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訊 (記者陳燕)我市釆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針對農村教師工作的薄弱環節,加大財政投入,創新教師管理體制機制,以提高師德素養和業務能力為核心,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為推進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提供人力支撐。
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針對我市農村地區優秀師資不足,結構不優等問題,今年6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這是重慶直轄以來第一個以市政府名義出臺的專門針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我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快速跟進,狠抓落實。
一是創新編制和崗位政策。按照生師比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編制,每學年動態調整各校編制,余編優先用于農村學校招聘教師。增加特設崗位,解決了1.7萬中小學教師“已評未聘”的問題。近3年,全市每年新招聘中小學教師均超過8000人,近七成到鄉鎮及以下農村學校任教。鼓勵區縣政府以“購買社會服務”等辦法,統籌解決學校安全保衛、學生營養餐和寄宿管理等后勤服務崗位。
二是創新培養和配套政策。實施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計劃,為鄉鎮以下小學定向培養一批本科層次全科教師,2013年首批招生632人,今年招生增加到1100人。
實施幼兒園教師“3+2”或“3+4”培養計劃,為幼兒園培養一批高素質教師,計劃5年培養1000人,今年首批“3+2”免費幼兒師范教育學生117人。2013年啟動建設3個教師教育創新試驗區,北師大與江北區、西南大學與渝中區、重慶第二師范學院與綦江區結對,探索構建職前教育、入職適應與職后培訓一體化的教師教育新體系。為切實解決農村學校科學、外語、音樂、體育、美術,綜合實踐等學科教師配置不足問題,在實施貧困區縣“特設崗位”計劃的基礎上,我市于2012年開始實施“中小學特色學科教師配備計劃”,重點補充農村學校音樂、體育、美術、英語等緊缺學科崗位。今年招聘“雙特”教師1871人,近5年已為農村學校補充了7949名教師。
三是創新管理制度和師德建設機制。2012年,市級層面出臺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指導意見,2013年,在江北區、北碚區、忠縣、彭水縣啟動市級試點,19個區縣結合實際推進,逐步探索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選派1000名以上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我市在出臺《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評價標準》的基礎上,今年又出臺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十不準”》。從2012年開始,市教委主任周旭為全市新進的8000多名教師上師德師風開學第一課,不斷強化師德建設。
四是創新專業發展政策。5年內對每名農村教師培訓不少于360學時,其中參加區縣及以上層次的集中培訓不少于80學時。5年來“國培”投入2.5億元,培訓教師近14萬人次,“市培”投入3.8億元,培訓教師20萬人次。為農村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種子”教師。
五是創新待遇政策。2009年,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改革,教師收入穩步提高。今年7月,市政府辦公廳出臺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政策,對一定范圍內的鄉村學校教師給予補助,涉及33個區縣的近10萬名鄉村教師。補助標準不低于每月200元,區縣結合實際制定標準,最高的可達1000元以上。區縣(自治縣)政府將符合公租房申請條件的農村教師納入公租房保障。科學規劃和大力推進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和管理。計劃建1.5萬套,已建成4162套,完成投資3.76億元。使一批鄉村教師告別“蝸居”和“走教”。今年26歲的彭亮,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通過特崗教師考試到巫山縣雪花小學任教。學校原有的教師宿舍是30年前用土磚砌的,雨天漏雨,冬天透風,十來個平方米的房間要擠3名教師。去年1月,學校的18套周轉房投入使用,18名教職工每人分到一套,每月只需象征性的繳1元/平方米的房租,彭亮搬進周轉房后買了家具,把女朋友也接了來。
六是創新保障機制。區縣財政按照不低于本地區教師工資額的1.5%預算教師繼續教育經常性經費。學校年度公用經費總額的5%用于教師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