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火炮最早的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于1917年發明了第一輛自行火炮,之后英國也利用馬克I坦克底盤,改造出了的一種坦克式自行火炮。自行火炮一般利用履帶式底盤制造,安裝大口徑火炮,這種車輛與傳統的牽引式火炮相比,擁有快速機動部署的能力,可以為部隊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也可以和裝甲部隊一起進行突進,為裝甲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加上其造價低廉,可以用現有的履帶式底盤改造,非常方便。
▲德軍在二戰裝備序列中,兩種比較常見的自行火炮,黃蜂(Sd.Kfz.124)105mm 自行火炮和野蜂(Sd.Kfz. 165)150mm 自行火炮
二戰德國非常重視機動化炮兵的裝備研發和組建-即自行火炮部隊。在裝備上,德軍的自行火炮型號十分繁雜,在二戰中發展了十多種自行火炮,包括使用本國底盤和繳獲敵方部隊來改造,其中大多數都使用了相當便宜的落后底盤改造。但在戰爭末期,德軍也提出了一款相對冷門的、使用昂貴的6號坦克II型“虎王”底盤制造的自行火炮。
1942年6月,德國技術武器發展中心收到了一份來自克虜伯公司提交的新一代重型自行火炮的研究議案,同年5月技術武器發展中心授權制造其方案
關于克虜伯公司這款新型自行火炮的設計十分有趣,這款重型自行火炮的火炮選用的是170毫米K72重型火炮,由于這款火炮的強大后坐力,需要底盤強大的承載力,所以底盤選用的是當時剛剛研制的虎王重型坦克
▲17cm Kanone 18加榴炮,該炮主要裝備德軍軍級單位,用于遠程反炮兵作戰。其性能很好,可以將68千克重的炮彈發送到25.5公里之外,完全壓制盟軍和蘇軍的同級別火炮,但是由于造價昂貴,且展開和撤收不便,所以火炮制造數量很少。
根據技術武器發展中心的要求,這款自行火炮必須可以隨時拆卸下來,必要時可以作為岸防炮使用,相當于作為一輛武器運載車使用,當然這個要求在1944年被海因里希取消。
▲虎式自行火炮的機械線圖,車體十分龐大,火炮仰角十分優秀,可以達到最大射擊角度的65度。
▲因為170毫米火炮實在太重了,光炮身就重達8噸,為了容納這門170毫米K72重型火炮,克虜伯公司將虎王坦克的車體增長,并且將發動機前置,拆掉了虎王坦克后部的上層結構,在其后部設計了占車體4/3的戰斗室,四周有裝甲板作為防御
盟軍正在檢查繳獲的虎式自行火炮的動力系統,可見其發動機罩已經被拆除
在動力系統上,虎式自行火炮使用了邁巴赫HL230 P45型-750馬力(虎式坦克發動機),為了增強機動性,克虜伯公司通過犧牲裝甲來換取機動性裝甲,虎王坦克底盤裝甲改為正面50毫米,兩側16毫米,后方50毫米,重量勉強控制重量為60噸,但是最大速度也不過35千米。
▲戰爭結束后,盟軍士兵正在檢查繳獲的虎式自型火炮的底盤內部,可見其大的夸張的戰斗室如一個小型巴士一般
但是,虎式自行火炮的研發進度十分緩慢。因為火炮重量太重,克虜伯公司在重新設計虎王重型坦克的底盤花了太多的時間,到了1944年也沒有完全完成底盤的設計。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盟軍空軍轟炸了克虜伯在埃森的制造工廠,延誤了虎式自行火炮的研發進度。1945年2月,德國軍工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停止了這項不切實際的研發任務,可憐的大家伙胎死腹中。
▲為了抵消射擊時候的強大后坐力,虎式自行火炮安裝了一個火炮助力平臺以抵消射擊時候的后坐力,行軍時可以折疊放置后部。
▲盟軍正在檢查虎式自行火炮的 K72型 170mm的火炮炮管,注意其獨特的胡椒瓶口型制退器
▲1945年5月只完成了底盤設計的虎式自行火炮,在帕德博恩附近的豪斯滕貝克坦克試驗場被盟軍繳獲,可見其旁還有一輛炮管折斷的保時捷虎王坦克。
▲虎式自行火炮的模型封繪
▲虎式自行火炮和獵虎坦克殲擊車的車體大小的比較
另外,除了安裝 K72型 170mm火炮,被德軍稱之為Grille 17的自行火炮外,還有一種裝備安裝210毫米 M?rser 18火炮的Grille 21型,但相關數據不明。
▲Grille 21型 210毫米型的自行火炮的彩繪
▲210毫米M?rser18重型加農炮 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獨特的雙后座系統的武器之一,相比K72型 170mm火炮射程雖然不足,但是威力更大。