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13日,已故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團隊制造的同溫層發射系統巨型雙體工程樣機“同溫層發射”首飛成功。作為一個“有理想”的土豪,保羅艾倫雖然對于飛行器和船舶有愛好,但并不像一般土豪那樣僅僅購買豪華游艇和私人飛機,而是身體力行的投入到對于航空與航海事業中。在海上,當大多數“提督”只能“數字撈船”的時候,保羅艾倫組織團隊滿世界科考二戰沉船,而在空中,保羅艾倫并不只是購買現有型號飛機,而是投資研制特種飛機。
雙體巨獸起飛畫面
保羅艾倫研制的這款飛行器屬于特種工程飛行器,在一定程度上其定位類似于當年大名鼎鼎的CH54直升機——他并不需要多大的貨倉,而是直接外掛設備。而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提出的廉價太空活動方案以及后來出現的白騎士飛行器——為了獲得足夠的推力降低自重,火箭外殼普遍很薄,使用壽命有限,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這樣雖然極限性能有所提高,但是每次發射的成本很高,如果使用巨型飛行器將火箭帶到高空發射,成本將低很多。
安-225發射火箭構想
當年美蘇對這一構想都進行過試驗,比如美軍用B-52投放各類亞太空飛行器與火箭,比如蘇聯研制安-225的時候試圖賦予其在飛機上發射航天器的設想——但是傳統構型的an-225只能背部帶航天器,發射時火焰燒蝕問題無法解決,而“吊著”航天器,將其自由落體,然后空中點火——就像很多導彈那樣,可能性更高。到2000年前后的“低成本亞軌道投放競賽”,白騎士出現了,而其構想后來成為了保羅艾倫團隊巨型飛行器的前身。
當年的白騎士2號,將太空艙掛在中部,與保羅的概念很相似了
當時當年的白騎士都還不夠大,保羅團隊將這一概念保留并予以放大,最終制造出了翼展117米的這款巨型航空器,其使用6臺PW4000發動機——頗為有趣的是,如果說當年安-225選擇6臺D-18是因為蘇聯發動機技術有限,只能通過增加發動機的方式提高推力,那么保羅團隊沒有選擇4臺777上使用的GE90甚至GEX,而是選擇了PW4000這種較為老舊推力中等的型號,不知道有沒有向安-225致敬的意思?或者只是出于設計穩妥起見?
空中的舉行飛行器,注意后面有一架伴飛的公務機
隨著SPACEX等“多次重復利用式”火箭的發展,“同溫層發射”系統的使用前景逐漸向好,如果說當年的“白騎士”還只是一個“新概念幻想”,那么到21世紀第二個10年,這個構想至少已經進入到了比較可行的階段,但是是否會如同當年的航天飛機一樣從“兩全其美”變成“兩不靠”,還需進一步觀察。從翼展角度,“同溫層發射”在一段時間內將會保留世界最大飛機的稱號(雖然不是最長的),但是如果該方案設想可行,估計其他公司也會提出類似的構想,并且為了提高運載能力而進一步放大,那么保羅艾倫的這架雙體白天鵝是否能夠長期維持這一冠冕,也是個未知數。
即將降落的白天鵝
不過,這種飛機的利用獨特性太高,甚至比能夠進行常規運輸活動的安-225還獨特,而且維護保養也更為困難,即便這個構想未來成為現實,全世界類似飛機的需求量也不會有多大。按照我國未來航空航天發展需求推斷,我們有可能研制類似飛機,但短期內估計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