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與燦爛的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爭芳斗艷的盛舉,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言:“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都在招攬人才,為自己所用,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為文化興起提供了物質保障;文化方面,私學興起,無數思想流派因此誕生,可以說百家爭鳴的形成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春秋戰國時期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也引發了無數人的探究和好奇,百家爭鳴到底有多么輝煌呢?其中又有哪些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脫穎而出呢?就讓我們跟隨歷史的步伐去探究這些問題吧!
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古希臘文明相輝映,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思想文化潮流,春秋末期中國以孔子、老子和墨子為代表組成了三大哲學體系,到了戰國時期由于私學盛行、學術自由和“士”階層的崛起與活躍,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直到漢武帝時期重用董仲舒,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了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統治中國的思想文化,此后不同朝代雖有變化,但是儒家思想一直作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儒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其創始人是被華夏子民稱為“圣人”的孔子,儒家主張“仁政”和“德治”,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在政治上面,主張“以禮治國”,呼吁恢復“周禮”;在教育方面,提倡“有教無類”,認為不是只有統治階級才有資格接受教育,所有人都應該成為有德行之人;儒家還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想要國家安定、百姓幸福就要輕刑罰、重教化。儒家思想認為一個國家想要強大起來,要做到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姓孔名丘,字仲尼,孔子理念的核心就是“仁”,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實現“仁”就要寬容對待別人,自身要堅守“克己復禮”的處事之道。孔子還首創了私人教學,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并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讓寒門士子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到了戰國時期,儒家分為了八派,其中孟子和荀子所在的兩派是儒家的正統代表,孟子有著“亞圣”的稱號,他主張復古倒退,認為人性本善,由于理念不符合諸侯國發展的需要,所以在當時沒有受到重用;而荀子在政治上主張“仁義”和“王道”,認為人性本惡,但是通過禮儀教化和法治可以使人從善,并提出了“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荀子對于儒家進行了改造,融合了法家和道家的積極思想,從而使儒家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需要。
法家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主張以法治國,并提出了“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戰國初期,李悝與商鞅等人開創了法家學派,法家學派主要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在經濟方面,法家學派主張“重農抑商”,廢除井田制,獎勵耕戰;在政治方面,主張廢除分封制,設置郡縣,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在思想與文化方面,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禁斷諸子百家學說。
到了戰國末期,韓非子成為了法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因為他吸取了法家不同學派的優點,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思想。韓非子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人們不必嚴格遵循古代的傳統,應該根據現實的需要進行政治改革,并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
韓非子還主張建立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封建國家,讓國家的大權都集中在君主手中,這個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所以法家思想在后期得到了重用。
道家又被稱為“道德家”,以春秋末年老子有關“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用“道”來說明世間萬物的本質和變化,道家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倡清靜無為,以柔克剛。《道德經》言:“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是沒落的貴族出身,老子將“道”概括為普遍的包羅萬象的最高哲學概念,他認為“道”就是萬物的本原,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的哲學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思想,認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也可以互相轉化,可以說老子的辯證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早期辯證的思想起源。
道家在政治上面提倡“無為而治”,道家中的黃老思想是西漢初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用,通過休養生息和經濟建設使西漢時期的國家實力得到恢復并強大起來,“文景之治”由此而來。在政治上,道家雖然崇尚“無為而治”,但并不是沒有任何作為的,而是采取一種更為溫和的方式去治理國家。
墨家作為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與儒家爭鋒相對,主張尚賢,反對世卿世祿制度,認為任用官員需要打破往日的等級觀念,重視官吏的才能,最終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墨家之所以可以壯大起來,是因為它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意愿,在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在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主張“非命”,強調靠自身的能力做事。
墨家的成員大多來自社會底層,都經歷過人間疾苦,所以對于美好的追求更加向往,到了戰國末期,墨家主要分成了兩派,一派以邏輯學、數學、力學和光學的學科研究為主,被稱為“墨家后學”;一派以游俠志士為主,被稱為“墨俠”,在較長一段時間里發揮著自己的才能,為社會做著貢獻。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是戰國初期宋國人,墨子名翟,主張“兼愛”和“非攻”,“兼愛”就是愛所有人,沒有任何階級的差別;而“非攻”就是反對不正義戰爭,這也反映了平民百姓對于安定生活的渴望。此外,墨子還主張“尚賢”,就是用人唯賢,而非任人唯親。
墨家在墨子的帶領下,曾經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影響力最大的學派,但是到了戰國后期走向了衰微;到了西漢時期,由于漢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主張,以及社會心態的變化,加上墨家對于弟子的訓練艱苦,要求嚴格,所以墨家在西漢之后基本消失了,但據考古學家推測,最后一代可能是出現在晚清時期,因抗夷而全部滅亡。
兵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孫子兵法》是由孫武寫的軍事名著,被后世奉為經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眾多軍事名言來自于這本書,甚至有很多西方軍事學校把它列為必學教材。
戰國時期的孫臏繼承發揚了孫武的軍事思想,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的主張,反對空談仁義,主張“事備而后動”,這與當時的形勢相適應,所以兵家也因此發展壯大起來。
戰國末期社會變革激烈,新興的地主階級要求政治和思想的統一,所以反映到學術思想上面,就出現了將各個學派的思想融為一體的雜家,雜家的出現也反映領戰國末期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
雜家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特點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的著作代表是《呂氏春秋》和《淮南子》,《呂氏春秋》是由呂不韋著召集門客所著,兼收并蓄了諸子百家的學說,因此內容比較龐大和混雜。
縱橫就是合縱連橫,縱橫家出現在戰國時期,是諸子百家之一,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和外交活動的謀士為主。當時秦國實力強大,又一直為統一全國而暗中積攢力量,所以其他國家為了自保紛紛結成聯盟,力圖抵秦。
由于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而當時又分為兩派,一派以蘇秦為代表的燕、趙、韓、魏、齊、楚縱以拒秦;一派是張儀連橫六國分別事秦,力破合縱,縱橫家也因此得名。《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縱橫家的創始人鬼谷子是衛國朝歌人,王氏名詡,是戰國時期聲名顯赫的人物,被譽為縱橫家的鼻祖和兵法集大成者。鬼谷子的核心思想是:“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因為隱居于云夢山鬼谷,所以自稱鬼谷先生,精通百家學問,還教育出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多位風云人物,其思想更是影響了無數人。
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被人們認為是天生異相,智慧的象征。鬼谷子還著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天髓靈文》等眾多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歷史由分裂逐漸走向了統一。這個時期涌現了各種各樣的學派,不同學派之間相互爭辯,積極尋找著認同自己理念的統治者;于是代表各個階級和不同政治力量的學派都對宇宙和社會做出自己的解釋,這就是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
而“百家爭鳴”的出現,正是社會與階級關系在中國古代思想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春秋晚期與戰國初期,各諸侯國為了發展自身力量先后進行了變法改革,這是新興地主階級利用政治力量改變原先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從而推動了封建化進程。到了戰國時期,由于地主階級本身統治政權不穩固,又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經濟和軍事變法的改革上面,所以為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不過后來大一統封建國家建立后,地主階級的統治思想成為了主流思想,其他代表不同階級和政治力量的學派紛紛受到了排除和束縛,所以發展非常艱難,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就再難看到了。所以說,“百家爭鳴”的形成與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在中國歷史上,封建國家是很難形成這種狀態的。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背后文化興盛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大變革為諸子百家發表各自主張,著書立說提供了歷史舞臺,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當時私學盛行,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狀況,打破了長期以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的上層文化學術逐漸向社會下層擴散,這在歷史上被稱為“文化下移。”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社會大變革造成的禮崩樂壞,使將原本屬于貴族底層階級的士階層從宗法制的羈絆中解放了出來,在社會身份上重新獲得了獨立。而各諸侯國由于自身發展對人才的渴望,更是壯大了士階層的力量,士階層的崛起,為“百家爭鳴”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激烈的兼并戰爭也重新打破了之前的單一生活狀態,讓文化傳播規模日益龐大,各種因素的沖突與滲透,給予了文化重組的好機會,也為“百家爭鳴”的思想傳播提供了條件。
春秋戰國作為中國歷史上思想與文化最為群星燦爛的時代,諸子百家在這個時期彼此詰難又相互交流學習,秦漢時期占有重要地位的學派正是因為吸收諸子百家之長,才能夠撥得頭籌。可以說這是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時期,文化思想領域更是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與活躍。
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城鎮的興起和商業的繁榮,在各國爭相改革的風潮中,傳統的社會秩序也收到了劇烈沖擊,這個時期的知識分子到處游學、講學,謀求伯樂的賞識,比起之前門閥世家占據文化教育的局面而言,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施展抱負。
春秋戰國期間,“士”階層的出現和活躍也是這個歷史時期獨特的社會現象,各學術派別之間雖然歸屬于不同的階級和利益體,但是也是相對獨立于政治之外的存在,這些學術團體討論時事、著書立說,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并不屬于政治的附庸品,對于權勢顯貴更是報著“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的態度,這種學士自由的氛圍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一個重要因素。
“士”可以選擇“擇木而梧”,像飛鳥一樣來去自由,這促進了各國之間人才的流動:鄒衍本是齊國人,在謖下學宮擔任上大夫,卻因不滿齊滔王的暴政,而成為了燕昭王之師;吳起歷經魯、魏、楚等國為官,因才學過人,總是會遭到誣陷,每次陷害就會離開另投明主;商鞅在魏國不受賞識,聽聞秦孝公“廣令國中求賢者”后入秦,被秦孝公賞識而委以重任。
當時社會還盛行“養士”之風,諸侯國和士大夫除了發展自己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能力外,還為了能夠盡快壯大自身實力而選擇“養士”。春秋晚期齊國的田常在齊景公時期就用自己的俸祿供養“士”;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和楚國的春申君被后世稱為“戰國四公子”也是因為“養士”多達千人,對待“士”禮重有加而在諸國之間聲名顯赫;戰國后期秦國的呂不韋身為富可敵國的大商人,門下有“食客三千”,優秀的“士”也會受到朝廷的重用,如商鞅、吳起等人都做出了一番事業。
養士之風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進一步繁榮,而當時影響最大的基地就是齊國的“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齊威王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徐干《中論·亡國篇》說:“齊桓公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寵之。”
稷下學宮是齊國統治者設立的國家養士機構,利用國家的財力和物力養士,基本集中了當時各家各派的學者,延續了一個半世紀,稷下學宮雖然是齊國官辦,但它又是許多私學的集合體,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商討政事
也就是士人一般不擔任具體的官職和行政事務,日常則從事自己的講學活動和學術研究,有需要時統治者會咨詢士人,《新序·雜事》說:“稷下學者喜議政事”,所以稷下學宮實際上是統治者的“智囊團”。
2.學無常師
稷下學宮實行“游學自由”的方針,教學方式比較特殊,學生可以自由聽講,也可以隨時去游學,中途游學到此,想要加入也可以接收,不受任何的限制。教學制度也十分靈活,學生來到稷下學宮后,并不局限于一個先生學習,其他先生講學如果感興趣也可以請教,這種教學制度打破了先前不同學術流派之間的局限,讓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知識,促進了學術領域的發展。
3.自由辯論
稷下學宮堅持“兼容并包”與“學術自由”的政策,在這里沒有權威,如果想要自己學派的學說得到大家的認可,需要進行公開的辯論,而學宮定期會舉行“期會”不管是教師、游士還是學說都可以參加辯論,這種突破師生界限的交流學習方式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民主與平等,也對解放讀書人的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4.學生管理
稷下學宮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從尊敬師長到衣著儀表,再到課堂課后的學習都有嚴格的規定,稷下學宮對學生管理的安排體現了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這一守則一直流傳到了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百家爭鳴的出現可以說對中國當時及后世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大大的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基本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不同學派之間的相互爭辯和相互影響也促進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堪稱傳奇的時代,當時產生了一大批的思想家,中國思想和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百家爭鳴的思想對后世產生的深遠影響也可以用“智慧精華,惠澤千年”來形容。儒家創始人孔子更是被評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與穆罕默德、耶酥和釋迦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漢代思想家、文學理論家王充言:“孔子道德之祖,諸子之中最卓者也。”
可以說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堪稱里程碑的存在,正是諸子百家在這一時期的活躍與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精神文明基礎,對于東方文化影響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