是古人所謂的“共患難易,共富貴難”。

自擁立武臣為趙王以來,一直是張耳為相,陳馀為將,兵權皆在陳馀手中。張耳既已對陳馀懷有猜忌之心,自然就處心積慮地想從陳馀手中奪走兵權,而原本受命為張耳執行奪權計劃的就是親信張黡、陳澤。正是因為張耳與陳馀之間早在巨鹿之戰前就心存芥蒂,所以本應是陳馀下屬的張黡、陳澤可以公然責備陳馀不肯率兵救援巨鹿,二人根本就不相信陳馀;而作為軍方最高統帥的陳馀只能是對二人耐心解釋,解釋不通后也只好交給他們五千人馬自己去救,陳馀根本就管不了二人。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張耳會懷疑陳馀殺死了張黡、陳澤,而陳馀在情急之下竟然脫口而出說:“難道您覺得我是舍不得這顆將印嗎?”如果我們不了解張耳與陳馀的兵權之爭由來已久,就會覺得陳馀的回應顯得太過跳躍。可是當我們整個脈絡都理順后,就會明白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所謂的“張耳亦愕不受”,不是因為張耳從來沒想過要奪陳馀的兵權,而是沒有想到陳馀竟然會這么容易就把兵權讓出來,沒有想到他還是像當年在陳縣時那樣沉不住氣。一個人處心積慮想干成某件事,可當這件事突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干成時,是會讓人覺得有些不知所措的。所以這時候張耳的門客趕緊勸他收下將印,而張耳回過神來后也就很快收下將印,接收兵權了,心里再沒有任何的過意不去。只是,陳馀終究不是等閑之輩。《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上記載:“馀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陳馀以侍奉父親的禮節侍奉張耳,足見張耳在其心中的地位。可現在張耳責備冤枉他在前,欺騙耍弄他在后,這令陳馀焉能不內心痛恨。這個仇,陳馀遲早會想要報回來的。

【原文】春,二月,沛公北擊昌邑,遇彭越;彭越以其兵從沛公。越,昌邑人,常漁野澤中,為群盜。陳勝、項梁之起,澤間少年相聚百馀人,往從彭越曰:“請仲為長。”越謝曰:“臣不愿也。”少年強請,乃許;與期旦日日出會,后期者斬。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謝曰:“臣老,諸君強以為長。今期而多后,不可盡誅,誅最后者一人。”令校長斬之。皆笑曰:“何至于是!請后不敢。”于是越引一人斬之,設壇祭,令徒屬,皆大驚,莫敢仰視。乃略地,收諸侯散卒,得千余人,遂助沛公攻昌邑。

【白話】春季,二月,劉邦軍向北攻打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遇到彭越,彭越率領自己的部隊追隨劉邦。彭越是昌邑人,經常在巨野澤中打漁,做強盜。陳勝、項梁起兵后,巨野澤中聚集起一百多名年輕人,前往追隨彭越道:“請您來做我們的首領。”彭越辭謝道:“我不愿意。”年輕人再三請求,彭越這才答應,和他們約定在第二天清晨日出時集合,遲到的人處斬。第二天清晨日出時,有十幾個人遲到,最晚的到了中午才來。于是彭越抱歉道:“我年紀已經大了,是你們執意要讓我來當首領。昨天約定好的,可今天還是很多人遲到,也不能把所有遲到的人都殺掉,那就殺來最晚的那一個。”于是下令校長將此人處斬。眾人皆笑道:“何至于要搞到這樣,以后我們再也不敢遲到就是了。”于是,彭越將最后到的那個人拉出來斬殺,設立祭壇,向部屬發布號令。眾人皆大驚,沒有誰敢抬頭仰視彭越。于是,彭越帶領這支隊伍攻城略地,收編諸侯軍隊中潰散的士兵,得到一千多人,于是協助劉邦攻打昌邑。

【姚注】

①仲:彭越的字。

②校長:一校之長,每校為八百人。杜佑《兵典》記:“凡立軍,一人曰獨,二人曰比,三人曰參,比參曰伍,五人為烈,二烈為火(十人),五火為隊(五十人),二隊為官(百人),二官為曲(二百人),二曲為部(四百人),二部為校(八百人),二校為裨(一千六百人),二裨為軍(三千二百人)。”

【姚論】

前207年十二月,當項羽軍在巨鹿之戰殲滅王離軍時,劉邦軍正在從成武南下回到栗縣。當王離軍被殲,章邯軍敗退的消息傳來,照理說,劉邦此時就該西入關中了。可是,劉邦再次選擇了北伐,于二月北上攻打昌邑。昌邑位于栗縣以北105公里處,仍屬于碭郡的管轄范圍。可見,劉邦此時的戰略仍是在碭郡積極擴充實力,根本沒有西征的打算。又或者劉邦想要更近距離地觀察秦楚對峙的戰況,必須在確認章邯軍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后才肯西入關中。

就在此次北伐昌邑的過程中,劉邦結識了日后對他統一天下至關重要的彭越。彭越在秦末起義軍領袖中是個異類,別的英雄在手里有兵后,要么自立為王,如趙國的武臣,燕國的韓廣;要么將王位讓給六國王室后裔,自己擔任宰輔,如周巿之立魏咎;要么找個六國王室的后裔作為傀儡,自己獨攬大權,如項梁之立楚懷王;再要么就是投奔某個國王作為靠山,如劉邦先投景駒,后投懷王。可是彭越在拉起隊伍后,既不自立為王,也不依附任何政權。他的所有行動,似乎都沒有明顯的政治目的,既不熱衷于反抗暴秦,也不熱衷于為六國存亡繼絕,一切都是以功利至上為準則。

【原文】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過高陽。高陽人酈食其,家貧落魄,為里監門。沛公麾下騎士適食其里中人,食其見,謂曰:“諸侯將過高陽者數十人,吾問其將皆握齪,好苛禮,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吾聞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從游,莫為我先。若見沛公,謂曰:‘臣里中有酈生,年六十余,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生自謂“我非狂生”。’”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酈生曰:“第言之。”騎士從容言,如酈生所誡者。

【白話】昌邑還未能攻下,劉邦便率軍向西,路過高陽(今河南杞縣西)。高陽人酈食其(yì jī),家境貧寒,潦倒落魄,是看管里門的小吏。劉邦手下有個騎兵,恰好與酈食其是同里的鄰居。酈食其見到他后對他道:“從高陽路過的諸侯將領有數十人,我跟他們交談,發現他們個個都氣量狹小,拘泥于繁文縟節,剛愎自用,聽不進宏大之論。我聽說沛公傲慢而輕視別人,但是卻富有雄才大略,這才是我真正愿意追隨的人,可惜沒有人為我引薦。如果你能見到沛公,就對他說:‘我同里的鄰居中有個酈生,年紀六十多歲,身長八尺,人們都說他是個狂生,可他自己卻說“我不是狂生”’。”騎兵道:“沛公不喜歡儒家,賓客中有戴著儒生的帽子來見他的,都會被他把帽子摘下來在里面撒尿。跟別人說話時,經常是破口大罵,所以你不可以用儒生的身份去見他。”酈食其道:“你只管幫我傳話就是。”騎兵把酈生要他說的話轉達給了劉邦。

【原文】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于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酈生因言六國從橫時。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酈生曰:“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引兵攻之,臣為內應。”于是遣酈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酈食其為廣野君。酈生言其弟商。時商聚少年得四千人,來屬沛公,沛公以為將,將陳留兵以從。酈生常為說客,使諸侯。

【白話】劉邦抵達高陽旅舍,派人召見酈食其。酈食其前來,入內拜見劉邦。此時劉邦正伸開腳坐在床上,讓兩名女子為他洗腳,就這樣接見酈食其。酈食其入內后,長揖不拜道:“您是準備幫助秦國攻打各諸侯呢,還是準備率領各諸侯打敗秦國?”劉邦罵道:“豎儒!天下共受秦法之苦已經很久了,所以各諸侯才紛紛起兵抗秦,你怎么竟然還說是幫助秦國攻打諸侯!”酈食其道:“如果您真是要聚集同道、聯合義兵,以討伐無道的秦國,那就不該對長者傲慢無禮!”于是劉邦停止洗腳,坐起身,整理好衣服,請酈食其上座,向他表示道歉。酈食其便縱論當年六國合縱連橫的故事。劉邦聽后大喜,賜酈食其酒食,問道:“那接下來該怎么辦呢?”酈食其道:“您聚集的是烏合之眾,收編的是潰散之兵,人數還不到一萬。要想靠這個就徑直攻入強大的秦國,真可謂是深入虎口。陳留,是天下的要沖,四通八達的樞紐,現在城內又囤積了大量糧食。我和陳留縣令的關系很好,請您派我出使陳留,勸說他歸附于您。如果他不聽的話,您就率軍攻打陳留,我給您當內應。”于是,劉邦派酈食其先行,自己率軍跟在后面,最終攻下了陳留,封酈食其為“廣野君”。酈食其向劉邦推薦他的弟弟酈商,酈商當時聚集了四千人,前來投奔劉邦。劉邦任命他為將軍,率領陳留的軍隊一起出征。酈食其經常作為說客,出使諸侯。

【姚注】

①倨(jù):通“踞”,兩腳伸開地坐著。

【姚論】酈食其因仰慕劉邦雄才大略而前往投奔,并積極為其出謀劃策,這原本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在攻打陳留一事上,酈食其雖然建立了功名,卻失去了道義。如果酈食其是先勸說陳留縣令不從,再回到劉邦軍中協助其攻入陳留,我們還可以理解他的不得已之處。可事實是,酈食其在出使陳留之前,就已經做好了給劉邦當內應的打算,而之所以能夠當內應,理由竟然是陳留縣令對自己親善。像酈食其這樣為建立功名而行事不擇手段的人,即便將來功成名就,只怕也難以善終。

【原文】三月,沛公攻開封,未拔;西與秦將楊熊會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二世使使者斬之以徇。

【白話】三月,劉邦攻打開封(今河南開封),未能攻克。劉邦向西與秦將楊熊在白馬交戰,之后又在曲遇(今河南中牟)以東交戰,大破楊熊軍。楊熊逃到滎陽,二世派使者將楊熊斬首示眾。

【姚論】

就在劉邦北上攻打昌邑的同時,項羽也在持續對章邯發動進攻,打得章邯步步敗退。劉邦見章邯軍敗局已定,尤其是不可能再分心對付自己,這才下定決心西征關中。彭越則繼續留在昌邑一帶,以巨野澤為基地發展自己的勢力,他雖然對劉邦印象不錯,但并不愿意就此依附于劉邦。

劉邦一旦決意西征,便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攻入關中。攻克陳留后,劉邦軍繼續向西進攻開封,遭到秦軍守將的頑強抵抗,遂舍棄開封繼續前進,與秦將楊熊先戰于白馬,后戰于曲遇之東。曲遇在今河南中牟,位于開封以西30公里處,是以劉邦舍開封后繼續向西與秦軍于此地交戰是非常合理的。問題是白馬究竟在哪里?后世史家多認為白馬在今河南滑縣東,可是滑縣在開封正北偏東95公里處,劉邦明明是要西入關中,為何要往東北方向走?白馬本是黃河渡口,難道劉邦要從白馬津北渡黃河去攻打章邯嗎?這顯然是極其荒謬的,因此,姚堯認為劉邦與楊熊交戰的白馬絕不可能是在今河南滑縣東,而是在開封以西、距離曲遇不遠的地方。曲遇位于三川郡與碭郡的分界線上,楊熊為劉邦所敗后,向西逃入三川郡治滎陽。滎陽是我們反復提到的戰略要地,當年吳廣大軍就曾長期圍攻滎陽不下,其防守之堅固可想而知,因此劉邦沒有繼續追擊到滎陽,而是南下潁川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項羽殺宋義,北上解巨鹿之圍,劉邦在干什么呢?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33頁
●卷第八
傳記第五十六 張耳 陳余
巨鹿之戰的艱難困守!
從刎頸之交,到不共戴天 丨張耳陳馀:成年人的友情終成了易碎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尔滨市| 阿勒泰市| 渭南市| 大悟县| 泽州县| 龙门县| 正镶白旗| 阳朔县| 临夏市| 林甸县| 博爱县| 丰县| 沂南县| 临高县| 融水| 凉山| 石家庄市| 阳高县| 南和县| 大石桥市| 西平县| 华坪县| 亚东县| 图木舒克市| 禹城市| 临邑县| 阜新市| 定襄县| 固原市| 青海省| 庆城县| 威远县| 嵊州市| 沁源县| 元谋县| 化州市| 大悟县| 盘锦市| 凤庆县| 肥城市| 安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