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教師需求 促進專業發展
中國教育先鋒網 2007-05-24
教育技術培訓的立足點在哪里?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于我國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正面臨著教育信息化和課程教學改革的新的挑戰,作為教育改革的最直接執行人,廣大中小學教師理所當然地應該將教育技術能力作為其專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切實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和應用水平,教育部于2004年12月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緊接著又發布了針對教學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培訓大綱(以下簡稱《大綱》)。這一標準的推行,標志著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已經開始正式啟動。這也標志著我國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朝著制度化、規范化方向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在職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要從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和自身發展需要出發,緊密聯系新課程教學,強調主體參與,動手動腦,使學習者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輕松學會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現代教育技術的特有魅力。
教育技術能力建設不同于信息技術培訓。在教學的歷史上,各種新的工具總是被吸收應用到教育教學當中,從結繩記事用的繩子,到黑板、粉筆,到最新的數字技術產品。就像會使用黑板、粉筆并不說明具備教師能力一樣,信息技術培訓只是解決了教師的基本信息技術素養。今天的教師,不僅要知道如何運用技術,更要知道在什么時候、怎么樣有效地將技術整合到學科課程教學中去,以及運用到專業實踐中去。這正是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試圖達到的目標。
圍繞教育技術培訓的目標,培訓的內容及其方法要體現將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去的特點:通過分析教師工作主線,設計需要技術支持的環節;提供應用案例,以案例闡釋技術的應用方式;提供實用的技術工具,以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重在體驗,以利于能力的遷移。
工作主線、活動引領:根據我們對教師專業工作的理解和分析,提煉出一系列教師日常面對的工作場景,依據工作線索來安排學習研討活動,并且以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為背景來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通過這些任務喚起學員的理論需求和應用信息技術的激情。
案例支持、理論滲透:注重教學設計案例的利用,將案例作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中介,通過對案例的解讀、分析、評價、修訂等活動體會和實踐相關理論。
技術實用、面向應用:本著實用、夠用、好用原則選擇技術工具,根據學習者工作任務提供多種工具選擇,有助于形成媒體資源選擇意識與決策能力,并提供較多的工具模板供學習者選用,以便盡可能地降低對他們的技術能力要求,使其能夠以較多的精力關注如何利用各種資源和設計有效教學過程的方法。
重在體驗、關注過程:在培訓過程中,要注重學員在參與中體驗技術的教育教學應用過程,通過案例研討、作品創建、教案設計、經驗分享、個人練習、小組研討、全班交流、課后反思等活動體驗到的技術應用方式,能夠較為自然地遷移到教師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去。(華東師范大學 祝智庭 顧小清)
來 源: 中國教育報
專家
博客
盛群力 孫禎祥 吳華 胡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