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復生教授
三、酒精與疾病的關系
短時間內大量飲酒除了對身體造成即刻性影響(如醉酒)外,還可導致急性酒精中毒和急性胰腺炎。急性酒精中毒輕者煩躁多語、惡心嘔吐,重者可發生昏睡、昏迷、面色蒼白、呼吸緩慢、脈快而弱、體溫下降,須及時救治。長期較大量飲酒,可造成慢性酒精中毒,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等多個系統臟器功能障礙。長期飲灑還被認為是導致腫瘤的原因之一。以下簡要介紹酒精對幾個重要器官和系統的影響。
1.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薈萃分析資料表明,過量飲酒可增加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但是,飲用酒精的量和心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發生率的關系呈“J'或“U”型。有研究表明,與從不飲酒的人相比,大量飲酒者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而每天少量飲酒的成年人患冠心病的反而風險更小。飲酒與血壓也有類似的曲線關系,即每天攝人酒精30g以上者,隨飲酒量的增加其血壓則顯著升高;而少量飲酒者的血壓比不飲酒或戒酒者低。但有研究發現,已患嚴重高血壓者,過量飲酒可以增加卒中(中風)的危險性。
過量飲酒損害心臟功能,可增加突發死亡和心律失常的危險。某些健康人在一次性大量飲酒后可出現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多發生在節假日大量飲酒后,故將這種綜合征稱為“假日心臟病”,系由酒精作用和交感神經興奮所引起,停止飲酒后可逐漸恢復正常。此外,酒精中毒者心房顫動的發生率也較高,這種因中毒所致的心房顫動若能早期戒酒則能使病變逆轉或穩定。
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心功能衰竭,表現為心室擴大和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病變的出現和消退均與酒精有關,當終止飲酒后其心衰能得以改善或至少不進一步惡化,而再次飲酒后心衰又復發,此種情況若反復多次發生,將會造成心肌的不可逆損害,以至于終止飲酒后仍有進行性心功能惡化,此即'酒精性心肌病”( alcoholic cardiomyopathy)。酒精性心肌病指長期(5一15年)大量攝人酒精引起的心肌病變,以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為特征,屬中毒反應所致的心肌病。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有研究認為少量或適量飲酒是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但對于這個結論一直充滿爭議,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采用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及臨床干預研究等不同方法學,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二是難以準確區分有害、無害甚至有益的飲酒量閾值,因此也無法準確定義何謂“少量”或“適量”飲酒;三是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發生機制復雜,涉及遺傳、環境及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且它們之間有相互作用。
2.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均可導致消化系統疾病。酒精是在胃腸道吸收,因此胃腸道首先接觸的是高濃度的酒精。酒精對消化道黏膜和腺體有刺激作用,會引起食管炎、胃炎、胰腺炎等。由于酒精是一種神經毒性物質,也是一種肌肉毒素,因此可以導致胃腸運動功能異常。
急性酒精中毒可通過多種途徑造成胰腺腺泡細胞損傷,導致急性胰腺炎。慢性酒精中毒亦可導致胰腺組織損傷,表現為胰腺纖維化,這種損傷在臨床上有胰腺炎表現之前就早已存在。
酒精對肝臟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吸收入血的乙醇在肝內代謝過程中,可造成氧化還原狀態的變化,從而干擾脂類、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正常代謝,同時也影響肝臟的正常解毒功能。乙醇代謝中間產物乙醛是一種非常強的反應性化合物,可通過產生氧化應激、脂質過氧化導致肝臟免疫細胞釋放多種炎癥因子和促纖維化因子,從而引起肝臟損害。長期過量飲酒可導致酒精性肝病,包括從單純性肝脂肪變、酒精性肝炎到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等一系列肝臟損害。在發達國家,酒精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在我國酒精導致的肝硬化在臨床上所占比例近年來也明顯增加。
3.對營養和代謝的影響
由于1g酒精含有7.1kcal熱量,故從理論上來說飲酒有可能導致體重增加。但系統文獻綜述發現,大型橫斷面研究及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得出的結果很不一致,短期實驗性研究亦未得明確的趨勢,總的結果是不能確認飲酒和體重增加之間的關系。但分層分析顯示大量飲酒者可能伴有體重增加(特別是飲高濃度烈性酒者).而少到中量飲酒(特別是飲葡萄酒)可能不會導致體重增加。
長期大量飲酒尤其伴有酒精性肝病時常合并營養物質代謝紊亂。由于酒精攝入增多,使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攝入量減少,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量也不能滿足要求;另一方面大量飲酒可造成腸黏膜的損傷及對肝臟功能損害,從而影響幾乎所有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轉運;嚴重時還可導致酒精性營養不良,表現為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缺乏。
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提示,飲酒與糖尿病之間也存在著“U”型相關關系。過量飲酒增加糖尿病發病率,而適量飲酒可能降低糖尿病發病的危險性。輕到中度飲酒的范圍內,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而過量飲酒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險,且與飲酒的種類有一定關系,烈性酒最易導致糖尿病,啤酒次之,葡萄酒致糖尿病的風險最低。
大量飲酒可以導致骨量減少和骨質強度降低。其主要機制多樣,包括成骨減少,同時伴有破骨活性增加,骨細胞凋亡、氧化應激,脂肪總量減少伴有骨髓中脂質成分增加。目前認為過氧化體增殖物激活的受體( PPAR-γ)活化、RANKL-RANK信號通路活性增強、Wnt信號通路受抑制及低瘦素血癥均與飲酒所致的骨量減少有關。
4.對神經及肌肉的影響
許多人認為少量酒精能使人自覺振奮、機警、注意力集中,但是實際結果是少量酒精即有鎮靜作用,攝入較多酒精對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等大腦功能及情緒反應都有嚴重傷害。短時間內飲酒太多會造成語言不清、視線模糊、失去平衡力,甚至會抑制大腦的呼吸中樞,造成呼吸停止。長期飲酒最終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精神病和大腦組織的病變。有報告顯示部分慢性酒癮者的大腦皮質有萎縮現象,也有部分病人有智力衰退的跡象。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韋尼克腦病(Wernicke encephalopathy)和科薩科夫精神病(Korsakoff psychosis)是與飲酒關系最密切的兩種嚴重神經系統表現。
大量飲酒導致的認知功能損害主耍是記憶和執行功能受損,神經影像學研究發現在顯微鏡下和大體結構上有頂葉受損(prefrontal and frontal damage),但也有流行病學研究提示少量到中量飲酒者心腦血管和癡呆發生率降低。必須注意由于研究結果不一致、混雜因素多,且涉及遺傳易感性、環境因素與酒精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需要進一步的調查資料來證實。
過量飲酒可增加腦卒中的危險,而且這種危險性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增加。另外,長期大量飲酒會引起周圍神經病變,導致神經炎。由于酒精可損傷神經干細胞,因此酒精對于青少年的神經系統影響比對成年人更大。
長期過量飲酒者,在大量飲酒后可導致急性橫紋肌溶解癥。而慢性酒精中毒性肌病,主要表現為逐漸進展的肌萎縮和肌無力。
5.對生殖系統及對胎兒的影響
長期大量飲酒會造成肝損傷,從而使性激素的比例失調,對婦女可引起停經,對男性會導致生育能力下降或不育。
飲酒可影響胎兒發育。酒精可損害生殖細胞,使受精卵質量下降,導致胎兒發育不良。酒精可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直接毒害胎兒,影響胎兒正常發育,甚至造成流產、死產、早產或胎兒畸形。薈萃分析表明,大量飲酒(每天> 18g酒精)可導致低出生體重、早產和小于胎齡兒。妊娠頭3個月對酒精最敏感,但整個妊娠期酒精均有害。胎兒酒精綜合征(fetal alcohol syndrome)是一系列改變中最嚴重的一種形式,包括一組特殊的顱面改變、生長遲緩和行為異常。
6.飲酒對腫瘤發生率的影響
大量飲酒與許多腫瘤的發生風險有關。文獻綜述表明,大量飲酒(≥40g酒精)可使口腔和咽癌、食管鱗癌增加5倍,喉癌增加2.5倍,結直腸癌、乳腺癌增加50%,胰腺癌增加30%;即使少量飲酒(≤10g/d)口腔和咽癌也增加20%,食管鱗癌增加30%,但不增加喉癌、結直腸癌及胰腺癌的危險。
飲酒能通過多種機制增加乳腺癌風險。飲酒可增加內源性雌激素水平,通過雌激素受體起到致癌作用,乙醇代謝中間代謝產物乙醛水平升高可導致氧化應激,轉甲基障礙可導致表觀遺傳學異常,維A酸水平降低可導致細胞周期改變。
大量飲酒導致胰腺癌的機制可能是加強了吸煙、營養不良、慢性胰腺炎等因素的致癌作用,同時也可能通過改變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等其他機制致癌。
通過對來自中國的病例對照研究進行薈萃分析發現,飲酒可以增加患食管癌、胃癌、肝細胞癌、鼻咽癌即口腔癌的危險,但未發現飲酒能增加患肺癌、胰腺癌、十二指腸壺腹癌、前列腺癌和肝外膽管癌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停止飲酒,腫瘤的高發風險仍會持續很長時間。薈萃分析表明,停止飲酒16年才能使食管癌的風險降到不飲酒的水平;而停止飲酒23年(14--70年)才能使肝癌的發生率降低到基礎水平。
(賈繼東 李虹偉 王聰戀)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