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是兩位華爾街封神級別的投資大師,當然,他們都是長線投資大師的代表,但是在具體研究時,又會發現兩位有很多投資理念上的相同、不同之處,本篇文章將對兩者的異同分別進行盤點,希望讀者能對兩位投資大師有更系統、全面的認識。
1.長線投資
巴菲特說“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你就不要持有它10分鐘”。
林奇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中寫道“指望依靠當天交易這種短線投資來賺錢謀生就像指望依靠賽車和玩21點賭牌謀生一樣,機會非常渺茫?!?/p>
長線投資意味著至少要以年為單位持有,你的勝算才會夠大。
雖然短期股價難以預測,但是長期來看,價格必然以價值為錨,上下波動。
2.股權投資
“股權投資”的概念的對面是“股票投資”。
股權投資意味著,投資一家公司,就是買入了它的股權,看好的是這家公司的分紅能力、盈利增長能力,所有投資人都可以伴隨著公司的成長共同賺到錢,是一種做大蛋糕的正和博弈。
股票投資意味著,市場中的投資人在做零和博弈,錢只是在不同人的兜里轉來轉去,你賺的,必然是有人虧的,大家只是做差價的買賣。
巴菲特和林奇都認可股權投資的理念,但是在這一點上,巴菲特的理念則更加核心和深刻,在后面不同之處3的部分會更加詳細地展開對比。
3.技術恐懼
巴菲特和林奇都很可能會錯過高速增長的科技企業,因為兩者都偏愛“確定性”。
科技股往往伴隨著高估值,巴菲特和林奇都認為,“夢想往往好于現實”,想象中高科技企業的高增長往往不能兌現,最后會導致股價的大幅下跌,因此他們都是“技術恐懼者”。
4.關注日常生活,偏愛消費股
巴菲特和林奇都對消費股尤其青睞,因為消費是人類的“剛需”,可以穿越牛熊,可以抵抗下行的經濟周期。
巴菲特的經典投資案例可口可樂、沃爾瑪、寶潔、吉利等等都是典型的消費股。
林奇更是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尋找10倍股(tenbagger),他說“在自己工作的場所或者附近的購物中心時能夠保持一半的警覺,就可以從中發現表現非常出眾的優秀公司,而且你的發現要遠遠早于華爾街的投資專家?!?/p>
這就是彼得·林奇最廣為人知的“常識投資”哲學。
5.關注企業持久競爭力
巴菲特表示“我喜歡的企業是那種具有持久的生存能力和強大競爭優勢的企業。就像一個堅固的城堡,四周被寬大的護城河包圍,河里還有兇猛的鱷魚。”其中護城河理論強調的就是一個企業的“經濟特許經營權”,還歷數了企業經營中的五大護城河,關于“護城河”理論的內涵見以下的思維導圖。
企業的護城河內涵
彼得林奇也是反復強調,要選擇有競爭力的企業,他們都認為沒有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的企業不值得投資,是與巴菲特理念的重要共同之處。
6.不追熱點,逆向投資
巴菲特多次表達過他的逆向投資理念,比如“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等等,都表達著他對熱門和熱點的警惕。
相反,在很多好公司被“錯殺”,在整個市場風聲鶴唳之時,往往是巴菲特逆勢大舉加倉的時候。所以巴菲特往往在市場行情較好時收益不佳,經過了一段市場低迷期卻能獲得超額收益。
林奇在追逐熱門上的觀念和巴菲特更是出奇的一致,他在避而不買的六類股票中,列舉的第一類就是“避開熱門行業的熱門”,他非常提倡在普通行業中尋找好公司。
當然,二位投資大師還有很多理念和方法論的共通之處,比如不會聽消息做決策、都是自下而上(選好公司,而不是先選行業)的選股邏輯、都不認為可機構投資者更有優勢、認為短期市場不可預測等等,在本文不一一列舉了,主要把握以上的主要共同點就已經足夠了。
彼得·林奇
沃倫·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兩位投資大師還有許多投資理念與方法上的不同之處,這說明投資成功是一種藝術,而不是有非黑即白的標準答案,只要形成自己的投資體系,并遵照執行,有很多路徑都可以獲得成功。
1.重倉少數 vs 充分分散
巴菲特說,與其把雞蛋分散在不同籃子里,他更喜歡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并且看好這個籃子。從2020年底公布的,伯克希爾的持倉情況第一大重倉股蘋果就占了全部持倉的43%,前五大重倉股持倉占比超70%。
巴老還說“一生能找到10個機會,就可以非常成功了?!?/p>
2020Q4-伯克希爾前10大重倉股
而彼得·林奇投資更為分散,他認為好的機會、好的公司非常多,以至于我們不會擔心錯過一個兩個好的公司。他的持倉中甚至可能有多于1000只股票,甚至華爾街中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玩笑話是“你能說出一家彼得·林奇沒有買過的股票嗎?”
彼得·林奇認為,“只要有60%的股票表現與預期一樣,就足以在華爾街創造一個驕人的投資紀錄了”。當然,這些股票需要至少是十倍股。
因此巴菲特非常珍惜每次的出手機會,也建議普通人在決策時要慎重,并且以“20個打孔位”規則對每次出手投資進行限制,讓投資者想象一生只投資20次,而這20次將決定自己一生的財富。
而林奇則不以為然地列出了自己長長的投資失敗持續被“套牢”的公司清單,但是那些的超級成功的“十倍股們”則足以扭轉全局。
2.穩健藍籌 vs 高速成長
巴菲特在選股上,更加偏好穩健的大盤藍籌公司,以最大的確定性去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
而林奇在選股上則更加偏好中小市值的高成長型公司。林奇把股票分成6種類型: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周期型、隱蔽資產型、困境反轉型,并分別用不同的方式去投資。
巴菲特喜歡的公司是林奇描述的第二類“穩定增長型”,這類公司市值很大,基本上都是行業龍頭,盈利增長率在10%-12%。
而林奇只會保留很少量的第二類公司,只是為了應對經濟衰退和市場低迷的情況,而他最為偏好第三類“快速增長型,年利潤率的平均增長率要達到20%-25%,并且從中獲得十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當然只有中小市值的公司才能實現連年如此快速的擴張。
3.長期持有 vs 階段性持有
雖然巴菲特和林奇都是長線投資人,但是在具體的長線投資方式上還是有不同的。
林奇強調在一家公司不被機構喜歡、甚至被厭棄時買入它,當它成為熱點時,把它轉手賣給那些喜歡追風的投資者們,也就是典型的階段性持有。就像在校花被拋棄時去“接盤”,在被熱捧時轉身離去。
巴菲特則更加強調對公司的長期持有,與公司共同成長,甚至希望永遠都不要退出,他并不太在意市場上機構的態度。
4.“優雅躺平”vs “勤奮勞模”
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每天在辦公室的工作就是讀讀報紙,看看財報,和芒格聊聊天,甚至在辦公室里連一個電腦都沒有,更加不會每天“盯盤”看股票走勢。他的投資依據主要是目標公司5-10年的財報,也不會去參考機構的研報信息,判斷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情況,主要靠與公司管理層的交流。簡直就是我們心中“優雅躺平”就能賺錢的王者。
而彼得·林奇就是典型的投資界“勤奮勞?!?,經常去密集地現場調研、電話調研、消費者調查,還會格外關注機構對公司的分析研報,這些習慣和他作為一個典型的明星公募基金經理身份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也就有了林奇這樣的感慨——在成為一名個人投資者之后,他的自由時間可能是作為機構投資者時的30倍。
沃倫·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作為投資界的兩位大師,在投資理念上有很多共同之處,值得每個長線投資者借鑒,并且相互驗證補充,強化自己的投資理念。
但是,兩位大師又有很多投資理念和方法上的不同之處,這也讓我感受到了,投資其實是一種“藝術”,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更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別。
只要形成自己的投資體系,找到自己感覺舒服的投資方式,并且不斷地反思修正,條條大路通羅馬,都可以在投資之路上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