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腦出血會出現哪些常見后遺癥?
腦出血常見后遺癥主要表現為:偏癱側肢體運動控制能力與協調能力差、手功能障礙、偏癱步態、患足下垂行走困難、失語、構音障礙、吞咽困難、面癱、二便失禁、血管性癡呆等。
2、腦出血后出現肢體偏癱,有哪些功能鍛煉方式?
腦卒中不同階段或時期,康復治療內容不同。
急性期(發病后1~3周):康復治療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患者病情穩定48h后開始。通過康復工作者實施被動活動和患者主動參與,能夠促進偏癱肢體肌張力恢復和主動活動出現。通常進行:
肢體擺放與體位轉換;偏癱肢體被動活動;床上活動;物理因子治療;傳統治療。
恢復早期康復治療(發病后3~4周):偏癱側肢體由弱的屈肌與伸肌共同運動到痙攣明顯。治療目的抑制痙攣、促進關節分離運動恢復,加強偏癱側肢體主動運動并與日常生活活動相結合,注意避免加強異常運動模式。主要包括:
床上與床邊活動、坐位活動、站立活動、平衡杠內行走、室內走動與戶外活動、物理因子治療、傳統康復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步行器與輪椅應用。
恢復中期康復治療(發病后4~12周):偏癱肢體肌肉痙攣明顯,肌肉活動均為共同運動,開始出現選擇性肌肉活動。本期主要加強協調性與選擇性隨意運動為主,加強肢體使用性強化訓練,同時抑制異常肌張力。運動功能訓練重點在正常運動模式和運動控制能力的恢復:主要進行:
上肢與手的治療性活動、下肢治療性活動、作業性治療活動、認知功能訓練等。
恢復晚期康復治療(發病后4~6月):抑制痙攣、糾正異常運動模式、改善運動控制能力、促進精細運動、提高運動速度和使用性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上肢和手的功能訓練、下肢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ADL)訓練、言語訓練、認真功能訓練、心理治療支具和矯形器應用等。
后遺癥期康復治療(發病后6~12月,多發病后1~2年):導致腦卒中后遺癥主要原因有顱腦損傷嚴重、未即時進行早期規范的康復治療、治療方法或功能訓練指導不合理產生誤用綜合癥、危險因素控制不理想致使原發病加重或再發等。康復治療包括:
加強殘存和已有功能,即代償性功能訓練,包括矯形器、助步器和輪椅使用;職業技能訓練;幫助患者下床活動與適當戶外活動;加強言語交流和必要心理疏導。
以上就是腦出血后偏癱康復的相關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