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法有急性菌痢的治療、慢性菌痢的治療和中毒性菌痢的治療三種,具體如下:
一、急性菌痢的治療
1.一般療法和對癥療法 病人應予胃腸道隔離(至癥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二次陰性為止)和臥床休息。飲食一般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恢復期中可按具體情況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有失水現象者可給予口服補液鹽。如有嘔吐等而不能由口攝入時,則可給予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靜脈滴注,注射量視失水程度而定,以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有酸中毒者,酌情給予堿性液體。
2.病原治療 近年來痢疾桿菌的耐藥菌株,尤其是多重耐藥菌株漸見增多,糞便培養檢得致病菌時需作藥敏試驗,以指導合理用藥。
(1)喹諾酮類:該類藥物作用于細菌DNA促旋酶,具殺菌作用,無毒副作用,已成為成人菌痢的首選藥。由于該類藥可影響兒童骨骼發育,學齡前兒童忌用。成人用法如下:吡哌酸每日2g,分3次口服,療程5~7天;諾氟沙星每日600~800mg,分2~3次口服,療程同上;依諾沙星、氧氟沙星和環丙沙星每日皆為600mg,分2次口服,療程3~5天。
(2)磺胺類藥:磺胺藥對痢疾桿菌有抗菌活性,但如與甲氧芐氨嘧啶(TMP)合用,則有協同效果。如復方磺胺甲噁唑(SMZ-TMP)片劑,每天2次,每次2片,兒童酌減,療程一周。有嚴重肝病、腎病、磺胺過敏及白細胞減少癥者忌用。近年來耐藥菌已見增多,如療效差或無效時,即應改用其他抗菌藥物。
二、慢性菌痢的治療 需長期、系統治療。應盡可能地多次進行大便培養及細菌藥敏試驗,必要時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作為選用藥物及衡量療效的參考。
1. 抗生素的應用 首先要抓緊致病菌的分離鑒定和藥敏檢測,致病菌不敏感或過去曾用的無效藥物暫不宜采用。大多主張聯合應用兩種不同類的抗菌藥物,劑量充足,療程須較長且需重復1~3療程。可供選用藥物同急性菌痢。
2.菌苗治療 應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菌苗,隔日皮下注射一次,劑量自每日0.25ml開始,逐漸增至2.5ml,20天為一療程。菌苗注入后可引起全身性反應,并導致局部充血,促進局部血流,增強白細胞吞噬作用,也可使抗生素易于進入病變部位而發揮效能。此外,也可試以噬菌體治療。
三、中毒性菌痢的治療 本型來勢迅猛,應及時針對病情采取綜合性措施搶救。
1.抗菌治療 采用慶大霉素或阿米卡星與氨芐西林靜脈注射,劑量、用法同急性期,中毒癥狀好轉后,按一般急性菌痢治療或改用復方磺胺甲噁唑(SMZ-TMP)或諾氟沙星口服,總療程7~10天。氟喹諾酮類靜脈針劑和頭孢哌酮也可使用。
2.高熱和驚厥的治療 控制高熱與驚厥退熱可用物理降溫,加1%溫鹽水1000ml流動灌腸,或酌加退熱劑。躁動不安或反復驚厥者,采用冬眠療法,氯丙嗪和異丙嗪 1~2mg/kg,肌注,2~4小時可重復一次,共2~3次。必要時加苯巴比妥鈉鹽,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腸,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緩慢靜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