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又稱儒
學思想,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
司儀,自
春秋起指由
孔子創立的后來逐步發展以
禮教德道約束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以奉信以孔子為先師,以&ldquo儒&rdquo為共
同認
可符號,
各種與
此相關、或聲稱與此相關的思想
道德準則,春秋
戰國時期,孔子在魯國講學,以&ldquo
詩、
書、禮、樂、易、春秋&rdquo之六經為
經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儒家箴言、格言警句:
1、民之所好
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
父母。&mdash&mdash《
禮記·大學》
2、
不患
人之不已知,思
不知人也。&mdash&mdash《
論語,學而》
3、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mdash&mdash《
孟子·盡心上》
4、臨患不忘國,忠也。&mdash&mdash《左傳·昭公元年》
5、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則民
作讓。&mdash&mdash《禮記·坊記》
6、言必先信,行必
中正。&mdash&mdash《禮記·儒行》
7、
得黃金
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諾。&mdash&mdash《史記·季布欒布
列傳》
8、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
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
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
入德矣。&mdash&mdash《禮記·中庸》
9、落紅
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mdash&mdash《
龔自珍全集·
己亥雜詩》
10、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mdash&mdash《論語·子罕》
11、大
天而
思之,孰與物畜而裁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mdash&mdash《
荀子·天論》
12、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mdash&mdash《北齊書·元景安傳》
13、先義而后
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mdash&mdash《荀子·榮辱》
14、宜未
雨而
綢繆,毋臨渴而掘
井&mdash&mdash朱柏廬《治家格言》
15、窮則獨善
其身,達則兼善
天下。&mdash&mdash《孟子·盡心上》
16、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mdash&mdash《孟子·離婁下》
17、
當仁,不讓于師。&mdash&mdash《論語·衛靈公》
18、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mdash&mdash《孟子·離婁上》
19、生,亦
我所欲也,義,亦
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mdash&mdash《孟子·告子上》
20、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
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mdash&mdash《禮記·內則》
21、
無驗而言之,謂妄。&mdash&mdash《法言·問神》
22、人才不甚相遠,只看好學不好學,用心不用心耳。&mdash&mdash
呂坤《呻吟語·問學》
23、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
心照汗青。&mdash&mdash《文山先
生全集·
過零丁洋》
24、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mdash&mdash《禮記·緇衣》
25、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mdash&mdash《
周易·益·象辭下》
26、以公滅私,民其允懷。&mdash&mdash《尚書·周官》
27、君子約言,
小人先言。&mdash&mdash《禮記·坊記》
28、任賢勿貳,去邪勿疑。&mdash&mdash《尚書·大禹謨》
29、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mdash&mdash《孝經·三才》
30、天時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mdash&mdash《孟子·公孫丑下》
3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mdash&mdash《論語·子張》
32、樹德務滋,除惡務本。&mdash&mdash《尚書·泰誓下》
33、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mdash&mdash王陽
明《傳習錄》
34、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人鮑
魚之肆,久而自臭也。&mdash&mdash《顏氏家訓·慕賢》
3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mdash&mdash《范文正公集·
岳陽樓記》
36、過猶不及。&mdash&mdash《論語·先進》
37、立
志不存于憂世,雖仁
無益也&mdash&mdash葉適《
水心先生文集·贈薛子長》
38、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mdash&mdash《
杜少陵集·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9、情欲信,辭欲巧。&mdash&mdash《禮記·表記》
40、言語之惡
莫大于造誣,行事之惡莫大于苛刻,
心術之惡莫大于深險。&mdash&mdash《呻吟語·修月》
41、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
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mdash&mdash《詩·小雅·
伐木》
42、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mdash&mdash《孟子·盡心下》
43、
天行健,君子以
自強不息&mdash&mdash《周易·乾·象辭上》
44、聲聞過情,君子恥之。&mdash&mdash《孟子·離婁下》
45、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mdash&mdash《二程文集》卷五
46、天下之治,由得賢也天下
不治,由失賢也。&mdash&mdash《二程文集》卷五》
47、
丈夫四
方志,安可辭固窮?&mdash&mdash《杜少陵集·前
出塞》
48、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mdash&mdash《論語·里仁》
49、君子之學必日
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
未有不進而不退者。&mdash&mdash《二程語錄》
50、曾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mdash&mdash《論語·里仁》
51、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mdash&mdash《禮記·學記》
52、生民之大要者三,而強弱存亡莫不視此:一日血氣體力之強,二日
聰明智慮之強,三日德性仁義之強。是以
西洋觀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斷民種之
高下。未有三者不備而生民不憂,亦未有三者備而國威不振也。&mdash&mdash嚴復《
原強》
53、夫學者猶
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
其實。講論
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實也。&mdash&mdash《顏氏家訓,勉學》
54、有教無類。&mdash&mdash《論語·衛靈公》
55、人之患在好為人師。&mdash&mdash《孟子·離婁上》
56、
生有益
于人,死不害于人。&mdash&mdash《禮記·檀弓上》
57、孔子登
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mdash&mdash《孟子·盡心上》
58、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mdash&mdash《尚書·周官》
59、
言必信,行必果。&mdash&mdash《論語·
子路》
60、得天
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mdash&mdash《孟子·離婁上》
6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mdash&mdash《論語·里仁》
62、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mdash&mdash《禮記·大學》
63、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mdash&mdash《周易·系辭下傳》
64、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mdash&mdash《論語·為政》
65、在
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
怨。上不怨天,下
不尤人。&mdash&mdash《禮記·中庸》
66、捐其軀有益于天下,君子之所樂為。&mdash&mdash
方孝孺《遜志齋集·
云敞贊序》
67、子在川上曰:&ldquo
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mdash&mdash《論語·子罕》
6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mdash&mdash《論語·里仁》
69、方今
中國所短者,不在智謀而在貞信,不在權術而在公廉&hellip&hellip則
惟有道德者
可以獲勝。&mdash&mdash章炳麟《革命之道德》
70、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mdash&mdash《歐陽文忠集·朋黨論》
71、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mdash&mdash《尚書·太甲中》
7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泰山,或輕于鴻毛。&mdash&mdash
司馬遷《
報任安書》
73、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mdash&mdash《孟子·離婁上》
74、德高莫高于博愛人,為政莫高于博利人。&mdash&mdash
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7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mdash&mdash《孟子·
梁惠王上》
76、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mdash&mdash《論語·學而》
7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mdash&mdash《論語·雍也》
78、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mdash&mdash《禮記·儒行》
7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mdash&mdash《論語·里仁》
80、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mdash&mdash《孟子·告子上》
8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
不復也。&mdash&mdash《論語·述而》
82、民惟邦本,本固邦寧。&mdash&mdash《尚書·五子之歌》
8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mdash&mdash《論語·子路》
8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mdash&mdash《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85、
四海之內,皆
兄弟也。&mdash&mdash《論語·顏淵》
86、見義不為,無勇也。&mdash&mdash《論語·為政》
87、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mdash&mdash《禮記·內則》
88、仁者無敵。&mdash&mdash《孟子·梁惠王上》
89、君以民存,亦以民亡。&mdash&mdash《禮記·緇衣》
90、有禮之用,和為貴。&mdash&mdash《論語·學而》
91、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
國家可保也&mdash&mdash《周易·系辭下傳》
92、九州
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mdash&mdash《龔自珍全集·己亥
雜詩》
9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
登高必自卑。&mdash&mdash《禮記·中庸》
94、積土成山,
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蚊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備焉。&mdash&mdash《荀子·
勸學》
95、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mdash&mdash《孟子·公孫丑下》
96、善者,一日不教,則失而入于惡惡者,勤而教之,則可使
至于善。&mdash&mdash《歐陽文忠集·答
李翔第二書》
9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
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mdash&mdash《論語·學而》
98、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mdash&mdash《論語·陽貨》
99、予獨愛蓮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褒玩焉。&mdash&mdash《周濂溪集·
愛蓮說》
100、
精神爽奮,則百廢俱興精神怠弛,則百興俱廢。&mdash&mdash《呻吟語·治道》
101、
不聞不若聞之,
聞之不若見之,
見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mdash&mdash《荀子·儒效》
102、巧言令色,鮮矣仁。&rdquo&mdash&mdash《論語·學而》
103、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績之
辛苦。&mdash&mdash吳兢《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10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mdash&mdash《論語·為政》
105、茍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mdash&mdash《禮記·大學》
106、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mdash&mdash
周敦頤《周子全書·誠下》
107、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
浮云。&mdash&mdash《論語·述而》
108、志于道,
據于德,
依于仁,游于藝。&mdash&mdash《論語·述而》
109、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于至善&mdash&mdash《禮記·大學》
110、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
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mdash&mdash《論語·子罕》
11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mdash&mdash《荀子·勸學》
112、曾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
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mdash&mdash《論語·學而》
113、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mdash&mdash《周易·系辭下傳》
11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mdash&mdash《昌黎先生集·
師說》
115、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
平。&mdash&mdash
張載《張子全書》卷一四
11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mdash&mdash《論語·里仁》
117、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
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mdash&mdash《荀子·不茍》
118、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mdash&mdash《論語·述而》
119、天下往歸謂之王,天下不往歸,民皆散而去之,謂之匹夫。&mdash&mdash康有為《孔子改制考》
120、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
使人。&mdash&mdash《論語·陽貨》
121、民事不可緩也。&mdash&mdash《孟子·滕文公上》
122、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mdash&mdash《禮記·表記》
123、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mdash&mdash
洪應明《萊根譚》
124、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mdash&mdash《論語·為政》
125、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
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mdash&mdash《荀子·天論》
126、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mdash&mdash《
陶淵明集·與子儼等疏》
127、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讀&mdash&mdash《周易·系辭下》
128、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