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三教九流
【拼音】:sān jiào jiǔ liú
【解釋】:“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熬帕鳌弊钤绯霈F在《漢書·藝文志》“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后泛指宗教、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種行業、各色人物。是中性詞。
【出處】:
1、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六:“(梁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了如目前?!?/p>
2、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頭;一個通徹三教九流,一個曉盡描鸞刺繡?!?/p>
3、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二三:(曹)操怒曰:“汝有何能?”(禰)衡曰:“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
應用示例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九回:“原來董平心靈機巧,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品竹調弦,無有不會?!?/p>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九回:“細細看去,士農工商,~,無一不有。”
詳細釋義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
三教
西漢《白虎通·三教》中說:“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內忠、外敬、文飾之,故三而備之?!睗h代儒學家認為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敬,周代崇尚文,他們把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文這些道德規范與禮儀文飾,總稱為“三教”。這是關于“三教最早的說法”。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儒教、道教發生論戰。公元573年,北周武帝親自召集百官及沙門道士等“辨釋三教后”問題,最后作出了“儒教在先,道教次之,佛教在后”的結論。從此后人說三教通常即為儒、釋、道。
九流
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三教九流在民間的說法
三教: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 二流娼
儒家創始人孔子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不過,這是民間口頭傳誦,不以為據,如著書,還當再須查證。
三教九流的意義曾經是頗為高雅的
“三教”的說法起自三國時代,指的是儒教、釋教、道教三種教派。河南嵩陽書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個頭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的面孔。
儒教,孔子所創,并非宗教,而漢儒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學說渲染的像宗教一樣,就被人們看做宗教了,自漢朝至“五四運動”前,一直在中國文化界及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釋(佛)教,指東漢時傳入我國的佛教,以其為印度釋迦牟尼所創而簡稱為釋。
道教,以先秦老子“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流派。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稱為“道德家”,老子哲學思想,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漢代道教尊奉老子為道教的始祖,東漢時創立的一種宗教,講究煉丹修道,尋求長生不老之法。
“九流”的說法,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學術流派。后來,人們把宗教、學術中的各種流派統稱之為"三教九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時人們又把它作為貶義詞,泛指那些在江湖上從事各種行當的人。
陰陽家:戰國時提倡陰陽五行之說的一個學派,代表人物是齊國的鄒衍。
法家:戰國時主張法治的重要學派。源于春秋時的管仲、子產,代表人物是戰國時的商鞅、申不害,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戰國時的學派,一名“辯者”,是古代的邏輯學。代表人物公孫龍。
墨家:是戰國時的學派,提倡“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戰
道教祖師老子
爭)”、“節用”、“節葬”等。創始人是墨翟。
縱橫家:戰國時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策士中有“合縱派”和“連橫派”。代表人物蘇秦(主張“合縱”,即六國團結抗秦)、張儀(主張“連橫”,即瓦解六國的團結,使之分別奉事秦國)。這兩類策士統稱“縱橫家”。
雜家:戰國至秦漢間雜揉各學派思想的一部分學者,他們的特點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為《呂氏春秋》、《淮南子》。
農家:戰國時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
上述為“三教九流”的原義。
三教指儒教、佛教和道教,九流分三等
上九流是:一佛祖,二仙,三圣賢,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莊田。
中九流是:一評書,二醫,三卜筮(算命),四棋(棋師),五丹青(畫匠),六仕(兵卒),七橫(說客),八義(俠客),九打漁。
下九流是:一高臺(唱戲),二吹(吹鼓手),三馬戲,四剃(剃頭),五池子(開澡堂),六搓背,七修(修腳),八配(配種的),九娼妓。
九流三教也將九流分三等
上九流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
:一宰相,二尚書,三督撫,四藩臬,五提督,六鎮臺,七道臺,八知府,九知州。
中九流:一醫,二金(算命),三飄行(測字),四推(推算歷法),五琴棋,六書畫,七僧人,八道士,九星相(觀星相定吉兇)。
下九流:一忘八(開妓院),二龜(縱妻賣淫),三優伶(唱戲),四吹(吹鼓手),五大財(耍大把戲),六小財(耍小把戲),七生(理發匠),八盜,九吹灰(賣鴉片)。“三教九流”把人分為若干等,在舊社會,受壓迫者多被視作下九流,命運悲慘?! ≡臅r候,政府按人們所從事的職業,把被征服的臣民詳細劃分為十個等級,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統治者是騎在馬背上的征服者,敵視知識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后。就像文革期間,知識分子被叫做“臭老九”、儒家成為批判對象一樣。教九流在民間的說法
三教: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七商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七僧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
儒家創始人孔子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有相關圖書《圖說天下國學書院系列之諸子百家》,動畫《秦時明月之諸子百家》系列第三部也名為《諸子百家》,
解釋:
諸子:以前為稱呼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
百家:是“百家姓”的簡稱。
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來對先秦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
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各種學術流派。
例子:
王西彥《古屋》第五部:“我們決不拘泥統屬,我們只以會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p>
編輯本段學術流派
流派譜系
諸子百家譜系:
【先秦】
文武道{順天應人}微 周公王道{禮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春秋】
管子
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
【戰國】
扁鵲
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
鄧析、公孫龍子、惠子、
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
孟子、墨子、告子
{商鞅、申不害、慎子}
許行、
鄒衍
荀子、韓非子、
呂不韋、
【漢】
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為稱呼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晏子、呂不韋、管子、鬼谷子等。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諸子百家大辭典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后才產生的私學。
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游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傳統上關于百家的劃分,最早源于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并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焙髞?,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
歷史淵源
西周滅亡,促使人們更多地轉向對天下興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議ˇ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ˇ處士橫議ˇ的活躍風氣。在對人、事及社會的廣泛探討中,人們不再崇信ˇ天道ˇ,進而在如何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等方面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這些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稱為ˇ諸子ˇ,ˇ百家ˇ則指這些學派。最有影響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學派的人物針對一些社會問題四處游說,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張,或著書立說,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的學術觀點反映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也隨之形成了不同的學術和文學派別。諸子散文大都觀點鮮明,言辭犀利,感情充沛,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所以諸子百家散文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從人類文明演化歷史看,曾邦哲《結構論》提出諸子百家及三教九流是早期的學科分類體系,儒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偏向政治軍事與倫理領域,墨家、道家、名家、醫家和農家等偏向自然工藝與邏輯等領域,還禪家、雜家、書畫家等則偏向人文藝術等領域,并且,西方近代科學發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中華文化已經萌芽,比如,儒家的社會倫理化(科學社會規范)、墨家的實踐經驗化(實驗技藝方法)、禪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論思維頓悟)和道家的系統邏輯模式(全息結構模型),以及一些技術發明的原型等。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
百家簡介
一、儒家:
孔子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吁恢復“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道家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疤煜录嫦鄲邸保涂蛇_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后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后學”(亦稱“后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
韓非子
,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后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并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于戰國后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豆茏印分杏行┢鄬訇庩柤抑鳎秴问洗呵铩?、《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論傳于《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于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
呂不韋
[1]
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睹献樱墓稀酚浻性S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并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秴问洗呵铩分械摹瓷限r〉、〈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p>
諸子百家簡述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于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后,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采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關于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胺蜿庩?、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稘h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后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兵家重點在于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么樣去使用武力。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后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境鲎浴课鳚h·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p>
十二、醫家:
代表人物:扁鵲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
扁鵲
[2]
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蕩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詳細介紹
一、儒家
儒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孟子加以發展。
儒家崇尚《周禮》,認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關懷,達至一個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其主要內容如下:
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叭省本褪恰皭廴恕?,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爸摇笔潜M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觀∶主張以禮義治國,回復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分,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他認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為仁、義、禮、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與禽獸無異,“饑而欲飽,寒而欲暖”,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為善去惡。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分,社會便能安定。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王陽明。
代表人物介紹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據史記所說,他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圣人”。
孔子周游列國,先后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鬃硬荒苌煺棺约旱谋ж?,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后,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其一生主要貢獻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礎,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開明的啟發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對于思想領域的開創性見解間接的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這一文化鼎盛現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后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是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后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今山西安澤)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國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于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于《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游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后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并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后世深遠的學說。
二、道家
“道”是“老莊”學說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環不息。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脫,不界限于形驅,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以下是道家的觀念∶ 宇宙觀∶“道”是無形及不可見的,是超時空的絕對精神,是宇宙最高本體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民生困苦,人們必須放棄逞才、逞智、逞強、逞力、回歸樸素、無知的境界,以“無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終希望回復“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人生觀∶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欲”、“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代表人物:
老子
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生卒年不詳,一說生于公元前604年,謚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道家的理論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于存活于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于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后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并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于抱犢山中。
莊子學識淵博,交游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鄭國(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來看,可能是晉人所作,是東晉人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成的,晉張湛注釋并作序。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于事。
三、墨家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以下是墨家的觀念。
倫理觀∶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于人不相愛。
政治觀∶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觀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觀∶提出“非命”,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通過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為了求福避禍,他又主張“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從創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會中底層的學者,所以墨家更能體會到戰亂時期社會中勞動人民的凄慘生活,所以相對于儒家的過分講求“禮”,墨家更注重刻苦、節儉的生活習慣,而且不吝于做低層的勞動工作,被儒生辱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場上的對立,和思想上比“仁愛”更難遵從的“兼愛”,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統治者的支持,日后發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家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魯國人,今山東省滕州市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人稱“布衣之士”和“賤人”。
他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后,傳其清廟之法;又學于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于《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于是棄周道而用夏政。
宣揚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其為人“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為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弟子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上說“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幾乎“遍從人而說之”。行跡所至,東到齊,西游鄭、衛,南至于楚、越。
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制作,還擅于守城技術,其后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跡,分別見與《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于》等書,其思想則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學《墨子》一書中。
四、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后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后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干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并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指的是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法家人物
韓非
韓非,姓韓名非,戰國末年的韓國(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出身于貴族,為韓國的公子,生年與血親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韓非口吃,不善于言說,而好著書。韓非與李斯為同學,同師事于荀子。
韓非見當時韓國勢弱,曾數諫韓王,但韓王不聽。韓非痛恨治國不修明法治,不實行富國強兵,而重用那些沒有實際經驗好發空論的人。于是他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書成后傳至秦國,秦王讀后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表n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稱贊。
秦國攻韓,韓王本來不用韓非,待秦進攻甚急,韓王于是委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見到了韓非很為喜悅,但亦未信用。李斯認為,韓非為韓國的公子,終為韓而不為秦,因此向秦王建議,既然不用韓非,不如誅之,以免后患。秦王以為然,下令治非。李斯則暗中差人送韓非毒藥,使自殺。韓非懷才而不遇,終為自己的同學所殺。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孫,名鞅,衛國(今河南安陽市)人,秦孝公時封于商邑,故名商鞅,號為商君。商鞅為衛國庶出公子,故亦稱為衛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納用,待公叔痤去世后,聞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于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見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與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國推行最為徹底的變法運動。
商鞅在秦國前后實行了兩次變法,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制度,實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戰國時期第一等強國。其后,商鞅本人卻遭到貴族保守派的誣陷,被處以車裂極刑。
五、兵家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系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
代表人物:
孫武
孫武齊國(今山東臨淄)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
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并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
孫武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為中國最杰出的兵書,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孫臏
齊國阿鄄(今山東陽谷、甄城縣)人,孫武的后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
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后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于桂陵、馬陵。
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
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六、縱橫家
“縱”指“合縱”,“橫”指“連橫”。
所謂“合縱”,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聯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謂“連橫”,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的外交策略。
“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所謂“縱橫家”,指鼓吹“合縱”或“連橫”外交策略的人物。
稱蘇秦和張儀為最著名的縱橫家,沒有蘇、張,就不存在合縱與連橫,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縱橫學和縱橫家。后來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的代表,縱橫家的著蘇秦的《蘇子》,張儀的《張子》等大部分在漢朝前亡佚?,F在僅存的鬼谷子是縱橫家唯一的議論著作。另有《戰國策》是記錄縱橫家言行的書籍代表人物: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籍貫不詳,據考為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云夢山(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杰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此,歷來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系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系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系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睗撝\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側重于總體戰略,而《鬼谷子》則專于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蘇秦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學縱橫之術游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游說六國合縱御秦。他相六國,歸居于趙,被趙封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
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后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
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游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
張儀是魏國(今河南開封市)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于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于秦。當年,張儀為秦相。
惠文君于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稱王,并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嚙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
十二年,張儀相于楚,后又歸秦?;菸耐踝浜?,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于魏?!稘h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
七、名家
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邏輯學。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于“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而辯的內容,又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名家的理論在中國五千年來的學術沿傳里,一直被冠上一個“詭辯”的惡名。
名家的沒落,除了因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為弟子們并無能出前人的創新主張。
代表人物
公孫龍
公孫龍(約公元前325-前250年)魏(今河南省北部)人,或曰趙(今山西南部)人,有傳字子秉。約生于周顯四十四年,死于周惠公六年,生平與莊子、惠施、孟子、鄒衍同時。公孫龍因為是“專決于名”,執名為實,他的辯論主要是語言的自身所展開,離開了具體、經驗的事物辯論。
孔子的弟子有叫公孫龍的,“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歲。”(《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辯者”公孫龍不是一個人?!睹陷V荀卿列傳》《索隱》稱公孫龍為孔子弟子,誤。
公孫龍善為同異之辯,達巔峰的境界,其主要辯論有:白馬論、指物論、堅白論、名實論等。
惠施
惠施,宋(今河南商丘)人,生于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傳卒于公元前310年,戰國中期宋國著名學者,名家鼻祖,與莊子為友,曾做過魏(梁惠王)的相國;后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遭到失敗,被張儀驅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學善辯,長于雄辯與邏輯推理,曾與桓團、公孫龍等辯者掀起了名辯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辯給,萬石以之訥慎”。
八、陰陽家
陰陽家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顯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
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又稱“五德轉移”?!拔宓隆敝肝逍械膶傩?,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
在政治倫理上,陰陽家認為“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歷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后,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鄒衍
鄒衍(約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齊國(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人稱為談天衍,又稱鄒子。
舊史所載他的事跡有所謬誤,但可肯定他是戰國晚期人。鄒衍曾游學稷下學宮,以學問重于齊。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趙,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到燕,燕昭王親自為他在前面掃塵,聽他講學,為他筑竭石宮,執弟子禮。故此有史推測他可能死在長平之戰后。
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余萬言,但早已夫失?,F只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九、雜家
嚴格說來,“雜家”并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志》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后,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為了打敗其他流派,各學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或以攻詰對方,或以補自己學說的缺陷。然而,任何一個流派也都有其特色與長處,而“雜家”便是充分的利用這個特點,博采眾議,成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
代表人物:
呂不韋
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人,戰國后期著名政治家,擔任秦相國十三年,為秦最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呂不韋長期賣貴,積累大量家產。但他不滿足于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尋找機會,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趙國都城邯鄲去作生意,結識了秦國公子異人。當時異人為人質于趙,處境也不太好,呂不韋則以為“奇貨可居”,先是以金錢和美女予之,博得異人的歡心。接著,游說華陽夫人之姊,以賄賂買通秦孝文王之后華陽夫人,立以為太子。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公子異人得以回國即位,是謂秦莊襄王,封呂不韋為國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秦莊襄王死,秦王趙政即位,呂不韋被尊為“仲父”,代秦王攝政。
趙政親政后,呂不韋被免職。先居河南,后徙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殺。著名的《呂氏春秋》就是他組織門客編寫的。
十、農家
農家者流,出于農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勸農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連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惫士梢姶藶槠渌L。
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并耕,此可說是一個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觀念,故不免引起重視“正名”的儒者之反對,認為這是棄君臣之義,徇耕稼之利,而亂上下之序。
因農家書多為農圃之技,而非學理,故能免于秦始皇之《焚書令》。但其最高之理想為與民同耕,雖為一平等階級口號,但亦不容于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
許行
許行是魯國(今山東西南)的農業專家,亦為先秦諸子農家的代表人物,為神農之言者。
他的事跡大多不可考。據《孟子?滕文公》所載,他曾自楚至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蔽墓c之處。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跟許行學其術。
另外,許行主以數量為標準畫市價。
十一、小說家
小說家者之起源,當蓋出于稗官,即出于以說故事為生者。其意多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傳載輿人之誦,詩美詢于芻蕘。
古時之人以圣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多以之謗之。而至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
小說家者能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
十二、醫家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蕩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形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代表人物: 扁鵲
扁鵲,勃??む崳ń窈幽相嵵菪锣嵤校┤?,或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也有記載為渤??ぶ?今河北任丘縣北)人?!氨怡o”并非真名實姓。人們把他和黃帝時的扁鵲相比,并且稱呼他“扁鵲先生”。連史書也以扁鵲稱呼他。扁鵲原姓秦氏,名越人。生于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約和孔子同時。扁鵲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醫學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的醫學家,著有《內經》和《外經》,發明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
扁鵲能夠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醫學,并能吸取民間的醫療經驗,在醫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扁鵲長期在民間行醫、走遍齊、趙、衛、鄭、秦諸國。
公元前310年,忌妒他賢能的秦太醫令李謐派人在崤山設伏,刺殺扁鵲,終年九十七歲。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后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端臅褰洝肥悄纤我院笕鍖W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四書五經概況
出處:《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詩》、《書》《禮》、《易》、《春秋》也?!?/p>
四書五經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將“四書、五經”合稱《四書五經》
儒家的五種經典,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設立五經博士,奠定了儒家經典的尊貴地位。
一、《易》:又稱《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經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辭和爻辭共約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編定的。它不僅對于了解殷周時代的哲學思想、社會生活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保存了一些相當罕見的商周史事材料?!兑住返膫?,包括系辭、說卦等十個部分,舊時稱“十翼”,是東周時人們所寫的對于《易》經部分的解釋。
二、《書》:又稱《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跡的著作匯編。最初只泛稱為《書》,其后分為夏、商、周書,以后才稱為《尚書》,義謂上古之書。秦漢之際,《尚書》多亡,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于齊魯之間。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
三、《詩》:又稱《詩經》。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家,都立于學官。毛公亦傳,未得立。后來,三家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毛詩》?!对姟方翊?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对姟凡粌H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會風貌的珍貴材料。
四、《禮》:漢時指《儀禮》,后世指《禮記》。《儀禮》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禮儀制度的匯編。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劉向《別錄》本?!抖Y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儒家關于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圣所編49篇并由鄭玄作注的為《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還有一部《周官》記錄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禮”的范疇?!叭Y”之中,后世以《禮記》流傳最廣,故一般以之作為《五經》的代表。
五、《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時,故名《春秋》?,F存《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記242年間史事。雖然文句簡短,但對當時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后人為其作注解,流傳下來的有《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合成“春秋三傳”,其中以《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流傳最廣。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四書
《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一起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八臅敝浮墩撜Z》《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中,《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后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由于朱熹注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將他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范圍限制在朱注《四書》之內,明、清沿襲而衍出“八股文”考試制度,題目也都是在朱注《四書》里。由于這些因素,使《四書》不僅成為了儒學的重要經典,而且也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直到近代全國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所以,有人把《四書》與西方的《圣經》相比,認為它是東方的“圣經”。事實上,無論就其流傳的廣泛,還是就其對于中國人人格心理鑄造影響的深刻來看,這種比擬都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比缜腥绱枵?,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于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嫡a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钡鄣湓唬骸翱嗣骶??!苯宰悦饕?。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笨嫡a曰:“作新民?!痹娫疲骸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一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睘槿司褂谌剩瑸槿顺?,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嫡a曰:“如保赤子?!毙恼\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币诵忠说?,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庇袊卟豢梢圆簧?,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钡赖帽?,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嫡a曰:“唯命不于常?!钡郎苿t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為寶?!鼻厥脑唬骸叭粲幸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贝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中庸
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言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造造爾。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皓,反求諸身。
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宜爾妻孥。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吲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拚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則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子曰: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攢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祖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祖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諦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廬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蛏驅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敝谷撸瑒t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之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怯,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文王,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乎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也?!狈翘熳?,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譽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養生,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詩曰:衣錦尚炯。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不愧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斧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子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化民,末也。詩曰:德遒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論語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墩撜Z》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宋代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貢獻很大。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四書五經(節選)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后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部。《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F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帮L”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把拧卑ㄐ⊙藕痛笱?,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絀,詩味不多。《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尚書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春秋戰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儒家尊之為經典,故又稱《書經》?!渡袝窊f原有一百篇,秦代焚書后,漢初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不久亡佚。晉人偽造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出數篇,連同原有的今文《尚書》共為五十八篇,也稱古文《尚書》。《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就是經過晉人手術的這種古文《尚書》。《尚書》包括虞、夏、商、周書。《虞書》、《夏書》非虞夏時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據古代傳聞編寫的假托之作?!渡虝肥且笸醭饭偎浀氖?、命、訓、誥,其中《湯誓》按時代說應為最早的作品,但這篇文章語言流暢,可能經過后人的潤色。《盤庚》三篇古奧難讀,較多地保留了原貌。這是殷王盤庚遷都時對臣民的演講記錄,雖然語辭古奧,但盤庚講話時充沛的感情、尖銳的談鋒,還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說: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炪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盤庚》上)短短的一段話,用了三個比喻,貼切、生動,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條不紊”作為成語,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盤庚告誡臣下不要煽動民心反對遷都,說那樣便會“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動。《周書》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獻。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紂時的誓師之詞,《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訓告殷遺民之詞;《無逸》是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享受之詞。這些作品敘事清晰,而且能表達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寫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晉失敗后的悔過自責之詞,表達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這樣寫道: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必熑怂篃o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他引用古人的話指出,如果自以為是,必將做出許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說明責備別人容易,從諫如流則十分艱難,寫得相當傳神。比起《商書》和周初的文字,要流暢得多,標志著散文在當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渡袝肥俏覈罟爬系奈恼聟R編。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語言同秦漢時的古漢語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遠,傳寫訛誤,十分艱澀難讀。韓愈謂之“周誥殷盤,佶屈聱牙”(《進學解》)。但拋開文字的障礙不談,在情感的表達上,其實是樸素而簡要的。由于發表那些言辭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語之間,具有居高臨下的自信。對于后人來說,古奧是一種特殊的美感,質樸自信,又顯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書》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漢代《尚書大傳》引子夏語,謂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過,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禮
《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它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把《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六經??鬃邮胀街v學時,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不過,孔子所講授的禮、樂和舊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禮、樂已有很大的區別。他認為,《樂》教,可以使人“廣博易良”;《禮》教,可以使人“恭儉莊敬” (見《禮記·經解》)??鬃舆€說過:“不學禮,無以立?!保ā墩撜Z·季氏》)在孔子看來,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因此,必須“立于禮”(《論語·泰伯》)。禮所包括的范圍很廣,從國家的典章制度,直至個人的行為準則?,F在我們所能見到
書影
的禮書,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周禮》是講周朝官制的,《儀禮》是講各種典禮節儀的(如冠、婚、喪、祭等具體儀式),《禮記》是孔子學生以及后人傳習《禮經》的記錄,內容有關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東漢學者鄭玄分別給《儀禮》、《禮記》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禮”這一名稱?!叭Y”都與孔子禮的思想有關,但只有《儀禮》(17篇)是由孔子整理編訂的。《周禮》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匯編。由于我國早在夏、商、周時就進入了奴隸社會,而周為奴隸社會的鼎盛時代,所以《周禮》是中國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記錄,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記錄。全書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為上下卷,共12卷。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漢時補以《考工記》。《周禮》為何人所作,何時產物?歷來也是有爭論的。古文經學家認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經學家認為,它出于戰國,也有人認為是西漢末劉歆所偽造。近人從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證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多數人認為是戰國時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周禮》成于漢初?!吨芏Y》一書,東漢鄭玄撰有《周禮注》,唐朝賈公彥作《周禮正義》,清代孫詒讓也撰有《周禮正義》,這些注釋對后人研究《周禮》提供了參考資料。周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隸主貴族的總代表。輔助周王的大官,相傳有太師、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時,周公為師,召公為保?!跋嗤跏乙砸煜隆薄V芄膬鹤硬?,也當過周王的師保。在令尊、令彝銘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叭隆笔侨N官職的總稱,即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諸侯和方國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在周王及其師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職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稱六卿。六卿經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們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兩側,協助周王處理政務。周王朝,“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務有密切的關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兒子伯禽也曾任過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處于人神之間的媒介地位。太士也是神職官吏。太史這一職位,就是商代以來的作冊,周初畢公高曾任過太史,稱為“作冊畢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務總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譜系,也是重要的職務。六卿還有許多僚屬,各有專職,所以總稱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還設有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寫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司空在銘文中寫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職事的。司馬則是管理軍賦的職官。司徒、司馬和司空的職權相當,合稱“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祿,司寇管刑罰,其地位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職。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屬,如屬于司馬的有師氏、虎臣和專管馬的走馬(趣馬)等等,構成專門的官僚系統和集團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澤的,管理市場貨賄的,管理貴族吃、穿、用以及娛樂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專門的官吏。這些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統治區的四面八方,分布著許多封國,所以稱為“四方”,具體地指侯、甸、男等諸侯,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權。有的大國諸侯經周王授予特權,可以調動附近的中小諸侯,從事征伐,捍衛周天子,成為方伯,方伯是一方諸侯之長,不是諸侯的封號。有些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頭銜,如周公和召公就是這樣。所謂“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無論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結果。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總的說來,它是從商代“內服”和“外服”兩套官職發展而來的,不過周朝的機構更加龐大了,體制也越系統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貴族,又是宗親,三位一體,就是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構成了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體系。直至封建社會,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還有它的影響作用?!吨芏Y》還包含著古代宗教、經濟政策、哲學與倫理等諸多方面的歷史資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為主,兼收法家和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經
《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被譽為諸經之首,三玄之一。《易經》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為五經之一, 計有24070字。分本經和大傳兩部分. 本經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辭, 為易有主體, 故稱為經;大傳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說卦八, 序卦九, 雜卦十, 此十者合稱十翼. 十翼為闡明易經而作, 故曰傳. 它是用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為結構框架,把中華民族在太古時代摸索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和生產經驗,用抽象的符號記錄下來,進一步以陰陽變化之道來分析,說明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通過卜卦來啟示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規律。
春秋
《春秋》原是先秦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后來僅有魯國的《春秋》傳世,便成為專稱。這部原來由魯國史官所編《春秋》,相傳經過孔子整理、修訂,賦予特殊的意義,因而也成為儒家重要的經典。《春秋》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之祖,它以魯國十二公為序,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它是綱目式的記載,文句極簡短,幾乎沒有描寫的成分。但它的語言表達,具有謹嚴精煉的特點,反映了文字技巧的進步?!洞呵铩纷钔怀龅奶攸c就是寓褒貶于記事的“春秋筆法”。相傳孔子按照自己的觀點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評判,并選擇他認為恰當的字眼來暗寓褒貶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義”的經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書和文學作品的寫作上,也對后人產生很大影響。史學家從中領悟到修史應該有嚴格而明確的傾向性,文學家往往體會了遣詞造句力求簡潔而義蘊深刻。當然,刻意求深,也難免造成文意晦澀的弊病。
詩經
《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对姟贩帧帮L”、“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后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
編集關于《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稘h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薄对娊洝?05 篇的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②孔子刪詩說?!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詩經》大約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 8 歲 。 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后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體例分類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对娊洝返捏w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 , 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 ,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即所謂正聲雅樂?!堆拧吩娛菍m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
尚書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吧小北闶侵浮吧稀薄ⅰ吧瞎拧?,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緝热菔枪糯弁醯奈母婧途颊勗拑热莸挠涗?,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禮記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抖Y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于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抖Y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易經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她也是中醫之子向更高層次學習的門檻。
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安敷摺本褪菍ξ磥硎聭B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分為三部,炎帝部落所編用成為連山易,黃帝部落所編用成為歸藏易,而另一部則由周文王寫為《周易》。連山易以艮卦為首卦,流行于夏朝,歸藏易以坤卦為首卦,盛行于商朝,現在,《連山》與《歸藏》都已失傳,是我國古代文學一大損失?!哆B山》與《歸藏》是占卜之書,《周易》則是周文王以伏羲八卦為基,卦卦相合,形成了闡述宇宙一切物質事物運轉消亡規律的六十四卦。又由周文王改寫,孔子也曾為《易經》編寫過《十翼》。
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就因文字過于簡質,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谷梁喜《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妒酚洝贩Q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官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蹲髠鳌繁静皇侨寮医浀?,但自從它立于學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樂經
于春秋時期失傳。
社會影響
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幾與耶教有圣經、伊教有古蘭經相似。被用為封建科舉中選拔人才的命題書和教科書。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
四書五經
經”?!八臅褰洝笔侵袊鴤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四書五經在社會規范、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于海內外,福蔭子孫萬代。四書五經延續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琴棋書畫
琴棋書畫
在古代,彈琴(多指古琴)、弈棋(多指圍棋)、書法、繪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故合稱琴棋書畫。今常以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
琴棋書畫 qín qí shū huà 本指琴瑟、圍棋、書法、繪畫色彩四種古代藝術性文物或技藝。琴棋書畫均起源于文獻所稱的“三皇五帝”時期(2607 BC-2110 BC,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以下所注帝王在位年代均引自該表),或田野考古學所稱的“中原龍山文化時代”(2600 BC-2100 BC)。
琴瑟,據文獻記載,伏羲(2400 BC-2370 BC)發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初為五弦,后改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數可知瑟的體積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區別在于演奏的場合不同。琴用于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瑟用于背景音樂的彈奏。瑟被置于屏風后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閑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當然,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臺前,面對賓客;瑟在臺后;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開彈前,先有鼓點聲,以示引導。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所以琴瑟的發明時間是在2400 BC-2370 BC,發明地點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陽市。
圍棋,據文獻記載,堯舜(2205 BC-2110 BC)發明圍棋。圍棋古稱“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稱“圍棋”的含義是“一種以包圍和反包圍戰術決出勝負的棋戲”。圍棋反映的是中原龍山文化時代開發魯西豫東地區的歷史。今日富饒廣闊、人口密集的黃淮海平原,在2600 BC以前,是一片大沼澤區,即《山海經》所稱的“大荒”,基本上無人居住。從2600 BC開始,大汶口文化居民從東邊進入此區,原紅山文化居民從北邊進入此區,仰韶文化居民從西邊進入此區,良渚文化居民從南邊進入此區。各地移民涌入無人區之初,因為空地很多,基本上都在埋頭圈地,相互之間沒有沖突。這就像圍棋開局之初,雙方各自搶占實地。隨著移民的增加,無主的空地越來越少,各族群的居地也開始相互接壤,甚至交錯,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復雜局面,為了鞏固地盤和擴大生存空間,各族群之間展開了包圍與反包圍、吞并與反吞并的實力對實力、智力對智力的長期較量,較量的基本原則是以多勝勝少,靠局部的人數優勢,靠圍毆來決定人地的歸屬(現代農村兩個村莊間的土地糾紛,也是靠械斗解決,人數多的大村有較多勝算)。這正是圍棋的基本博弈方法。圍棋有別于象棋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棋子沒有身份、地位的差別,這正是移民世界的特征。在當今的移民國家美國,每年有數以千、萬計的各國移民涌入,這些移民原來的身份各不相同,到了美國以后就都一樣了,將軍會和小販在一個餐館洗盤子,因為他們都是移民。所以,圍棋是對魯西豫東地區初期歷史的模擬,是中原文化中的歷史記憶,是用娛樂形式重溫當年的智力、實力的激烈較量過程。古文獻稱堯舜發明圍棋的目的是要安撫他們各自的嫡長子丹朱和商均,因為實行禪讓制度的緣故,他們不能登上帝位、親演國家歷史,故用圍棋來模擬演化國家歷史,以滿足他們心中的欲望。若以堯舜居住的地點作為圍棋誕生的地點,那么這個地點就是今山西省臨汾市。
書法是漢字文化圈里獨有的藝術形態。書法產生于漢字發明之后。據文獻記載,漢字是由黃帝(2337 BC-2307 BC)的史官倉頡發明的。漢字發明的可能地點有三個:山東日照兩城鎮、曲阜、新鄭,最有可能是曲阜。因此,漢字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必然出現在2300 BC以后,地點是在中原地區。
繪畫產生于文字發明之前,也可能和書法同時出現(古人說“書畫同源”)。文獻最早提到的專業畫家是帝舜(2162 BC-2110 BC)的妹妹“夥首”。如果以“夥首”作為繪畫藝術產生的標志,那么她生活的時代可能晚了一些,晚于漢字的發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點難以確定。
綜上所述,琴棋書畫這四大藝術門類都奠基于三皇五帝時代,即中原龍山文化時代,地點都在黃河中下游流域。
出處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辯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孫。辯才博學工文,琴棋書畫,皆得其妙?!?/p>
示例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歲,豐姿灑落,人才出眾,~,無所不通?!鼻濉埬锨f《何典》第七回“不拘描龍繡鳳,件件皆精,~,般般都會。”
關于琴棋書畫的長聯:
上聯:吟太白詩養浩然氣誦稼軒詞壯報國情品漢卿曲恤民生苦讀東坡賦懷赤子心百代文章引人手不釋卷育智士不盡
下聯:撫仲尼琴沐幽蘭香與堯帝棋謀天下勢法右軍書得靈性通游范寬畫入清雅境萬世經典為士修生養性滋仁者無窮(聶暉撰聯)
用法
作主語、賓語、謂語和定語;多用于女性。
古琴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
古琴
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關于琴的創制者,文獻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法,可以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对娊洝りP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2010年12月4日,一張北宋皇帝宋徽宗御制的“松石間意”琴在保利五周年秋季拍賣會的古董珍玩夜場上以1.3664億元人民幣成交,創造了樂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弈棋
弈單指圍棋,而博指象棋。班固《弈詣》里有“博行于世而弈獨絕”的記載?!睹献樱孀诱戮渖稀氛f道: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
圍棋
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然也。圍棋為策略性二人棋類游戲,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圍棋起源于中國古代。推測起源時間為大約公元前6世紀。傳說堯的兒子丹朱頑劣,堯發明圍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圍棋的最早可靠記載見于春秋時期的《左傳》。戰國時期的弈秋是見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捌濉笔侵竾澹欧Q“碁”,下圍棋稱為“對弈”、“弈”,棋子分黑白兩色,規則簡單而變化無窮,體現出鮮明的中國文化思想精髓。華夏族原創文化,春秋時期的文獻中即有記載。而象棋出現較晚,棋子設置復雜,不象是中華原創文化。圍棋博大精深,玄妙無窮,絕非人的智慧所能參透。作為神留給人的文化,千古以來,多少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樂此不疲,也演繹出多少傳奇佳話、美文詩賦、乃至兵書演算法、治國方略,成為中華文明史上一朵絢麗的奇葩。
國際象棋
象棋是中國傳統的二人對弈棋類游戲。其他類似的有國際象棋及將
中國象棋棋盤
棋。為與國際象棋等區別,又稱中國象棋,主要流行于華人及亞太地區。
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摩本
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于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谒鞅厩笤矗ㄖ讣坠俏闹螅?,這里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只要我們對書法有了“狹義”的理解,那么對領會“廣義的書法”也會大有裨益。
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書”指書法,中華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銅器上的銘文),先秦時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簡上,有篆書、小楷等字體,漢以后主要用毛筆書寫,有隸書、魏碑、楷書、行書、草書、宋體等各類書寫形式。
繪畫
工筆畫花鳥
“畫”指中國畫,一般用毛筆以水溶性顏料在宣紙上作畫,以描繪山水、器物、花鳥、人物為主,色調單純明快、畫風寫意抽象。
中國畫又稱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
張大千山水畫
中國繪畫,分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科,這是兩種不回的表現形式,工筆畫用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寫意畫用簡練、豪放、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在表現對象上是運用概括、夸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但意境深遠,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熟練,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從唐代起就有這兩種繪畫風格。有的介于兩者之間,兼工帶寫,如在一幅畫中,松行用寫意手法,樓閣用工筆,使兩者結合起來,發揮用筆、用墨、用色的技巧。
中國畫又稱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