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聚厚
“互聯網 教學”已經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基于MOOC、翻轉課堂的有效信息化教學將成為未來教學的主旋律,了解并奏響這一主旋律是所有教師的當務之急。
今年4月,陜西省高等教育MOOC中心平臺發布暨教師教育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研討會在陜西師范大學舉行。會場上,陜西師范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何聚厚的《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最近幾年,無論是在高等教育還是在基礎教育領域,何聚厚老師都做了大量的翻轉課堂實踐研究。同時基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他對于如何設計在線課程,以滿足時代學生的需求有獨到的見解。他指導開設了《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并頗具開創性地為該課程定制了C語言程序自動評價功能。
擴展MOOC平臺功能 解決在線課程建設難點 記者:在您看來,MOOC、翻轉課堂等諸如此類的在線課程建設的難點在哪里? 何聚厚:我認為這些課程的建設難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問題。很多教師很難從傳統教師以教為中心的灌輸型教學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在教學設計時經常“混搭”,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是教師無法很好地基于自己的學科特點、教學內容特點、學生特點等實施教學。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理解在線教學流程及要求的基礎上,能否“得法”,即構建與自己的教學特點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是成功與否的關鍵。而這一點,考驗的是教師的學科講授能力與專業能力。三是微課的制作與網絡課程的建設問題。教師自主制作微課并建設網絡課程,更適合現在大范圍在線教學的推廣應用。 記者:經過幾年的實踐,您認為教師們應如何看待MOOC、翻轉課堂? 何聚厚:對于教師而言,“互聯網 教學”已經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中小學教學中,對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的主旋律,要求教師必須通過有效的抓手進行教學實踐,而MOOC、翻轉課堂等都是很好的切入點。因此,基于MOOC、翻轉課堂的有效信息化教學將成為未來教學的主旋律。 記者:MOOC平臺一定要有開放性,您建議加一些插件進去,對功能進行擴展。在這方面,您是否有實踐經驗可以共享? 何聚厚:MOOC平臺是一個通用平臺,對于一些課程,如實踐性、實驗類課程等的個性化需求,應該能夠允許個性化功能的定制。比如我們為《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定制的C語言程序自動評價功能,學生提交的程序能夠在后臺進行編譯,并給出運行結果和運行時間,或給出錯誤提示信息。該功能一方面降低了教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讓學生能夠使用任何終端設備進行編程,快速實現自我評價。我們下一步計劃把程序設計與游戲結合,通過程序設計個人或小組編程競爭,提升程序設計的趣味性。 記者:《C語言程序設計》是您指導其他老師開設的MOOC課程。這門課程的反饋如何? 何聚厚:學生剛開始比較排斥,后來習慣了,喜歡上了編程,因為每次課前任務和課堂活動都有挑戰性,自己的學習可以自己做主,學生喜歡自定節奏的課前任務學習模式。老師也反映,課前任務讓學生邊看微課邊練習,課堂活動則通過案例分析、小組項目展示等活動,提升了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上課更加輕松,進度明顯加快。 記者:您認為翻轉課堂教學的定位是什么?是要解決傳統教學中的什么問題? 何聚厚:翻轉課堂教學從流程上看,似乎是把教師的講授變成了學生看視頻,甚至很多教師質疑:是不是課前學生看了視頻,課堂中就只剩下做作業了?通過長期實證研究,基于國情,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掌握學習理論以及思維型課堂構建理論等為指導,我們分別設計了適合中小學和大學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在我們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除了促進學生知識學習,通過課堂教學活動,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如批判性思維能力,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分析、評價和創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因此,翻轉課堂教學定位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知識的理解上。 記者:翻轉課堂、微課、MOOC里面都有微視頻,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問題,您能介紹一下微視頻是從哪些方面解決這個問題的嗎? 何聚厚:由于學習者智力水平、學習習慣、學習偏好等的差異,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基于同一教學空間、同一講課節奏、同一教學內容和同一教學時間實施課堂教學,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但在翻轉課堂教學中,課前通過“微課 學習任務評價”的方式,學習者基于個性化需求和個人學習空間,自定學習節奏,自主評價并進行個性化學習。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復觀看微課,對于易理解的內容,可以快速瀏覽。微課應用于翻轉課堂教學,是精熟學習理論在信息化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它與人人皆學中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是相適應的。 記者:技術與制作在線課程有什么關系?是不是一定要有很高的技術才可以? 何聚厚:我所在的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用簡單的信息技術支撐并解決復雜的教學問題”作為目標。我們設計的教學解決方案、產品要讓教師、學生能夠“簡單”使用,具有良好的用戶體驗,比如使用網絡攝像頭或手機 藍布制作微課,基于手機的虛擬現實教學場景構建和虛擬現實實驗,基于免費平臺構建實施翻轉課堂教學等。 在“互聯網 ”時代,我認為,目前的技術已經不是阻礙信息化教學的問題,核心問題是教師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技術,進而實現創新人才培養,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融合。 記者:您對未來要實踐翻轉課堂教學或開設MOOC課程的教師有什么建議? 何聚厚:如果要實踐翻轉課堂教學或開設MOOC課程,首先需要明確開設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了解學習者群體的特點、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現狀。 其次,基于課程特點和自己的授課能力,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分別基于課前任務和課堂活動進行重構,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實現教學目標。 再次,在無技術障礙的前提下,嘗試個人自主制作教學微視頻。 最后,希望教師們多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思路和實踐經驗。同一學校的教師可以建立“教學能力提升共同體”定期開展活動,有效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創建人人皆學環境需各方轉變觀念 記者:您說過,人人皆學的學習環境需要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您覺得應該怎么改變?主要是改變教師的角色嗎? 何聚厚: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各行各業對人才專業化需求的提高,人人皆學首先體現在每個人都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其次,對于學校教育而言,人人皆學則要求教師基于信息化教學惠及每個學生的發展。 要實現人人皆學,教師作為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實施者和評價者,在教育理念方面,要從傳統的以教師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在教學模式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 ”的優勢,構建與學習者個性化需求相適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及評價考核方式。對于在職學習者而言,MOOC或SPOC課程是非常好的學習選擇;對于在校學生而言,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混合式教學,更適合學校教學。 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課程進行學習,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可有可無,教師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雖然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便捷地獲取信息,但知識的深度學習還需要教師采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角色的轉變至關重要,要從傳統課堂中知識的唯一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支撐者與服務者,從講臺上的圣人轉化為身邊的指導者。
來源:《在線學習》雜志,記者:薛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