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ko(黃妧婷)華南理工大學和臺灣國立大學食品學士、廣東營養學會高級營養師、慢病調理師、《廣州日報》、《廣東中煙報》健康欄目撰稿人,微信公眾號:Mac2bHealthy)
導讀
每頓飯都飽到撐,但是2個小時左右過后又餓,而且是抓心撓肺的那種餓,問題是在這期間也沒有進行什么體力運動啊,這是肚子里有蛔蟲嗎?表示實在不想被這種一直吃不飽的饑餓感俘虜啊……
(圖片出自網絡)
如果你也有“吃得多又餓得快”的問題,或許是飲食和生活方式上出了錯喔!先看看自己是否中了以下幾招吧——
1.看著多、實際少
常有人盛了滿滿一餐盤,奮戰半個小時才吃完,沒過多久就餓了。首先要確認下,盤子里裝了什么。如果大部分是生的蔬果,那就屬于“體積大、熱量低”的類型,因為果蔬的水分含量高、單位熱量低,因此即使是滿滿一盤,飽腹感也不如一塊面包。
(圖片出自網絡)
此外,如蒸玉米、螃蟹、豬大骨也屬于這一類。原因是這些食物的可食用部分太少了!不能吃的玉米棒芯、螃蟹殼和豬骨頭已經占了一半,所以出現“看著多、實際少”的情況也是情有可原。
Tips:減少生食果蔬的量,多選擇可食用部分大的食物(當然,以此招數保持身材者除外)。
(圖片出自網絡)
2.吃太咸
當食物的含鹽量過高時,機體滲透壓升高而向大腦發出“口渴訊號”,即“渴覺”。同時,由于缺水,營養素無法順利參與新陳代謝并被利用,因此大腦又會接收到“營養素攝取訊號”,即“饑餓感”,使人們誤認為自己需要吃更多。
Tips:先補水250~400ml,15分鐘后癥狀若緩解,則不需要再進食。
(圖片出自網絡)
3.高GI(升糖指數)飲食
GI值(升糖指數)是指某種食物讓血糖升高的速度,速度越快,則GI值越高。高GI食物通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額外添加了大量精制糖的食物,如蛋糕、巧克力、碳酸飲料等,另一類是本身含糖或淀粉高(天然、非人工添加),且在人體中吸收速度快的食物,如荔枝、提子、饅頭白粥等。
高GI食物會引起體內胰島素的大量分泌,從而使血糖在短時間內下降到很低水平,再次引起饑餓。相反,同等熱量的低GI食物則會因為保持了血糖平穩,而在較長時間內維持人體飽腹感。另外,發表于JAMA(美國醫學會雜志)的研究也顯示:果糖、果葡糖漿含量高的食物還會促進饑餓素釋放,使大腦因感覺不到“飽”而持續進食。
Tips:避開高GI食物,即使要吃,也盡量安排在低GI食物之后、或與其一同進食。
(圖片出自網絡)
4.睡眠不足
大量資料顯示,睡眠不足會減少身體瘦素的分泌,提高饑餓激素水平,進而刺激人體對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渴求,也影響到食欲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