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陳余,皆為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的兩位著名首領。
張耳曾經為魏公子無忌門客。
后來,因事逃到外黃(今河南民權),被當地一富人招為女婿。
從此,定居下來,召致賓客,名聲大振,官至外黃縣令。
陳余,少好儒術,游歷至外黃后,與張耳成為莫逆之交,因他年輕,故對待張耳像對待父親一樣。
劉邦年輕時也曾為張耳之客數月。
秦朝滅魏以后,以重金購求張耳、陳余。
二人只得隱名埋姓,逃到陳縣,當了里監門,靠看守里門來維持生計。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不久攻占陳縣,張耳、陳余當即投奔。
里中父老豪杰勸陳勝稱王,張耳、陳余建議陳勝不要稱王,而是派兵西進攻秦,同時派人立六國諸侯的后代,樹立黨羽,增加秦的敵人。
陳勝不聽,自立為王,建國號張楚。
隨后就派陳人武臣為將軍,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率軍三千進擊趙地。
武臣一行自白馬津(今河南滑縣)渡河,一路擴充軍隊,得數萬人,占十余縣,稱武信君。
但其余諸城皆堅守不下。
范陽(今河北定興南)人蒯通說服范陽令投降,又建議武臣賜范陽令侯印。
范陽令帶了侯印,到各縣現身說法,很快趙地三十余城皆降。
八月,武臣軍進駐邯鄲,張耳、陳余聽到周文軍在戲被秦將章邯擊退,又聽說攻城略地的將領回陳時往往因讒言而得罪被誅殺,于是勸武臣自立為趙王。
武臣以陳余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并遣使至陳稟報。
陳勝極為惱怒,想盡族武臣諸家,并出兵討伐。
上柱國蔡賜勸諫說:“秦國還沒有滅掉,就誅武臣家,就是新增加一個敵國。不如就著祝賀他,讓他帶兵去攻打秦國。”
陳勝聽從了蔡賜的建議,將武臣等人的家屬羈于宮中為質,封張耳之子張敖為成都君,遣使者督促武臣軍盡快入關。
張耳、陳余知道陳勝并無誠意,勸武臣不聽其號令,而是派軍隊向周圍擴大地盤。
于是派遣韓廣攻燕地,李良攻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張黡攻上黨。
韓廣到燕后,自立為燕王。
李良攻下常山以后,又被派進攻太原。
二世二年(前208)初,李良兵至石邑(今石家莊南),秦將以秦二世名義招降李良。
李良率兵返襲邯鄲,殺武臣、召騷。
張耳、陳余逃出,一路收兵,得數萬人,打敗李良,李良逃奔章邯。
正月,張耳、陳余在信都(今河北衡水東)立趙歇為趙王。
后九月,章邯滅項梁后,帶兵北擊趙,大敗趙軍,將邯鄲夷為平地。
張耳與趙王歇逃入巨鹿城,被秦將王離包圍。
陳余帶數萬軍隊駐于巨鹿城北,而章邯率軍駐巨鹿城南的棘原,負責保證王離軍的糧食供給。
王離軍一再發動進攻,巨鹿城內兵少糧缺,張耳多次派使者要求陳余進兵解救。
陳余知道自己絕非秦軍對手,不敢出戰。
燕、齊二王派兵來救,都懾于秦軍威勢,筑壘于陳余軍壘之旁,不敢與秦軍交戰。
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巨鹿城中糧食已盡,王離加緊進攻,張耳忍無可忍,派張黡、陳澤責備陳余道:“當初我倆是刎頸之交,現在我和趙王眼看就要城破人亡,你擁兵數萬,竟然不肯援救,算什么生死之交!你若帶兵去進擊秦軍,說不定還有一線獲勝的可能。”
陳余道:“我若以兵攻擊秦軍,就好像以肉投虎一般,沒有任何益處。”
張黡、陳澤說:“現在情況緊急,已經顧不了那么多了。”
陳余于是撥出五千士卒,由張黡、陳澤率領出擊秦軍,全軍覆沒,二將身亡。
不久,項羽率軍來到,首戰告捷,陳余及諸侯軍隊才敢出動配合楚軍作戰,俘王離,敗秦軍,解巨鹿之圍。
趙王歇和張耳從巨鹿城中出來,感謝諸侯相救之恩,同時責備陳余未曾救之。
張耳問:“張黡、陳澤二人何在?”
陳余道:“二人已與秦軍戰死。”
張耳不信,認為是被陳余殺害。
陳余怒不可遏地說:“想不到你竟如此責備我!你以為我是舍不得這兵權嗎?”
于是解開將軍印綬就推給張耳,張耳驚愕之余,未敢接印。
陳余起身上廁所,一位門客對張耳說:“古語說'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主君就收下他的印綬吧!”
張耳佩上印綬,收了兵權。
從此,這兩個多年的朋友產生了隔閡。
項羽追擊章邯,陳余隨之,并致書章邯,促其投降。
項羽進兵關中,張耳帶兵同往,陳余留守南皮。
漢王元年(前206)二月,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將趙地分出,以張耳為常山王,治襄國(原名信都)。
陳余僅封以南皮之旁三縣,為侯,又將趙王歇遷為代王。
四月,張耳離關中,至國為王。
陳余憤怒地說:“張耳和我功勞相當,如今他封王我為侯,項羽也太不公平了!”
于是派遣夏說向田榮借兵,加上他原有的三縣兵,進襲襄國,張耳兵敗,聽甘公之說,投奔漢王劉邦,受到重視。
陳余收復趙地,迎回趙王歇。
趙王歇立陳余為代王,陳余遣夏說以相國守代,自己留下輔佐趙王。
漢王二年(前205),劉邦聯絡諸侯反楚,陳余對使者說:“漢王殺了張耳,趙就從漢擊楚。”
劉邦殺了一個長相與張耳相似的人,將頭顱送給陳余,趙發兵隨漢擊楚。
彭城兵敗,陳余發覺張耳并沒有死,撤兵叛漢。
年底,劉邦遣韓信與張耳出兵擊趙、代,于后九月破代兵,生擒夏說。
漢王三年(前204)十月,趙王歇得到韓、張即將來襲的消息,聚兵井陘口。
廣武君李左車向陳余建議,給他三萬士卒,從小道切斷漢軍糧道,而陳余只要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必將取勝。
陳余答道:“如今韓信號稱擁兵數萬,其實只有數千。我避而不擊,會使諸侯笑我怯懦。”
韓信、張耳知廣武君計不為陳余所用,大喜,即領兵至距井陘口三十里處宿營。
夜里,派二千輕騎每人帶一赤旗,從小道到山上隱蔽,另派萬人前進至綿蔓水東岸,背水而陣。
天明,韓信、張耳率軍大張旗鼓出戰,陳余軍出壘迎擊,大戰良久。
漢軍佯敗,退至水上軍陣,陳余以全軍追擊。
漢軍輕騎急馳入趙軍空壁,遍插赤旗。
趙軍久戰不勝,欲退返壁,見壁中已盡為漢軍赤旗,大驚,紛紛逃散。
漢軍趁勢夾擊,大敗趙軍,斬陳余,俘趙王歇及李左車。
根據韓信的建議,劉邦于四年(前203)十一月立張耳為趙王,以張蒼為趙相。
五年(前202)九月,張耳死,謚景王,其子敖嗣立為王。
修遠之思評
在秦末農民起義中,張耳、陳余是最早立諸侯王的,這無疑對起義隊伍有分裂作用。
至于張、陳二人由刎頸之交到相互攻殺,古人認為是勢利使然,應該說是切中要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